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会计辅导库 > 正文

固定资产减值与折旧的关系及会计处理

录入时间:2004-11-15

    【中华财税网北京11/15/2004信息】 一、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与累计折旧的区别   1、两者的涵义不同。《企业会计制度》第56条规定,企业应当在期末对固 定资产逐项进行检查,如果由于市价持续下跌或技术陈旧、损坏、长期闲置等原因, 导致其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应当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这里的账面价值是 指固定资产原值扣减已累计折旧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后的净额;这里的可收回金额是 指固定资产的销售净价与预期从固定资产的持续使用和使用寿命结束时的处置中形成 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中的较高者。第42条规定:“在资产负债表中,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应当作为固定资产净值的减项反映。”累计折旧是用来反映固定资 产价值转移情况的科目。由于导致固定资产价值转移的原因包括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 所以在预计折旧年限、净残值和选择折旧方法时既要考虑有形损耗,也要考虑无形损 耗。其中,有形损耗主要是物质磨损、时间侵蚀以及外部事故、破坏等原因造成的结 果;无形损耗则是由于技术进步造成固定资产相对使用效能下降,从经济角度考虑提 前予以报废。期末累计折旧科目反映的是企业估计的固定资产已转移价值的金额。将 累计折旧作为固定资产原值的备抵项,可以反映出固定的账面净值。   2、两者所针对的对象不同。累计折旧作为备抵项目是针对固定资产原值而言的, 固定资产原值扣减累计折旧反映的是固定资产账面净值。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则是针对 固定资产净值而言的,因为当固定原值发生减值时,如果企业已事先考虑到而采用加 速折旧法计提折旧,固定资产可收回净值不一定会低于账面净值,那么此时就不会提 减值准备。所以,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虽然是通过期末对固定资产逐项进行检查得出的, 但是它不是固定资产原值的减项,而是固定资产净值的减项。两者在这一点上的区别 也可从报表列示的情况看出。   3、两者处理问题的及时性不同。《企业会计制度》指出,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年 限和预计净残值、折旧方法等,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如需变更,应当按照确定固 定资产预计使用年限和预计净残值、折旧方法的程序,经批准后报送有关各方备案, 并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说明。可见,折旧政策的变更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不能及 时地调整可收回净值与账面净值的差额。相反,当折旧估计发生偏差,固定资产价值 发生减损时,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可以在期末及时地予以调整,以确保期末固定资产信 息的真实性。虽然这种价值减损也可以在未来采用变更折旧估计或政策而多提折旧的 方法体现,但从确保当期的信息质量来看,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比累计折旧更加及 时、灵活。这也反映出《企业会计制度》在确保信息真实性的同时,兼顾了相关性。   4、两者发生的频率和规律性不同。折旧是固定资产取得成本的一种系统分配过 程,它与当期的收益相配比,一般折旧是按月计提,所以折旧计提是经常发生的,计 提的金额是有规律的。而固定资产减值则不同,减值损失是一项非经营性支出,固定 资产减值产生的原因(市价持续下跌、技术陈旧、损坏等)也不是经常发生的,今年 发生了固定资产减值并不意味着明年还会发生;即使明年仍发生了,计提金额也是无 法事先确定的。所以,累计折旧计提的借方科目一般是经常发生的“制造费用”、 “产品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等科目,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对应科目是 “营业外支出”。   5、两者发生的时点不同。如上所述,折旧的计提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在取得固 定资产后,企业就要预计折旧年限、净残值和选择合理的折旧方法,这是在购置时点 的一种估计,所以累计折旧金额是主观性较强的估计值。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是每期 根据账面净值与预计的可收回净值之差确定的金额,所以它是固定资产购置后某期期 末的一种估计,相对而言比较客观。   6、两者有部分核算内容相互独立。除了技术进步和遭受破坏使得固定资产价值 降低外,累计折旧科目更关注固定资产由于正常使用而发生的价值转移(物质损耗), 这部分内容是累计折旧所独有的,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不核算长期闲置固定资产的减 值,这是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所独有的内容。   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与累计折旧的联系   1、两者都核算固定资产价值的降低。无论是固定资产净值的减损还是固定资产 价值转移,都意味着固定资产价值的降低。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与累计折旧作为固定资 产的减项共同反映这一价值的降低,使得最终的固定资产净值等于可收回金额。   2、两者之间相互关联。固定资产原值扣减企业估计的累计折旧可以得到固定资 产账面净值,再通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可以将账面净值调整为可收回净值。所以,从 某种意义上说,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是累计折旧的补充科目,它将累计折旧中估计有偏 差的地方进行矫正,使得减值后的固定资产净值能体现可收回金额。