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税收筹划实务 > 正文

有效运用出口退税手段调节宏观经济运行

录入时间:2009-07-13

【中华财税网2009-7-13信息】  在当前经济下滑的形势下,如何运用税收手段刺激出口正常增长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难题。从中外实践经验看,这一难题难就难在怎样使出口退税有效刺激出口增长。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建立完整税制之后,我国政府始终在运用出口退税手段调节商品出口规模和结构。特别是在国际经济波动幅度高峰期,出口退税政策的重要性更加凸现。1998年爆发亚洲金融危机,中国政府通观全局、高瞻远瞩,在本国出口下滑的条件下,向全世界宣布人民币不贬值,同时大幅度提高出口退税率。当前面对商品出口正常增长、主要贸易伙伴(美国、欧盟、日本、东盟)经济衰退、全世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形势,我国再次启用出口退税手段刺激出口,截至目前,出口商品综合退税率已升至13.5%。
  应该看到,在出口退税率连续提高的背景下,商品出口量和商品贸易顺差是在逐步上升的,从统计分析角度看,出口退税手段效果明显。然而必须指出,政府究竟该如何有效运用出口退税手段调节宏观经济运行,需要综合考虑,认真研究。所谓有效就是指出口退税应切实能够带动出口增长。要实现这一目标,至为关键的是妥善处理各项政策手段之间的关系。初步归纳,以下三个政策协调问题需进一步冷静探讨。
  第一,合理协调汇率变动与出口退税率之间的关系。近期人民币对欧元、英镑、加元、澳元等币种处于升值状态,因此以这些币种为结算货币的出口商品价格相应上调。对一些行业来讲,出口退税率上调事实上恰好弥补了这种竞争成本的抬升。由此出发,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是,从制度设计角度看出口退税率提高是否必须与汇率联动。如果是,人民币贬值时,我们就应该下调出口退税率,但这显然与出口退税的原理不吻合。因此,合理的基调应是把出口退税与汇率政策适度挂钩。所谓适度是指当汇率上升幅度大时才可考虑提高出口退税率。目前人民币国际化程度在上升,突出表现是跨境贸易试行了人民币结算。假如这一方式范围逐步扩大,那么汇率与出口退税率的联系就会相对减弱。就政策设计而言,两者的联动协调可适度放松。
  第二,合理协调出口退税与其他减税措施之间的关系。出口退税率上调的直接效应是减轻了出口企业的税收负担。近年来我国的出口商品贸易额已达上万亿美元,相当于GDP的20%左右。换言之,出口退税率的变化涉及的企业数量相当大。近期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时我国推出了一系列减税措施,出口企业的综合税负在下调,加上出口退税,可以说出口贸易的刺激度已经比较高。指出这点,核心要义是说当我们在设计出口退税率的结构性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减税与出口退税率之间关系的合理搭配。进一步说,如果下一步还要采用税收手段刺激经济,应切实考虑出口退税与国内税收政策之间的关系。
  第三,合理协调补贴与出口退税之间的关系。为确保外需转内需,我国政府采取了消费者购买补贴措施,其中很多品种属于出口数量比较多的商品,如家电、摩托车等。可见,补贴实际上是为外销补贴,确保出口企业利益增长,与出口退税政策两相互补。然而由此引发的问题是,在设计补贴政策时,必须细致测算究竟哪些出口商品转为内销的量大,补贴主要应是针对这些商品。我们必须正视这一点:补贴和出口退税都是向企业让利,如果两者都搞成普惠制,不仅宏观调控效应起不到,国家财政负担也会无效增长。

会员登录

注册卫税科技账号 | 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

(请输入正确的登录名和密码,并填入新密码。如需帮助,
请致电:010-83687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