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入时间:2012-11-07
上市公司减值准备的多少、减值准备的计提或冲减,都会成为盈利的推手或亏损的杀手。减值准备本身没有错,关键是上市公司如何操作。
哪些资产可以计提减值准备
会计准则明确,以下资产可以计提减值准备:存货、金融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商誉、生物性生物资产、对子公司、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模式进行后续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探明石油天然气矿区权益。资产减值的范围涵盖了企业除货币资金以外的几乎所有资产。
但是,除存货、应收账款等资产外,其他固定资产等长期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这一规定虽然与国际会计准则不一致,但与我国企业目前的发展状况一致,考虑到我国企业利用资产减值转回来人为操纵利润的现象屡屡发生,为遏制这种不良现象,相关部门才如此规定。
目前,资产减值计提方式和计提比例没有统一标准。是否计提、计提比例,在一定程度上由企业自行确定,带有很大的主观因素,为操纵利润留下了一定的空间。企业为了保持利润,增加经营业绩,滥用会计估计,违规计提资产准备项目,从而使当期损益被低估,或对企业的资产进行少提或不提减值准备,从短期来看,无形中会增加企业的利润,但是长期来看,会使企业形成大量的不良资产,影响企业的持续经营和发展能力。
上市公司如何操纵减值准备
1.高计提减值准备
按中国证监会的现行规定,上市公司若连续两年亏损,或每股净资产低于面值,或财务状况异常时,公司的股票就要被特别处理(即ST处理);若连续3年亏损,公司股票就将被暂停上市交易(即摘牌)。上市公司为避免连续亏损,往往利用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的模糊性,采用所谓的“休克疗法”,巨额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一次亏个够”,以便来年“轻装上阵”,降低重组门槛,为“扭亏增盈”留下操纵空间。而在权责发生制下,巨额预计资产减值损失,还可冠冕堂皇地说是遵循谨慎性原则。一些绩优上市公司往往趁着当前生产经营态势较佳、利润大幅增长的经营背景,大额加速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既能集中清算、释放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又能利用“会计估计”而低估资产,形成秘密准备金,为以后的会计期间留下足够的“业绩储备”。比如在2008年~2010年,作为行业在上升繁荣的景气周期中,汽车行业整体效益都很好,相关公司就出现了较多的计提,作为来年业绩的稳定器。
2.释放减值准备
亏损上市公司要想“保牌”或“摘帽”,就一定要避免出现“连续两年”或“连续3年”亏损。由于该类公司通常主营业务不景气,很难在短期内依赖主营业务扭亏为盈,只有在扭亏年度将以前巨额计提的减值准备通过“会计估计变更”的冲回,刻意制造“报表利润”,造成“扭亏为盈”的虚假表象,以逃避市场的监管。
案例
某上市公司2011年一项库存商品的成本为100万元,预计进一步加工所需成本20万元,预计销售所需缴纳税金、费用30万元,预计售价140万元。该公司的账务处理如下:
库存商品成本为100万元,可变现净值为140-20-30=90(万元),则存货的计税基础是90万元。
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100-90=10(万元),即存货的账面价值100万元与其计税基础90万元的差额为10万元,形成暂时性差异10万元。
借:资产减值损失 100000
贷:存货跌价准备 100000。
假定该公司2011年实现利润总额800万元,其中计提存货跌价准备10万元。假设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该公司所得税核算采用债务法,无其他纳税调整事项,提取的存货跌价准备,应作为可抵扣暂时性差异。该公司2011年度所得税会计处理为:
税前会计利润为800万元;
应纳税所得额为800+10=810(万元);
应纳所得税额为810×25%=202.5(万元)。
借:所得税费用 2000000
递延所得税资产 25000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2025000。
分析
1.计提减值准备,记入损益类科目“资产减值损失”,虽不影响应纳税额,但会影响会计利润,进而会影响上市公司一系列财务指标。
2.计提减值准备,会减少计提当期的会计利润,潜在的会提高未来会计期间的利润。假如2012年该商品的价值50%的减值恢复,50%年底对外售出,公司实现利润总额仍为800万元,税率不变,无其他纳税调整事项。会计处理为:
(1)50%存货价值恢复而转回的存货跌价准备,应计入当期损益,并增加企业的利润总额。
(2)另50%存货对外销售,则结转成本时,应同时结转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同样会提高当期利润。
3.2011年计提的10万元减值准备在2012年全部转回或转出,因公司在进行2011年纳税申报时已将该减值准备调增应纳税所得额,所以,2012年,该减值准备转回时,可不再计入当期的应纳税所得额。
利润总额为800万元;
应纳税所得额为800-10=790(万元);
应缴所得税额为790×25%=197.5(万元)。
借:所得税费用 2000000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1975000
递延所得税资产 25000。
上一篇:缴纳的社会保险如何进行账务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