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经济责任审计问题的几点思考
录入时间:2001-07-19
【中华财税网北京07/19/2001信息】 全面开展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是
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正确决策,是从源头上治理腐败的重要举措,是对领导干部的一
种有效监督形式。这项工作的开展改变了领导干部未解除其经济责任就“一走了之”
的局面,为干部管理部门正确选拔任用干部提供了重要依据。实践证明,把组织监督
与审计监督结合起来,实行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发挥了审计在促进党风廉政建设中的
重要作用。但究竟如何才能落实好经济责任审计?结合实际工作,这里我尝试着提出如
下思考与对策。
问题及原因
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自1999年5月发布实行,至今已有两年时
间。在施行过程中,有经验、有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严重影响了经
济责任审计制度的落实。问题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未跳出财务收支审计的圈子。
有的审计不查领导决策及决策失误导致国家财产损失浪费,不查各项经济指标的完成
情况,不查领导者个人使用国有资财和报销个人费用情况,不将单位违纪问题落实到
领导者个人头上,没有划清直接责任或间接责任,而是以财务收支审计报告形式完成
任务,致使当地党政领导和组织部门不重视审计结果,进而也不重视这项工作。二是
“怕”字当头。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的特殊性,要求对每个审计项目、审计环节都要抓
狠、抓细、抓紧、抓实,一丝不苟,同时要敢抓、敢查、敢反映,必须去掉一个“怕”
字。目前,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各种困难、阻力和干扰很多,对此审计时主要存在怕惹
人、怕麻烦、怕丢官、怕打击报复;查上级领导伯影响前途,查同级领导伯影响关系,
查下级领导怕影响“选票”。由于这“四怕三影响”,所以在审计工作中形成“三多
三少”:唱赞歌的多,说问题的少;反映单位问题的多反映个人间题的少;避重就轻
的多,一针见血的少。三是无暇顾及。少数地方把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停留在转发文件、
照抄照搬上级规定上,借口上级审计机关安排的其他审计项目多,无专门机构、专门
人员,使这项审计成为空白。四是审与使用脱节。经济责任审计是为各级党委正确使
用干部提供重要依据,但在实际中,存在着一方面是审计机关辛辛苦苦查出大量违纪
问题,另一方面是干部管理部门无视审计结果依然如故地使用干部,或者是被审计对
象已经提拔重用而后审计,形成审计结果与干部使用两脱节,两张皮;你审你的,我
用我的。
思路及对策
1.以“经济责任”为核心,加大宣传力度。第一,明确意义。要使党政干部明确
履行经济责任是自己工作的核心和本质要求。第二,明确责任。要通过经济责任审计
正反两方面案例的宣传,使党政领导明确履行责任的重要性,增强经济责任履行和经
济责任审计意识。要让主管审计的党政领导明确,自己不仅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领
导者,而且自己也是经济责任的审计对象。
2.审计部门要干出成效。要把经济责任审计的位置摆正,放在十分重要地位,作
为“一把手”工程来抓。一是要按中央“两办”文件下真功夫,审计一批经济责任项
目,用审出的成果来影响当地党政领导,做到“先显灵后立庙”,以争取到经济责任
审计的专门机构、人员和经费,形成良性循环。二是善于唱“黑脸”。要监督别人特
别是监督领导干部,干扰和困难会不少。要敢于排除困难,在各种困难面前不气馁,
不后退,现在我们的事业就迫切需要一种敢于碰硬的精神。对待困难要辩证地去认识,
“困难没有办法多”,困难本身就蕴含着机遇,孕育着希望。三是重在对“人”的审
计。要改变传统财务收支审计做法,以领导干部所在单位财务收支审计为基础,审查
考核领导干部任期内经济指标完成情况,作出重大经济决策情况,执行国家财经法纪
情况以及个人遵守廉政纪律情况,界定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好坏程度,判断其经
济工作能力和水平,正确评价领导干部在经济责任方面的功过是非,为干部管理部门
提供审计结果。
3.部门之间要形成合力。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复杂,涉及面广,光靠审计部门的努
力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依靠纪检监察、组织人事部门的协调配合,齐抓共管,才能形
成合力,取得成效。纪检监察部门要把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纳入从源头预防和治理腐败
的总体规划,及时向审计部门提供有关工作信息,认真查处审计部门移送的干部违纪
问题;组织人事部门要结合干部管理工作实际,尽快研究制定审计成果运用的地方性
法规,真正把审计结果作为干部使用的依据。(d200107180021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