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税收筹划案例 > 正文

新经理人税务筹划手册:存货盘存制度的税收筹划

录入时间:2003-06-25

  【中华财税网北京06/25/2003信息】 二、存货盘存制度的税收筹划   企业确定存货数量有两种方法:永续盘存制与定期盘存制。两种方法各有其优缺 点,因此,这两种盘存制都有企业采用。   (一)永续盘存制   永续盘存制也称为账面盘存制,是指逐日逐笔对收入或发出的存货做记录的制度。 永续盘存制可以完整地反映存货的收入、发出和结存的情况,随时计算发出存货成 本。   在永续盘存制下,不同的存货计价方法对纳税人不同时期的应纳税额是有不同影 响的。   [案例6-4]   某企业某年购货与销货资料如表6-9所示。   表6-9 某企业某年购货与销货情况表  单价:万元           购货       销 货       余额 摘要   数量 单价 金额 数量 单价 金额 数量 单价 金额 期初存货                     30  5  150 第一次购货 90  6  540           120 第一次销货           30  8  240   90 第二次销货           50  8  400   40 第二次购货 40  7  280            80 第三次销货           40 10  400   40 第四次销货           30 10  300   10 第三次购货 20  8  160            30 期末存货                     30   如果企业所得税税率为35%,不考虑其他因素,该企业该年应纳企业所得税多少?   1.先进先出法   (1)销货收入=8×(30十50)十10×(40十30)=1 340(万元)   (2)销货成本=5×30十6×(50十40)十7×30=900(万元)   (3)应税所得=1340-900=440(万元)   (4)应纳税额=440×35%=154(万元)   2.后进先出法   (1)销货收入=8×(30十50)十10×(40十30)=1340(万元)   (2)销货成本=6×(30十50)十7×40十6×10十5×20=920(万元)   (3)应税所得=1340-920=420(万元)   (4)应纳税额=420×35%=147(万元)   3.加权平均法   (1)销货收入=8×(30十50)十10×(40十30)=1340(万元)   (2)销货成本为:   存货平均单位成本=(150+540+280+160)/(40+90+40+20)=6.28(万元)   销货成本=6.28×(30十50十40十30)=942(万元) (3)应税所得=1340-942=398(万元) (4)应纳税额=398×35%=139.3(万元) 4.移动平均法 (1)销货收入=8×(30十50)十10×(40十30)=1340(万元) (2)销货成本 第一次购货的平均单位成本=(150+540)/(30+90)=5.75(万元) 第二次发货的存货成本=5.75×(30十50)=460(万元) 结存存货成本=5.75×40=230(万元) 第二次购货的平均单位成本=(230+280)/(40+40)=6.375(万元) 第三、四次发货的存货成本=6.375×(40十30)=446.25(万元) 销货成本=460十446.25=906.25(万元) (3)应税所得=1340-906.25=433.75(万元) (4)应纳税额=433.75×35%=151.81(万元) 分析指导:  从上述四种情况的计算结果我们可以看到,纳税人采用不同存货计价方法计算出 的应纳税额是不同的,但并不能绝对节减税收,只能相对节减税收。在物价持续上涨 时期,后进先出法会减少纳税人的本期应纳税额,把减少的应纳税额延期到以后年度 缴纳;反之,在物价持续下跌的时期,先进先出法会减少纳税人的本期应纳税额,把 减少的应纳税额延期到以后年度缴纳。   (二)定期盘存制   定期盘存制也称为实地盘存制,是指在会计期末才对全部存货数量进行盘点的制 度。在定期盘存制下,在会计期末先确定期末存货数量,然后计算期末存货成本,最 后倒算出本期的销货成本。移动平均法不适用于定期盘存制。定期盘存制的期末存货 成本与应税所得有着密切的关系。定期盘存制用历史成本计算的公式为:   本期销货成本=期初存货成本十本期购货成本-期末存货成本   本期应税所得=本期销货收入-本期销货成本   即期末存货成本越小,本期成本就越大,本期应税所得就越小,本期应纳税额也 越少;反之,期末存货成本越大,本期成本就越小,本期应税所得就越大,本期应纳 税额也越多。   [案例6-5]   某企业某年购货与销货资料如案例6-4,该企业采用定期盘存制的先进先出法。企 业所得税税率为35%。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该企业该年应纳企业所得税多少?   1.先进先出法   (1)本期销货收入=8×(30十50)十10×(40十30)=1340(万元)   (2)期末存货成本=7×10十8×20=230(万元)   (3)本期销货成本=150十980-230=900(万元)   (4)本期应税所得=1340-900=440(万元)   (5)本期应纳税额=440×35%=154(万元)   2.后进先出法   (1)本期销货收入=8×(30十50)十10×(40十30)=1340(万元)   (2)期末存货成本=5×30=150(万元)   (3)本期销货成本=150十980-150=980(万元)   (4)本期应税所得=1340-980=360(万元)   (5)本期应纳税额=360×35%=126(万元)   3.加权平均法   (1)本期销货收入=8×(30十50)十10×(40十30)=1340(万元)   (2)期末存货成本为:   存货平均单位成本=(150+540+280+160)/(30+90+40+20)=6.28(万元)   期末存货成本=6.28×30=188.4(万元)   (3)本期销货成本=150十980-188.4=941.6(万元)   (4)本期应税所得=1340-941.6=398.4(万元)   (5)本期应纳税额=398.4×35%=139.44(万元)   分析指导:   从上面三种情况可以看到,在定期盘存制下,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和加权平 均法计算出的企业该年的期末存货、本期销货成本和本期应纳税额也是不同的;定期 盘存制下先进先出法与永续盘存制下先进先出法计算出来的结果是完全相同的,而不 同盘存制下用后进先出法计算出来的结果则不同。在物价持续上涨时期,两种盘存制 下的后进先出法都会减少纳税人的本期应纳税额;在物价持续下跌的时期,两种盘存 制下的先进先出法会减少纳税人的本期应纳税额;在加权平均期相同的条件下,不同 盘存制下用加权平均法计算出来的结果是一样的。 (4)

会员登录

注册卫税科技账号 | 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

(请输入正确的登录名和密码,并填入新密码。如需帮助,
请致电:010-83687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