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理人股票期权会计计量问题探讨
录入时间:2008-08-12
【中华财税网2008/8/12信息】 经理人股票期权是现代企业中剩余索取权的一种制度安排,旨在解决企业委托一代理矛盾,使报酬和风险相对称。具体来说,就是通过赠予公司管理者一定数量的股票期权作为补贴,在某一规定的期限内,使受补贴人拥有以规定的价格购买本公司一定数量股票的权利。当然,到期之前,受补贴人有权作出是否购买股票(行权)的选择,这取决于股票的价格变动。如果股价上涨,即行权价低于行权日的股价,行权后受补贴人可以从中谋利,受补贴人就会行权。反之,如果行权价高于或等于行权日的股价,行权后无利可图,受补贴人就会自动放弃这一权利。
对经理人股票期权的会计处理,目前在理论界有两种看法:一是作为表外业务处理;二是作为正式的表内业务,在账务系统中反映。如果在正式的账务系统中反映,则要经过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等业务处理程序。其中,经理人股票期权的计量是关键的环节,本文将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
会计计量是解决以多少金额记入确认的会计科目的问题。计量有三个条件,即时间因素、数量因素和单位因素,就是在适当的时候,以特定的单位做出的数量表示。由于计量单位主要是针对币值不稳定而提出来的,我们只就计量属性和计量时间进行讨论。
一、经理人股票期权的计量属性
股票期权计量的核心问题就是确定其计量属性。股票期权不存在历史成本,因为它是一种远期合约,合约签订时只是确定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其合约标的物并没有实际交易,而且股票期权合约的计量与其标的物股票的计量性质不同。股票也许具有历史成本,但股票期权却不存在历史成本。正因如此,股票期权宜以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基础。
所谓公允价值,是指在非强迫和清算的情况下,自愿的双方就一项资产在当前的交易中达成的交易价格。如果存在着活跃的交易市场,该项资产的市场价就是其公允价值。如果没有市场价,公允价值应以当前环境下可以获得的最佳信息为基础进行估计。公允价值的估计应考虑当前环境下类似资产的价值以及计价技术的影响。计价技术包括:使用包含风险的折现率对预期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值、期权定价模型、矩阵定价模型、修订的期权定价模型和基本分析法。利用期权定价模型计算公允价值时,需要考虑计量日的股票市价、行权价、授权期、股价的波动性、股利支付情况以及无风险利率等因素。把这些变量输入期权定价公式后,就可以计算出股票期权的公允价值。按照期权定价模型对股票期权进行定价,有其科学性和客观性,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人为操纵的可能,同时,按照公允价值对经理人股票期权进行定价,也使得对经理人股票期权的计价与其他金融工具或权益工具的计价统一起来。期权价值一经确定,在以后的期间除行权价变化外,公元价值就不再调整,以避免会计处理的混乱。
股票期权的公允价值由股票期权的内在价值和时间价值组成。股票期权在某一时刻的内在价值是该时刻股票的市场价格与行权价的差额。股票期权的公允价值扣除股票期权的内在价值之后剩余的部分,就是其时间价值。如果是可以即时行权的股票期权,那么股票期权的公允价值就只有其内在价值,时间价值为零。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不存在任何不确定性,买卖双方均不存在套利机会,所以时间价值是由于股价的波动而给期权的持有人带来的未来套利机会,这种不确定性的存在对期权持有人来说有利可图,他的最大风险是到期不行权,损失时间价值,如果股价上涨,其超额回报将是无限的。所以说,时间价值是在一定期限内,由于股价的不确定性而给期权持有人在这一定期限内按规定的价格行权的权利的价值。
