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如何开展审计工作
录入时间:2004-09-03
【中华财税网北京09/03/2004信息】 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发展的必然方向。会计
电算化,解决了会计人员记账的问题,实现了从凭证到账簿到报表的一体化过程。由
于电算化会计与手工会计无论在会计基础,还是在会计工作方法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
差别,因此,传统的财务审计在新的条件下就显得很不适应,必须进行改变、补充和
完善。
一、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审计工作开展的前提
(一)提高电脑应用水平和审计业务素质
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开展审计工作能否顺利进行则取决于审计人员的计算机技
能、网络知识和较系统的审计理论等多方面的综合运用水平。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
不懂得电脑的审计人员因审计数据的异化就无法有效地进行审计;不懂得电算化会计
系统的特点和风险就不能识别和审查其内部控制;不懂得使用计算机,就无法对计算
机内存储的会计资料进行审查或利用计算机进行审计。这就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具备
会计、审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知识,而且要掌握计算机和电算化会计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由于会计电算化不断在向前发展,审计人员必须经常更新知识结构,以适应新形式下
新技术应用的企业审计工作的需要。
(二)引进审计电脑辅助软件
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会计资料的归集和反映与手工处理系统时发生了巨大变化,
使得传统的内部安全控制方式有所减弱,这就要求引进电脑辅助软件的应用,完善企
业内部控制职能。
审计电脑辅助系统较之于会计电算化系统,二者既有联系又相互独立。会计电算
化系统主要是为企业内部的管理人员提供财务信息,审计电脑辅助系统主要是辅助审
计人员完成内部审计工作。二者的服务对象不同,但二者的内部功能是有联系的,并
且是相互影响的。比如,二者既可以使用共同的数据库,但又有不同的软件包。二者
既可以调阅、查询某些相同的数据资料,但又有不同的软件接口和不同的操作权限。
都重视凭证数据库、明细账库、总账库及报表数据库等数据结构和内容的合法性、正
确性、可靠性。会计电算化系统功能的强弱、数据库的标准化与开放性、是否保留处
理过程和审计痕迹以及预留审计测试通道等对审计电脑辅助系统的设计和实施影响很
大。同样,审计电脑辅助系统的软件水平越高,越能及早发现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内部
控制及处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二、电算化会计条件下的审计内容
电算化会计系统与手工会计系统不同,它是由会计数据体系,计算机硬件和软件
以及系统工作和维护人员组成,所以电算化会计的审计内容与手工会计系统也存在着
较大的差别,电算化会计审计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对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内部控制的审计
一方面是企业的内部控制能在多大程度上确保会计电算化系统中会计记录的正确
性和可靠性,如输入、输出的授权控制,业务处理的审核等;另一方面是内部控制的
有效执行能在多大程度上保护资产的完整性通过以上两方面的评价,可以判断企业内
部控制系统能在何种程度上防止或发现会计报表中的错误及经营过程的舞弊。
(二)对会计电算化系统程序的审计
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核心就是会计软件会计软件程序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会计
电算化系统整体水平的高低,在这部分里主要审计会计软件程序对数据进行处理和控
制的及时性、正确性和可靠性,以及程序的纠错能力和容错能力。会计软件程序的审
计可采用通过计算机审计的方法及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中的数据转换功能的方法来完
成。
(三)对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处理对象即会计数据的审计
会计数据处理的真实性、正确性、可靠性,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正确
性和可靠性,所以这一部分的审计是至关重要的,审计人员可采用抽查原始凭证与机
内凭证相对比,抽查打印日记账和机内日记账相核对等方法,同时也可采用利用计算
机辅助审计软件的功能来完成审计,从而降低审计风险。
三、电算化会计条件下的审计程序
按照《审计法》的规定,一般审计程序可分为四个阶段,即准备阶段、实施阶段、
审计结论和执行阶段、异议和复审阶段。电算化会计审计结合自身的特殊要求,运用
本身特有的方法也可以分为这四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
在此阶段主要是初步调查被审计单位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基本状况并拟定科学合理
的计划。一般包括以下主要工作。
1.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电算化系统的基本情况,如电算化系统的硬件配置系统
软件的选用应用软件的范围,网络结构,系统的管理结构和职能分工、文档资料等;
2.与被审计单位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明确彼此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3.初步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以便确定符合性测试的范围和重点;
4.确定审计重要性、确定审计范围;
5.分析审计风险;
6.制定审计计划。在审计计划中除了对时间、人员、工作步骤及任务分配等方
面作出安排以外,还要合理确定符合性测试、实质性测试的时间和范围,以及测试时
的审计方法和测试数据。
(二)实施阶段
实施阶段是审计工作的核心,也是电算化审计的核心。主要工作是根据准备阶段
确定的范围、要点、步骤、方法,进行取证、评价,综合审计证据,借以形成审计结
论,发表审计意见。实施阶段的主要工作应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1.符合性测试。进行符合性测试应以系统安全可靠性的检查结果为前提。如果
系统安全可靠性非常差,不值得审计人员信赖,则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取消内
控制度的符合性测试,而直接进行实质性测试并加大实质性测试的样本量。在会计电
算化系统的符合性测试项目中,主要内容应该是确认输入资料是否正确完整,计算机
处理过程是否符合要求。如果系统安全可靠性比较高,则应对该系统给予较高的信赖;
在实质性测试时,就可以相应地减少实质性测试的样本量。
2.实质性测试。实质性测试应该是对被审计单位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程序、数据、
文件进行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进行评价和鉴定。进行实质性测试须依赖于符合性测
试的结果,如果符合性测试结果得出的审计风险偏高,而且委托人有利用会计电算化
系统进行舞弊的动机与可能,并且委托人又不能提供完整的会计文字资料,此时审计
人员应考虑对会计报表发表保留意见或拒绝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进行实质性测试时,
可考虑采用通过计算机和利用计算机进行审计的方法,具体包括:a.“测试数据法”,
就是将测试数据或模拟数据分别由审计人员进行手工核算和被审计单位电算化系统进
行处理,比较处理结果,作出评价;b.“受控处理法”,就是选择被审计单位一定
时期(最好是12月份)实际业务的数据分别由审计师和会计电算化系统同时处理,
比较结果,作出评价。
3.利用辅助审计软件直接审查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数据文件。审计人员可利用通
用或专用审计软件直接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下进行数据转换,数据查询,抽样审计,查
账,账务分析等测试,得出结论,作出评价。
(三)审计结论和执行阶段
审计人员对会计电算化系统,进行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后,整理审计工作底
稿,编制审计报告时,除对被审单位会计报表的合理性、公允性、一贯性发表意见,
作出审计结论外,还要对被审单位的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处理功能和内部控制进行评价,
并提出改进意见。
审计报告完成后,先要征求被审单位的意见,并报送审计机关和有关部门。审计
报告一经审定,所作的审计结论和决定需通知并监督被审单位执行。
(四)异议和复审阶段
被审单位对审计结论和决定若有异议,可提出复审要求,审计部门可组织复审并
作出复审结论和决定。特别是被审单位会计电算化系统有了新的改进时,还需组织后
续审计。
总的来看,随着会计电算化的快速发展,同样要加快审计电脑辅助软件的引用和
应用,努力提高审计人员的会计电算化及审计电脑辅助软件的应用水平。及时地、准
确地、全面地对企业的财务信息和业务信息作出审核和评价,监督企业管理和经营活
动,使其得以良性运行和发展。(az20040708912)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