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会计辅导库 > 正文

加强企业内部财务控制的原则和方法

录入时间:2004-09-02

     【中华财税网北京09/02/2004信息】 内部财务控制是在企业内部的经济活动中, 以预算或定额为依据,利用财务反馈的信息,保持财务状态平衡或不超出标准范围, 实现财务行为的预期目的的一种财务管理手段。由于财务控制实际上是为了保证企业 再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而对资金的筹集、垫支、耗费、收回和分配以及企业财务收支、 人财物、供产销进行的调节和控制,因而其内容包括:货币资金、实物资产、工程项 目、采购与付款、筹资、投资、成本、销售和收款和担保业务的控制等。   一、企业内部财务控制的原则   1.归口分级管理原则。要将各项财务指标分解为各项具体指标,层层分解、层 层落实,由各业务部门在各自业务范围内实行分口管理,再在分口管理基础之上,对 各车间、班组、岗位下达调控指标,实行分级管理。   2.责权利相结合原则。对各级单位要明确一定的财务收支责任,赋予一定的职 权。   3.可控性原则。凡是要求各级单位承担责任的财务指标,必须是这些单位管得 住、控制得了的项目,对各单位非主观能够控制的项目,不能要求其承担责任;   4.全面性原则。内部财务控制应当涵盖单位内部涉及业务工作的机构、岗位、 人员、各项经济业务,并应针对业务处理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落实到决策、执行、 监督、反馈等各个环节。   5.成本效益原则。以合理的控制成本达到最佳的控制效果。   6.例外管理原则。为了使主管人员摆脱日常事务,集中精力抓好主要矛盾,尽 快解决问题,要求主管人员及时反馈不正常、不符合常规的关键性差异,这些差异为 “例外”事项。“例外”事项具有重要性、长期性、严重性等特性,对“例外”事项 要及时追查原因,迅速采取补救措施。  7.灵活性原则。内部财务控制应随外部 环境的变化、单位业务职能的调整和管理要求的提高不断修订和完善。   二、企业内部财务控制的方法   由于各控制主体的目的、职责和任务不同,所采用的调控方法也就不同,其主要 方法有以下几种。   1.利益控制法。首先应当明确,参与财务活动的各行为主体的主要目的在于保 证或增加自身的经济利益,不管是国家、部门还是企业,概莫能外。当各行为主体间 的利益界限清晰,各自的行为、行为结果与其利益所得直接相关时,外来的利益调控 措施就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企业为了使自身的运行更顺利有效,常用留利分配比例、 工资分配、奖金分配等杠杆调控内部的诸多财务关系。诚然,利益杠杆本身具有双向 性,它一方面鼓励人们从事某种行为,另一方面也会抑制人们从事某种活动,通过利 益的间接抑扬调控,尽可能地使各行为主体的财务活动符合调控主体的计划和目标。   虽然利益对行为的导向作用从某种角度上讲具有普遍意义,但在具体运用时应把 握以下两点:一是利益的导向作用是建立在对被调控主体行为的评价之基础上的,这 种导向作用能否得到正确、有效的利用,其关键取决于评价标准的客观性、评价标准 与被调控主体行为的相关性以及建立在前两者基础上的利益调控措施的合理性;二是 利益控制法中利益的范围不仅包括物质利益,也包括精神奖励,因而企业在利用该种 方法时,不仅要重视物质奖惩,也要注重精神上的奖惩,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2.平衡控制法。所谓平衡,就是指系统内部各部分、各要素间能够按其固有的 比例搭配并以特有的规律协调、有效地运行。财务作为一个以资金收支运动为主要内 容的生产与再生产体系,不仅在总体上、在整个过程中具有某种平衡性要求,且在每 一局部和环节上也必然存在且一定存在一个特定的配置比例。作为一种财务调控方式,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财务收入与支出的平衡调控。财务的收入与支出、资金的 供给与需求永远是一对矛盾,二者之间可能在一系列外在条件约束下暂时地达成某种 平衡,但很难永久处于自发平衡之中。一般说来,对资金的需求总是大于资金的供给, 即一方面财力有限,另一方面又需求“无限”。这就要求财务调控积极发挥作用,分 别轻重缓急,本着量人为出的原则,将有限的资金用于恰当的项目上,实现财务收支 的平衡。二是资金运行与物资运动的调控。