具体来说,经理人股票期权的价值包括五个决定因素。(l)期权交易日的股价。期权交易日的股价在此为计量日的股价。(2)期权的预期寿命。期权交易日至期权到期的时间为期权赠予日至期权行权日的时间,也即期权的预期寿命。在考虑经理人股票期权的预期寿命时,应注意授权期,注意期权赠予日到期权可以行权的第一个日期。如果其他条件相同,期权预期寿命必须至少包括授权期。经理人在其股票期权第一次可行权之后持有期权的时间长短,与授权期的长短呈反向变化关系。一般来说,经理人对波动性较强的股票会比波动性较弱的股票更早行权。(3)股价的波动性。在利用布莱克一斯科尔斯期权定价模型计算经理人股票期权的价值时,股价的波动性同样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经理人股票期权的价值。股价的波动性是用来计量一定期间内股价的波动或是股价的预期波动的。在布莱克一斯科尔斯期权定价模型中,对波动性的计量是用一定期间股票年度回报率的标准离差来进行的。(4)胜利。在计量经理人股票期权的价值时,对于股利支付情况,应当考虑到标准的期权定价模型通常要求输入的是预期股利率。我们可以调整模型,用预期股利替代预期股利率。通常,对预期股利的假设应建立在公开信息的基础上,不支付股利或没有股利计划的企业应假设预期股利率为零。(5)无风险利息率。
二、经理人股票期权的计量时间
在股票期权涉及报酬的情况下,主要问题是期权价值和报酬成本的计量。这一问题包括计量日和计量方式的选择。股票期权的公允价值在股票期权存续的期间会发生重大变化,计量日就显得非常重要。
根据股票期权计划条款是否确定,股票期权计划可分为确定型股票期权计划和不确定型股票期权计划。如果在赠予日股票期权的执行价格和经理人有权获得的股数均已知,则为确定型股票期权计划。如果在赠予日行权价格不能确定或经理人有权获得的股数不能确定,或者两者都不能确定,行权价格或经理人有权获得的股数取决于赠予日后事项,则该计划为非确定型股票期权计划。
通常情况下,与计量日选择相关的有以下六个日期:(1)公司采纳股票期权计划的日期;(2)赠予股票期权的日期(赠予日);(3)行权前,受补贴人履行了股票期权授权条款所有条件的日期(授权日);(4)受补贴人行权的日期(行权日);(5)经理人股票期权的到期日;(6)受补贴人处置所获股票的日期。在这六个日期中,有两个日期与报酬成本的计量毫不相关。公司采纳股票期权计划的日期与报酬成本的计量是不相关的,受补贴人处置所获股票的日期同样不重要,因为这一日期的选择属股东个人的投资决策,取决于处置日的股价以及股东对收益和风险的态度,这和他所提供的服务没有必然联系。
有人认为,行权日是受补贴人向公司发生支付行为的日期,这一日期应为经理人股票期权的计量日,因为只有在这一日期才知道受补贴人是否行权以及为了获得赠予的股票而支付的金额。这种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因为从受补贴人第一次行权开始,他就在进行股票投资,推迟投资并不影响他与公司的雇佣关系,只是反映了他作为一个投资者所做的投资判断和决策。所以,这一日期不适合作为报酬成本的计量日。
还有人认为,经理人股票期权及其相关的报酬成本的计量应基于授权日的股价,即计量日应为授权日。因为只有到授权日,经理人才赚得期权,而在授权日之前的赠予日,企业只是作出一种承诺,在经理人提供了必要的服务或是满足一定条件的情况下,企业单方面负有向经理人发行期权的义务。企业和经理人之间的合同只有等到双方都履行了合同规定的义务时,才能进行最后的计量。在授权日之前,经理人要想获得期权,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因此,在授权日之前,期权实际上并未发行。笔者认为,由于把经理人股票期权作为一项特殊的权益,而不是作为一项负债来处理,如果以到期日作为经理人股票期权的计量日,实际上就是把经理人股票期权当作一项负债而不是一项权益来处理,因为只有负债才在结算日(到期日)进行最后计量,因而以到期日作为经理人股票期权的计量日是不合适的。
当以非现金的方式向经理人提供报酬时,报酬的金额通常由用来交换经理人服务的财产的公允价值来决定。采用何时的公允价值,依期权计划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对于确定的经理人股票期权计划而言,既然在赠予日补贴人对公允价值心中有数,那么,赠予日将是评价报酬成本的适当日期,而且在大部分情况下,唯一的不确定因素是受补贴人是否持续受雇,这主要由受补贴人控制,通常也是补贴人赠予经理人股票期权的主要目标之一。在这种情况下,通常假定股票期权是作为雇佣合同的一部分,双方对赠予日的股票期权价格均心中有数,相应地,赠予日期权的价格应作为报酬额。如果股票期权是作为补充报酬的一种形式,而不是作为雇佣合同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么,补贴人就可以根据当时的条件来确定经理人股票期权的赠予数量和期权价格,当时的股票期权价格就是补贴人打算支付的报酬,而不管受补贴人的最终收益或损失如何。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股票期权的价值应在赠予日予以计量。
赠予日也代表了公司决定对何种股票采用期权计划的日期,同时这些股票又以当时的市价在市场上公开销售。鉴于此,把作为期权计划的股票的成本和在市场上公开销售的股票的价格联系起来,就可以获得最好的计量。
