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财税信息网北京01/26/2005信息】 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经济
效益,也要注重社会效益,因此,捐赠业务经常发生。由于我国对于捐赠业务的会计
规定与税收规定往往不一致,因此期末必须进行纳税调整。
一、接受捐赠的纳税调整
《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需要明确的有关所得税问题的通知》
(国税发[2003]45号,以下简称45号文)中规定:企业接受捐赠的货币性
资产,须并入当期的应纳税所得,依法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企业接受捐赠的非货币
性资产,须按接受捐赠时资产的入账价值确认捐赠收入,并入当期应纳税所得,依法
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企业取得的捐赠收入金额较大,并入一个纳税年度缴税确有困
难的,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确认,可以在不超过5年的期间内均匀计入各年度的应纳
税所得额。企业接受捐赠的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投资等,在经营中使用或将
来销售处理时,可按税法规定结转销售成本、投资转让成本或扣除固定资产折旧、无
形资产摊销额。
《
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接受任何形式的捐赠均不确认为一项收入,而是确
认为一项所有者权益,记入资本公积账户。设“资本公积--接受现金捐赠”,“资本
公积--接受捐赠非现金资产准备”两个明细科目。
由于45号文规定,接受捐赠应计入当期应纳税所得额,而会计制度则规定不确
认为收入,因此,接受捐赠构成了一项永久性差异,其影响纳税金额直接体现在当期。
接受现金捐赠时,分录为:
借:银行存款
贷:资本公积--接受现金捐赠
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接受实物捐赠时,作分录:
借:固定资产等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确认价×现行税率)
资本公积--接受捐赠非现金资产准备
处置接受捐赠的实物时,作分录:
借:资本公积--接受捐赠非现金资产准备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接受捐赠非现金资产准备”明细账与“接受现金捐赠”和“其他资本公积”两
个明细账不相同,该明细账余额不得用于转增资本。
例1.某内资企业2003年10月份接受捐赠的设备一台,根据捐赠设备的发
票等有关单据确定其价值为100000元,估计折旧额为20000元,不考虑设
备的运输、安装等费用,所得税税率33%,则当期应纳所得税=(100000-
20000)×33%=26400(元)
会计处理如下:
借:固定资产--××设备 100000
贷:累计折旧 20000
应交税金--应交所得 26400
资本公积--接受捐蹭非现金资产准备 53600
若2004年3月份出售该设备,售价为110000元,存入银行,出售时累
计折旧30000元。无清理费用,因售价大于原值,应缴纳增值税=
[110000÷(1+4%)]×4%×50%=2115.38(元)
应纳城建税=2115.38×7%
=148.07(元)
应交教育费附加=2115.38×3%
=63.46(元)
账面清理收益=110000-(100000-30000)-
2115.38-211.53
=37673.09(元)
会计处理如下:
借:累计折旧 30000
固定资产清理 70000
贷:固定资产--××设备 100000
借:银行存款 110000
贷:固定资产清理 110000
借:固定资产清理 2326.91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 2115.38
--应交城建税 148.07
其他应交款--教育费附加 63.46
借:固定资产清理 37673.09
贷:营业外收入--处理固定资产收益 37673.09
借:资本公积--接受捐赠非现金资产准备 5360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53600
二、对外捐赠的纳税调整
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纳税人用于公益救济性的捐赠,在年应纳税所得额3%(金
融保险企业为1.5%)以内的部分,准予据实扣除,超过部分不予扣除。企事业单
位、社会团体等社会力量,通过非盈利性社会团体和政府部门,向红十字事业的捐赠,
向福利性、非盈利性的老年服务机构的捐赠;向农村义务教育的捐赠:向公益性青少
年活动场所的捐赠等,准予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前全额扣除。企业等社会力量通过中华
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对规定的宣传文化事业的捐赠,捐赠额在年度应纳税所得额
10%以内的部分,可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顿时予以扣除。纳税人直接向受赠人进行的
捐赠和非公益性、救济性捐赠,不得在税前扣除。
国税发[2003]45号文件中规定:企业将自产、委托加工和外购的原材料、
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有价证券(商业企业包括外购商品)用于捐赠,应分解为按公
允价值视同对外销售和捐赠两项业务进行所得税处理。企业对外捐赠,除符合税收法
律法规的公益性捐赠外,一律不得在税前扣除。
《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发生的一切捐赠支出,无论是否属于公益性、救济
性捐赠,均列为营业外支出,最终冲减本年利润。
从上面的规定可知:非公益性、救济性捐赠,超过规定比例的公益性、救济性捐
赠等税法不允许扣除的捐赠额,构成了永久性差异,期末应调整应纳税所得额。
例2.某企业将自产产品1000件(账面成本每件10元,同类售价每件15
元)用于以下捐赠:200件通过政府部门向农村义务教育捐赠;500件通过减灾
委员会捐给灾区;300件直接捐给某希望小学。适用所得税税率33%,增值税税
率17%,账面利润84960元。
捐赠时,分录为:
借:营业外支出 12550
贷:库存商品 10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2550
该项业务,期末纳税调整为:视同销售的计税收入15000元,计税成本
10000元,年末调增应纳税所得额5000元。捐赠调整:向农村义务教育的捐
赠,允许税前全额扣除,其列入营业外支出的金额2510元(2000+3000
×17%=2510),不需要调整;直接进行的捐赠,不允许税前扣除,应调增应
纳税所得额3765元(3000+4500×17%=3765);向灾区捐赠在
年度应纳税所得额3%以内,允许税前扣除。超过部分,不允许税前扣除,应调增应
纳税所得额。该部分已列入营业外支出的金额为6275元(5000+7500×
17%=6275),该企业账面利润84960元,则年末应纳税所得额为
100000元(84960+3765+6275+5000=100000),
允许捐赠额3%为3000元,则不允许税前扣除的捐赠额为3275元,调增应纳
税所得额3275元。实际应纳税所得额为97000元(100000-6275
+3275=97000),应纳所得税为32010元(97000×33%=
32010)。(as20050102712)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