另一方面,在计 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后,固定资产的折旧要以减值后的固定资产净值(不再是固定资 产原值)为基础进行调整,也就是说,未来累计折旧的计提要考虑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的影响。   3、两者计提的原因有相同之处。从两者的涵义可以看出,技术进步和遭受破坏 使得固定资产价值降低是计提准备或计提折旧的共同原因。   三、固定资产减值对折旧影响的会计处理   《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规定,企业应当按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差 额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并计入当期损益。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应当按该 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以及尚可使用寿命重新计算确定折旧率和折旧额。因固定资产减 值准备而调整固定资产折旧额时,对此前已计提的累计折旧不作调整。   例如:某公司2000年12月8日购置了一台设备,价值为1000万元(含 增值税进项税额),在考虑相关因素的基础上,公司预计该设备使用寿命为10年, 不考虑残值的情况下采用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2004年12月31日公司在进行 检查时发现该设备发生减值,可收回金额为500万元。假设整个过程不考虑其他相 关税费,该设备在2004年12月31日以前没有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预计使 用寿命也没有发生变更。为简化计算过程,假定按年度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则该公司 设备发生减值及对折旧影响的会计处理如下:   1、2001年1月1日至2004年12月31日,该公司每年计提折旧金额 为100(1000÷10)万元,4年累计折旧金额为400万元。其每年会计分 录为:   借:制造费用 1000000     贷:累计折旧  1000000   2、2004年12月31日,在不考虑计提减值准备因素情况下计算确定的固 定资产账面净值为600(1000-400)万元,可收回金额为500万元。因 此,该公司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金额为100(600-500)万元。其会计 分录为:   借:营业外支出--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1000000     贷: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1000000   值得注意的是,2004年12月31日固定资产发生减值时,应先对固定资产 计提折旧,然后才能进行计提固定资产值准备的会计处理。   3、2005年至2010年每年计提折旧时,应按该设备2004年12月 31日计提减值准备后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500(1000-400-100)万 元和尚可使用寿命6年重新计算确定折旧率和折旧额,即每年计提折旧金额83.3 (500÷6)万元。每年的会计分录为:   借:制造费用  833000     贷:累计折旧  833000   4、假定2007年12月31日该公司进行检查时发现,以前期间据以计提固 定资产减值的各种因素发生变化,对公司产生有利影响,该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为 600万元,其他条件不变。2007年12月31日,在没有转回已确定的固定资 产减值损失情况下的固定资产账面净值为250.1(500-83.3×3)万元, 可收回金额为600万元。因此,该公司相应转回已确定部分固定资产减值损失。而 2007年12月31日在不考虑2004年12月31日计提减值准备100万元 因素情况下计算确定的固定资产账面净值为300(1000-100×7)万元, 低于其可收回金额600万元。所以,该公司不能按照可收回金额600万元与没有 转回已确认固定资产减值损失情况下的固定资产账面净值250.1万元之间的差额 349.9万元予以转回,而应按照在不考虑计提减值准备因素情况下计算确定的固 定资产账面净值300万元与没有转回已确认固定资产减值损失情况下的固定资产账 面净值250.1万元之间的差额49.9万元予以转回。其会计分录为:   借: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499000     贷:营业外支出--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499000   按49.9万元转回已确认固定资产减值损失后,该项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已恢复 至300万元,与不考虑计提减值准备因素情况下计算确定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相同, 表明2004年12月31日所计提减值准备100万元实际上已全部转回。尽管转 回后该项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余额仍有50.1(100-49.9)万元,这是由于 2005年至2007年因2004年12月31日计提减值100万元而少提折旧 50.1万元所致。   5、2008年至2010年间每年计提折旧时,应按2007年12月31日 转回减值损失后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300万元和尚可使用寿命3年重新计算确定折 旧率和折旧额,即每年计提折旧100万元。其会计分录为:   借:制造费用 1000000     贷:累计折旧  1000000    (Au20041103113)                                     (4)

会员登录

注册卫税科技账号 | 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

(请输入正确的登录名和密码,并填入新密码。如需帮助,
请致电:010-83687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