三、经理人股票用权的计目方法
(一)初始计量方法
1.数量的确定。在计量日,如何确定实际授权的期权的数量?因为报酬成本是根据实际授权的期权数量决定的,而经理人股票期权是在赠予时确认的,所以应在赠予日估计确认实际授权的期权数量,在计量日再对估计数进行调整。对赠予日实际授权的期权数量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法来处理:(1)在赠予日估计预期授权率;(2)在赠予日假设授权率为100%,在授权日根据实际授权率进行调整。例如,某公司在2000年1月1日向雇员赠予900000股票期权,假定每年的预期授权率为97%,期权期限为6年,3年后一次授权,在计算期权的数量时,应考虑预期授权率,即总数为900000×0.97×0.97×0.97=821406。
2.总价值的确定。知道了授权的期权数量和期权的单价,就可以确定期权的总价值,同时也就确定了对雇员的报酬成本。如果报酬为将来的劳务,向雇员赠予期权的报酬成本就应该在相关的雇员服务被提供的期间来确认,这时,借记"报酬费用",贷记"股票期权"。如果在股票期权计划条款中对服务期没有做出规定,并且其是否可行权不依赖于授权日后雇员的继续服务,那么通常假定服务期为从赠予日到授权日这一段期间。如果发行期权是为了过去的服务,相关的报酬成本应在其赠予的期间确认。
(二)后续计量方法
一个项目在初始确认之后,如果其价值发生变化,就要进行后续确认,此时就会出现后续计量的问题。后续确认就是对后续计量和初始计量之间产生的差额进行调整。后续计量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对经理人股票期权公允价值变动的处理,包括经理人股票期权的数量变动和单价变动两个方面;二是如何在经理人的服务期内调整和分摊报酬成本。
1.公允价值变动的处理。经理人股票期权公允价值作为一种权益,确认的价值应根据所收到的对价而定,而不应受其后价值变化的影响,所以价值一经确定,一般不做调整。从经理人股票期权的赠予到行权,如果其行权价发生变化,经理人股票期权的公允价值相应地也会发生变化。这样,对经理人股票期权后续确认时就有两种计量属性可供选择:(1)历史成本,即仍保持初始确认时的公允价值;(2)对经理人股票期权的公允价值进行重新计量。
公允价值的变动主要是由于用股票期权激励经理人的公司重新规定了股票期权的行权价,此时,确定的经理人股票期权计划实际上变成了不确定的经理人股票期权计划,需要在计量日对经理人股票期权进行重新计量和重新定价,对此我们只作为后续计量的因素提出,不做具体阐述。一般情况下的后续计量主要缘于经理人股票期权数量的变化。
经理人股票期权数量的变化对于经理人股票期权来说,行权价的变化实际上意味着改变了股票期权的计量日。
2.报酬成本的调整和分摊。对于赠予日确认的经理人股票期权和报酬成本,在授权日要对实际授权率与估计授权率之间的差异进行调整。因为在赠予日初始确认时是按照估计数来确认的,不确定事项确定以后,应根据实际情况和估计的差异进行调整。
报酬成本确定后,还需考虑什么时候将报酬成本转入报酬费用。公司之所以愿意支付报酬成本,是为了获得员工的服务。因此,报酬成本应在经理人股票期权计划的服务年限内,逐年摊销为费用,以便与员工服务所产生的收入相配比。如果经理人股票期权计划未规定服务年限,则应在赠予至授权的期间分摊。如果经理人股票期权计划规定是为了员工过去的服务而设计的,则应在赠予经理人股票期权时直接计入报酬费用。
(三)终止计量方法
终止计量是与终止确认相对而言的,没有终止确认,也就没有终止计量。经理人股票期权没能获得授权、已经行权或是到期没有行权而失效,致使经理人股票期权不复存在时,就要把经理人股票期权和相关的报酬成本从财务报表上注销或摊销,此时就涉及到终止计量的问题。具体而言,分为三种情况。
1.期权赠予后未获得授权。期权赠予后未获得授权是指股票期权赠予后,被赠予人没有满足获得授权的条件而没能获得授权,包括员工中途离职、没有达到授权所要求的业绩条件等。
如果员工在服务期满前离职或是经理人没有达到授权所要求的业绩条件而没能获得授权,则应冲销"报酬费用"和"经理人股票期权"中相应的没能获得授权的部分,冲销时全额冲销当期报酬费用,而以前年度已摊销的报酬费用则不必调整,因为这属于会计估计的变更,可以采用未来适用法,而不必采用追溯调整洁。
2.经理人行权。经理人行权时,应将"经理人股票期权"账户的余额转入股本和股本溢价,此时,递延报酬支出已全部摊销完毕。
3.经理人股票期权到期未行权而失效。如果经理人股票期权已授权,但由于股价低于行权价,员工放弃行权,此时"递延报酬成本"已经摊销完毕,经理人股票期权应作为雇员对企业的捐赠而转入资本公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