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财政赤字和负债大的原因及对策
录入时间:2000-10-09
【中华财税网北京10/09/2000信息】 通过对乡镇财政审计和债权债务的清理,
我们发现,目前乡镇财政赤字和不良负债较为普遍,呈现出有增无减之势,已影响到
基层政权建设和农村的稳定。一些乡镇财政赤字少则一二百万元,多则五六百万元,
个别乡镇已超过千万元,造成财政不堪重负,经济难以正常运行,应当引起各级党委、
政府的高度重视。
乡镇财政赤字和负债大的主要原因
一是财源结构单一。一些乡镇没有按照本地实际真正形成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
经济结构不合理,第二、三产业不发达。大部分乡镇财政来源主要靠农业税、农业特
产税支撑,财源结构过于单一,无支柱产业,使税收增长后劲不足。
二是财政体制不顺,职能不全。近年来,由于实行“核定收支,收入全缴,支出
下拨,超收分成”的财政管理体制,没有真正按分税制的财政体制运作,造成一些单
位事权与财权分离,职责与职权错位。乡镇税收数额少,征收难度大,个别部门偷逃
税款严重。为了完成当年税收任务,不少乡镇征收“过头税”,借钱交税,相互挖税,
甚至“买税卖税”等。
三是机构臃肿,临时人员过多。乡镇机构设置臃肿,普遍存在人员超编现象,使
“吃皇粮”人数不断增多,每年财政给乡镇机关的拨款不能满足必需的行政经费支出。
同时,乡镇还大量聘用临时人员,直接或间接地增大了乡镇财政和农民负担。
四是盲目投资上项目,财政支出超前。部分乡镇领导急于“出政绩,创业绩”,
超出乡镇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承受能力,不按经济规律和市场规则办事,如没有经过
可行性论证,就盲目以政府名义贷款或担保贷款,高息举债,大搞基本建设,办企业,
上项目,搞“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有的乡镇企业经济效益极差,甚至破产倒
闭,使本应由企业承担的风险转嫁为财政负债,使乡镇财政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五是财务管理薄弱,非生产性支出损失浪费严重。一些乡镇的财政决算流于形式,
没有法定约束力,只注重预算内资金管理,忽视了预算外资金和统筹资金的管理,使
这两笔资金长期游离于财政“笼子”之外。有的乡镇非生产性支出较大,招待费用普
遍严重超支,少则十多万元,多则三四十万元,此外,租车费、外出考察学习等非生
产性支出也偏大。
消除赤字减轻债务的几点建议
针对目前乡镇财政赤字和不良负债大的问题,各级党委、政府必须从经济的、政
治的高度、充分认清消赤减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和计划,千方
百计化解乡镇财政赤字和债务,确保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一是大力加强乡镇财源建设。要结合乡镇具体实际情况,努力发展农村经济,把
发展高效农业、个体私营经济以及开发第三产业等作为新兴财源的主攻方向,着力培
育科技型、效益型和含税率较高的优势产业,形成财源支柱,扩大财源。
二是要进一步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分级负责,分散决策。分灶吃
饭,自求平衡”的财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充分调动乡镇生财、聚财、理财的积极
性。强化农衬税收征管,依法收税,应收尽收,保证财源。
三是要精简机构,彻底清理清退乡镇临时人员,实行竞争上岗,双向选择,形成
“精干、高效、智能”的乡镇管理体制,减轻财政负担,增强后劲。
四是要加强乡镇财务管理,提高财会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
度,增收节支,严格控制非生产性支出,强化监督,遵守财经纪律。
五是要建立健全乡镇消赤减债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对乡镇的财政赤字和债权债
务进行彻底地清理,把消赤减债作为考核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政绩和年度目标考核
的重要指标。 (aj20001006002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