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核算问题复杂 控制成本异化刻不容缓
录入时间:2007-06-06
在会计核算中,我们所依据的做账凭证无论是工料单、进货单、工资单还是其他资金进出单、合同单等都要按照原始单据上的数据入账,就是按计划成本计算的也要定期结转其差额,这种历史成本记账规则在规范的经济运行环境中显得真实,做账也不复杂,所以一直沿用至今。但是,由于我们近十多年来的经济运行环境在全面改革开放的趋势中愈来愈复杂,各种经济成分交叉并存,经营者的市场营销手段千奇百怪,商品价格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行业的垄断程度,原始成本并不是计价的核心。促销价、价外价、返点、折扣、折让、买一送一……五花八门的价格使会计核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失真,我们的所谓成本控制、内部控制越来越像纸上谈兵。从以下的事例中我们便可见一斑:
一,房价虚高问题。房地产企业谋求赢利甚或暴利的各种作为,是房地产市场价格虚高愈演愈烈的重要原因。例如,真实房价成本为1000-2000元的可以卖到5000-10000元甚或更多,结账成本按倒挤法划定一个大概比例来开发票入账。建筑行业按3%的营业税加城建税、教育附加费,总计约为4.4%的税率由开发商代扣代缴,完税后由其税务部门为其开发票入账。开发票量大的还可以直接从税务部门领取建筑用的整套税务发票来自己开。在这样的情况下,只要按票面金额缴足税金及附加,入账成本依据便合理合法,既避免了高额的企业所得税又让高房价有了借口。
二,很多日用消费品、酒水饮料等,其生产成本只有零售价的20-50%,有的还不到这个比例,但在几番周转后,其价格已是翻了数番。超市、酒楼等一边接受着高进价,一边通过进场费、条码费、庆典费、上价费、开瓶费、宣传费、折扣、折让、返点等名目繁多的额外收入来获得超额利润。在这些名目繁多的收入中,只有折扣、折让、宣传费,国家有相关的财务规定,其余的为了规避税收都不会正规入账,这些便成了许多单位的招财捷径。
三,一些通讯产品、服装行业等更是离谱,反正消费群体多是个人,销售不开票,入账的票据是内部印刷的,其成本的真实性外行无法知晓。一件吊牌价(建议零售价)为500元的服装,100元可以成交,300元也可成交,消费者根本搞不清自己该以怎样的价位购买才合理。
四,装修服务由于沾了建筑业的光,缴的是建筑营业税,而这个行业的客户大多是私人用户,很少有要正式发票的,即使极少数要发票的也是大头小尾的票较多,所以,在装修服务行业利润翻番是很普遍的。
五,医药价格问题,老百姓天天喊看病难看病贵,可许多药品价格在变着花样飞涨。高药价的背后是高回扣、商业贿赂之风愈演愈烈。
在许多单位,存在着对内财务人员的工作量加大和财务管理混乱、对外诚信丧失的状况,但这又是《会计法》调整不了的法律关系。因为企业会计部门的定位只是为生产营销等部门服务。《会计法》的实施在民营、私营经济中的弱化问题是由来已久的,企业只要不出现重大问题,谁也不会过问;税务部门只要完成税收计划,也不愿自找麻烦;物价部门充其量也只是管管公共服务那一块。当成本的异化问题越来越严重时,会计核算的规范性便大打折扣,内部控制更达不到相关要求。
会计的两大职能是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在现有条件下,在许多单位会计的监督职能已形同虚设,合法的票据掩盖着许多不真实的交易,会计核算变得越来越复杂。许多基层财务人员都知道《会计法》的弱化和会计工作的复杂,但很少有人吱声。成本异化问题,作为财务部门没有权利去控制营销部门的事,但有义务通过媒体或其他渠道去呼吁,请决策者作相应的规范,把一切价外收入规范到成本会计核算体系中去。《会计法》的弱化不光是财政部门一家的事,也是千千万万财会人员的事,沉默不是财会人员最好的选择,沉默只会使整体行业失语和弱化,使得有些容易解决的问题更加复杂化。
新会计准则已于2007年1月1日正式实施。会计核算在各种新规的实施中,情况会比原来更加复杂和艰巨,成本异化更应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房价高了,有专家说还要涨,各种生活日用品、公共服务价格一涨再涨,也有人说这是正常现象。笔者以为,这里面存在着既得利益集团与大众的博弈。利益集团请专家学者为他们做代言人,为他们的利益发出各种论调,而在这些看似合理的论调背后,众多百姓却承担着成本异化所带来的的商品高价。因而,成本异化不是一个小问题,而是一个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成本异化导致了价格虚高、财务管理混乱、行贿支出隐蔽、贪污腐败。近年来,一批批高官或掌权者纷纷落马,从政治的角度讲,是党和国家对这些腐败分子给予了坚决查处;从经济的角度讲,是资金链的断裂以及财务风险的频繁凸现,纸包不住火了;从社会学的角度讲,是各种社会事件引起的,在这里,各种社会事件的出现只是导火线,国家查处的只是结果,其根源还是长期隐藏着的成本异化问题。
在各行各业都在与时俱进的时候,成本会计核算当然不能落后,《会计法》的监督、落实也应该跟上时代的要求,如果不能及时修改,也应该以补充条文来加强规范和管理。现实经济运行中存在的混乱使握有权力者有了寻租的机会,而权力寻租又加剧了经济运行的混乱。很多社会重大问题的突发,不是原来没有人知道,而是知道了没人管。遏制成本异化不仅需要财会人员发出自己的声音,也需要专家学者从关注国计民生的角度进行研究,更需要工商、物价、审计、税务、财政及发改委等诸多部门履行好自己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