资金流与物资流是企业的两大“流体”, 这二者之间可以平衡运行,亦可交叉运动,即资金流可以变为物资流,物资流亦可以 变为资金流,它们统一地归属于“信息流”。对于资金与物资的调控,应当以企业目 标为出发点,适时地实现它们之间的衔接或转换,保证资金运动与物资运动的协调及 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三是财务活动内部结构的平衡调控。当一个经济系统 的结构和运行轨迹确定之后,其内部的财务结构也便随之确定下来,处于一种相对稳 定的暂时平衡状态。就拿一个企业来说,当其生产能力、产品品种、工艺过程等确定 之后,它的生产经营资金结构、成本结构、销售收入结构和利润分配结构是相对稳定 的。经过一段实践,当确认某一结构确实较为合理并有利于企业经济效益提高时,就 应相对固定下来。一旦某一结构发生了变化,就应查找造成变化的原因,看是企业内 部的管理不善带来的畸变,还是其他经济、政治、社会因素的影响而导致的结构的必 然变化。若是外界的不可控变量发生了变化,就应果断地改变原有的结构状态,适应 形势的变化。   3.限额控制法。所谓限额,实际是指根据经验或科学计算而对某种行为的消耗、 占用或产出所做的数量规定。其主要理论依据是以前的行为具有时间的延续性、环境 的相对稳定性及各种变量处于正常状态。显然,对于没有历史延续性的行为、对于外 界环境处于飞速变化的事件及各种非线性变量不断产生的系统,限额调控是难以奏效 的。在财务管理中,常用于调控财务行为的限额有收支总额、流动资金占用额、管理 费用开支额、工资定额、奖励定额等。在执行过程中,可通过执行结果与所定限额的 比较发现问题。   4.比率控制法。对于那些绝对额变动幅度较大但相对数变化有一定规律的财务 行为,可用比率调控方式进行调控。在许多情况下,运用绝对数无法说明问题,但使 用具有可比意义的相对数却能做出有效的比较,进而找出差距和不足。常用的产值利 税率、成本利税率、销售收入利税率、流动资金周转速度等都是考核企业行为并进行 纵向和横向比较的有效方法。   由于比率是两个绝对指标相比较的结果,要使这种比率具有控制意义,需注意以 下两点:一是指标口径的一致性。这不仅要求进行比较的两个绝对指标计算的口径要 一致,而且要求比率指标含义在不同时期要尽可能保持一致。当前后期比率指标的含 义有所变化时,利用它进行财务控制的标准和所要达到的要求就应该进行相应的调整; 二是绝对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将两个毫无关联的指标放在一起做比较是毫无意义的。 一般说来,用于计算比率的两个绝对指标的相关性越大,就越具有控制上的意义。   5.区域控制法。区域调控也叫幅度调控,即根据财务活动的规律性而大致规定 一个财务活动区域,凡是某一指标处于该区域内,则视为“正常”,如果超过了区域 的范围,便认为“超常”,从而查找造成超常的原因。由于此时的判别标准属于某一 区域,因此,区域的位置、区域的大小便成为该种调控方式的重心所在。要求在确定 区域时充分考虑各种相关因素,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及变化趋势,进而确定一个科学、 合理的财务调控区域。   各种方法之间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往往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在进行财务 控制时往往需要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法结合起来加以运用。但是利益控制法是其他 几种方法发挥作用的保证,因为无论是平衡控制、限额控制,还是比率控制、区域控 制,都需要利用相关指标对财务活动的结果进行衡量、评价,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 的奖惩(即利益控制),才能使控制发挥效力,离开了利益控制,其他任何方法都将 失去意义。(Ax20040804813)                                   (4)

会员登录

注册卫税科技账号 | 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

(请输入正确的登录名和密码,并填入新密码。如需帮助,
请致电:010-83687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