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入时间:2010-06-21
【中华财税网2010-06-21信息】 近日,财政部会计司公布了《我国上市公司2009年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情况分析报告》。《报告》显示,企业会计准则在我国上市公司实施3年来,经济效果已经凸显。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若干会计政策,有效促进了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
企业的短期行为被有效遏制
资产减值会计准则规定了减值政策,要求企业的各项资产包括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均应如实反映其真实价值,防止资产价值泡沫导致利润虚增。该准则同时规定,长期资产计提的减值损失不得转回。2006年上市公司计提的资产减值损失为442.70亿元,2007年会计准则实施后的3年间,上市公司计提的资产减值损失分别为1432.64亿元、3963.48亿元和1689.67亿元,年平均计提资产减值损失为2361.93亿元,与会计准则实施前2006年计提的资产减值损失相比增长了4.34倍,大幅度地挤掉了上市公司各项资产中的水分。
或有事项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对于未决诉讼、债务担保、产品质量保证、亏损合同、重组义务等存在的风险,应当根据损失发生的可能性,预计相关损失并冲减当期利润。这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企业超前分配利润的问题。2009年,1774家上市公司中有976家公司存在或有事项,确认的预计损失为504.59亿元,3年间年平均确认的预计损失为180.93亿元,比2006年确认的预计损失69.12亿元增加了111.81亿元,增长了1.62倍。
长期股权投资会计准则将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投资核算方法统一改为成本法,避免了母公司在没有现金流入的情况下分配利润而导致现金流出,有效地防范了企业资金链断裂的风险。分析表明,2006年母公司从子公司取得的投资收益为2113.98亿元,会计准则改为成本法核算后,3年间母公司从子公司取得的投资收益分别为694.32亿元、1155.79亿元和1332.28亿元,年投资收益的平均值为1060.80亿元,比2006年减少了1053.18亿元,下降了近50%。虽然投资收益大幅度下降可能由较多因素所致,但可以确定的是,会计准则实施后的投资收益是有实际现金流入的,从而增强了企业的发展后劲。
人力资源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凸显
会计准则实施前,企业产品成本构成中的人工成本仅限于工资和福利费,其他属于人工成本的内容没有包括其中。根据职工薪酬会计准则和股份支付会计准则规定,凡属于对职工的支付全部计入企业产品成本中的人工成本,除了工资和福利费外,还包括劳动报酬、社会保险、货币性福利与非货币性福利、教育、劳动保护、住房和其他人工费用等。
我国产品成本历来由料、工、费构成,其中原材料成本所占比重最大,一般在70%左右。会计准则实施后,绝大多数企业尤其是科技含量较高、专业技术人员较多的企业,产品成本构成中人工成本翻了一番,成为产品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2009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实施股份支付计划的已有50家,主要集中在制造业、信息技术业、电子业和医药业等行业,2009年因股票期权公允价值计量确认的费用为8.91亿元。
上述会计政策的应用,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和理念,突出了人力资源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有助于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人力资源的潜能。
制度保障企业履行环保和生态恢复义务
弃置费用通常是指根据国家法律和行政法规、国际公约等规定,企业承担的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等义务所确定的支出,如油气资产、核电设施等的弃置和恢复环境义务。油井、核电设施等弃置支出巨大,有时甚至相当于开采或建设支出。会计准则实施前,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型企业在生产经营期间不预计弃置费用,而是在实际发生时据实列支,导致此类企业在油井、核电设施弃置前实现巨额利润,在实际弃置时缺乏资金支持,结果是提前消耗了本属于子孙后代的资源。会计准则实施后,2007年9家上市公司计提弃置费用86.60亿元,2008年12家上市公司计提弃置费用138.56亿元,2009年18家上市公司计提弃置费用115.79亿元,3年计提弃置费用合计340.95亿元。这一制度安排有效地解决了此类企业提前耗费子孙后代资源的问题,为企业履行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义务提供了制度保障。
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自主创新力度
会计准则实施前,研发支出全部冲减当期利润,企业通常难以承受,直接影响了企业研发投入和自主创新的积极性。无形资产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开发阶段支出符合条件的应当资本化,作为企业的无形资产。企业无形资产不断增加,体现了企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发展质量。会计准则实施3年间,上市公司自主开发支出资本化的金额分别为27.21亿元、75.32亿元和104.17亿元,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
有效避免了公允价值计量对我国企业和资本市场的不利影响
会计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但考虑到我国新兴市场和转型经济的实际情况,坚持以历史成本为基础,对公允价值的使用规定了严格的限制条件。在我国,企业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主要集中在股票、债券、基金、投资性房地产和企业并购重组等方面。会计准则实施3年来,上市公司将持有的股票、债券、基金大部分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或持有至到期投资,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所占比重很小(2007年、2008年、2009年的比例分别为6%、6%、3%)。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但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所有者权益,直到处置时才计入当期损益,从而避免了公允价值波动对企业当期损益的不利影响。会计准则实施3年间,存在投资性房地产的上市公司分别为630家、690家和772家,绝大部分采用成本模式计量,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极少,3年间分别为18家、20家和25家。在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会计准则谨慎地确定合并中的公允价值,有效地扼制了企业确认巨额商誉的行为,避免了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产生巨额商誉给企业持续经营和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
为我国金融创新和发展虚拟经济作好制度准备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积极开展金融创新和发展虚拟经济,通过市场手段合理配置社会资源,发挥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会计准则全面系统地规定了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金融资产转移、套期保值、原保险合同、再保险合同、企业年金基金、租赁等各项会计政策,为我国金融创新和发展虚拟经济作好了制度准备。其中,金融资产转移会计准则为我国有序开展资产证券化提供了政策支持,套期保值会计准则为企业合理规避外汇风险、利率风险、商品价格风险、股票价格风险、信用风险等提供了政策支持,保险合同会计准则为促进保险行业的结构调整提供了政策支持,企业年金基金会计准则为发展我国基金业提供了政策支持。
上一篇:银行结算方式有哪些
下一篇:现行有效外汇管理主要法规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