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配件自制还是外购的决策分析
录入时间:2005-08-01
对于具有加工能力的企业来说,常常面临所需零配件是自制还是外购的决策问题。
由于自制方案或外购方案所需零配件的数量是相同的,因而这类决策通常只需考虑自
制方案和外购方案的成本高低,可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采用相关成本分析法和成本无差
别法来进行决策。
一、需要量确定时自制还是外购的决策
在这种情况下,可采用相关成本法进行决策。
所谓相关成本分析法是指在短期经营决策中,当各备选方案的相关收入均为零或
相等时,通过比较各方案的相关成本指标,作出方案选择的一种方法。该法实质上是
相关损益分析法的特殊形式。相关成本是个反指标。哪个方案的相关成本最低,哪个
方案最优。具体分析又分以下几种情况。
1、企业现已具备自制的生产能力,且不能转移时
如果企业可以从市场上买到现在由企业自己生产的某种零配件,而且质量相当、
供货及时,这时是否应停产外购?
在由自制转为外购,且其生产能力不能利用(固定成本不因停产而减少)的情况
下,正确的分析方法是:将外购的单位增量成本。即购买零配件的价格(包括买价、
单位零配件应负担的订购、运输、装卸、检验等费用),与自制时的单位增量成本相
对比,单位增量成本低的即为最优方案。
由于固定成本不因停产外购而减少,这样,自制时的单位变动成本就是自制方案
的单位增量成本。所以,自制单位变动成本大于购买价格时,应该外购;自制单位变
动成本小于购买价格时,应该自制。
2、企业现已具备自制的生产能力。且可以转移时
如果企业在由自制转为外购,其生产能力可以利用时,正确的分析方法是:将外
购的相关成本,即购买零配件的相关成本(单位购买价格与购买数量的乘积)与自制
时的相关成本(包括变动成本和机会成本)对比,相关成本低者为最优方案。
3、企业尚不具备自行生产的能力时
企业尚不具备自制能力时,也就是说,若自制必须追加投入固定成本时,就将外
购的相关成本与自制时的相关成本(包括变动成本和专属成本)相比,相关成本低者
为最优方案。下面举例说明。
例1:某电风扇厂每年生产电风扇需要M零配件4000个,若从市场上购买,
每个零配件进货成本为46元。如果该厂生产车间有能力安排自制M零配件。估计生
产每个零配件的成本资料如下:直接材料20元;直接人工12元;变动制造费用8
元;固定制造费用10元。那么,单位零配件成本50元(20+12+8+10)
那么如何就以下各不相关情况作出M零配件自制还是外购的决策呢?
1、企业现已具备生产M零配件的能力,且无法转移。
由于生产能力无法转移,故固定性制造费用为沉没成本。
又因自制单位变动成本=20+12+8=40元
自制的总成本=40×4000=160000元
外购单位成本=46元
外购的总成本=46×4000=184000元
因为自制的总成本小于外购的总成本,所以应选择自制方案。可节约成本
24000元(46×4000-40×4000)。
2、企业现已具备生产M零配件的能力,但生产能力可以转移用于加工K零配件,
每年可节约K零配件的外购成本20000元。
由于生产车间用于自制M零配件的剩余生产能力可以转移用于加工其他产品,并
可节余成本20000元,所以一旦自制就会失去这20000元,这种由于放弃相
对节约额的好处,应作为自制方案负担的机会成本。
自制的总成本=40×4000+20000=180000元
外购的总成本=46×4000=184000元
因为自制的总成本小于外购的总成本,所以应选择自制方案。可节约成本
4000元(184000-180000)。
3、企业尚不具备自制能力,若自制需投入有关专用设备,专属成本为
30000元。
自制的总成本=40×4000+30000=190000元
外购的总成本=46×4000=184000元
因为自制的总成本大于外购的总成本,所以应选择外购方案。可节约成本
6000元。
二、需要量不确定时自制还是外购的决策
在这种情况下,可采用成本无差别点进行决策。此法要求各方案的业务量单位必
须相同,方案之间的相关固定成本水平与单位变动成本水平恰好相互矛盾,即第一方
案的相关固定成本大于第二个方案的相关固定成本,而第一个方案的单位变动成本又
恰恰小于第二个方案的单位变动成本,否则无法应用该方法。
例2:某公司若自制某种零配件,其单位变动成本为20元,每年需追加专属固
定成本12000元;如外购,买价为30元。那么什么情况下自制或外购呢?
设自制为方案一,则a1=12000,b1=20
外购为方案二,则a2=0,b2=30
成本无差别点业务量=12000÷(30-20)=1200件
当零配件年需要量小于1200件时,应选择外购方案;
当零配件年需要量大于1200件时,应选择自制方案。(bu20050714)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