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审计工作的预见性
录入时间:2008-09-17
【中华财税网2008/9/17信息】 今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控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使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免疫系统”的审计部门,应当高度关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态势,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明确当前或今后一个时期审计工作的重点,在把握宏观调控政策的基础上,切实增强审计的预见性,充分发挥审计的监督职能。
增强审计工作的预见性,必须把握宏观调控政策。当前我国的宏观经济走势,总体形势较好,经济增长基础坚实。但经济运行的过程中,通货膨胀压力较大,资本市场跌幅过大,重要能源资源供需紧张,农业发展仍有制约因素,金融存在风险隐患等。面对新的形势,国家实施新一轮宏观调控,目的是通过反周期政策,加大财政政策使用力度,以政府消费带动内需,促进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为此,审计部门要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高度重视和把握宏观调控政策,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适时调整工作目标,服务中心、服务大局,进一步增强审计工作的预见性,拓宽审计工作的建设性空间,为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发挥好监督服务作用。
增强审计工作的预见性,必须突出工作重点。突出重点是审计工作的基本方式和方法。审计工作的重点,要在准确判断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走势、把握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社会基本结构变化的基础上来确定。要针对宏观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新问题和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理清工作思路,突出工作重点,确保工作有的放矢,事半功倍,使免疫系统的功能作用得到应有的发挥。比如,针对“国家将加大财政政策使用力度,以政府消费带动内需”的宏观动态,审计部门就要适时确立新的财政审计工作目标,以规范预算管理、推动财政体制改革、促进公共财政体系建立、保障财政安全、提高财政绩效为目标,按照“揭示问题、规范管理、促进改革、提高绩效”的审计工作思路,全面提升预算执行审计的层次和水平,为政府当好参谋和助手,借以提升审计的地位和作用。
增强审计工作的预见性,必须高度关注民生。物价是当前经济生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新一轮物价总水平上涨,已经给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党和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平抑物价上涨的态势,充分发挥财政政策作用,加大了财政投入力度,增加农业生产补贴,逐步提高对困难群众的生活补助标准和补差水平。为此,审计部门应增强工作的预见性,树立民本审计理念,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出发,深化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五项保险基金审计,促进扩大社会保障资金规模和覆盖范围,提高养老保险统筹层次,推进建立社会保障预算制度,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救灾救济款物审计力度,注重从制度、机制和管理上揭示问题,促进完善灾害救助制度和机制;强化住房保障资金审计,促进完善住房保障制度,落实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同时,对关系经济社会发展、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科技、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资金要开展专项审计,以揭示政策是否到位、资金是否及时足额发放、是否存在挤占挪用、滞留截留等违法违规等问题和行为,不断加强对民生资金分配、使用和发放的监管,确保民生资金的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发挥资金使用的最大效益,籍以充分发挥审计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中的职能作用。
增强审计工作的预见性,必须改善工作方式。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刻变化、改革的纵深推进和社会利益格局的演变,审计工作正处在这一转型时期,审计工作的方式和方法也将随之转变,审计的工作手段也将随之变化。为此,审计部门要增强工作的预见性,进一步提高审计工作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运筹能力,坚持“质量高、速度快、效果好、成本省、建议实”的审计工作思路,加强理论业务知识学习,开展调查研究,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大胆探索审计工作的新路子;加强效能建设和绩效管理,提高审计工作的科技、信息、网络水平,不断使工作方式适应增强审计工作预见性的需要,为党和政府制定宏观调控政策提供优质服务,实现“推进法治、维护民生、推动改革、促进发展”的工作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