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职务消费 财会制度要发挥作用
录入时间:2006-07-04
职务消费这笔长期以来说不明、理不清的“糊涂账”要公开透明了。前不久,国资委发布了《关于规范中央企业负责人职务消费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对央企负责人的职务消费提出了9项要求,同时要求中央企业必须在今年年底前建立起规范职务消费的有关制度规章,并从2007年起严格实施。
职务消费到底如何界定?国资委在发布《意见》时给出了明确定义:职务消费指企业负责人为履行工作职责所发生的消费性支出及享有的待遇,主要包括公务用车配备及使用、通讯、业务招待(含礼品)、国(境)外考察培训等项目。
报销标准与现实脱节
在一些职务消费上,各单位沿用的还是上世纪90年代的财会制度,对于企业的职务消费并没有统一标准。就出差来说,目前多数国有企业负责人出差的标准参照公务员实行,司局级领导干部的差旅标准是每天60元,一般公务员标准是每天30元~40元。这个标准与现在的出差状况严重脱节,因此,尽管超出标准,很多单位都默许出差人员实报实销。
相对现实出差状况与财会制度的脱节,由于制度没有清晰的界定,因此有些企业负责人经常打擦边球。虽然目前很多企业负责人的职务消费实行预算制,但有些费用没有细化,不少企业负责人就采用企业预算总额不超、结构调整的办法,规避上级部门的审计。如企业每年都有培训费用,在具体操作中就有很多“技巧”,本来这些预算费用是用于所有企业人员培训,但企业负责人只允许中层领导参加培训,再由这些参加培训的中层领导回来培训其他员工。从而节省大笔预算资金,这笔剩余资金最后就变成了企业负责人的小金库。
清华大学教授魏杰表示,我国目前把职务消费纳入财会制度,监督成本太高。国际许多企业已把职务消费计入薪酬制度,给有消费需求的岗位设立一定金额,打入工资单,无论短缺还是剩余都由自己调整,使得这笔专款变得很有效。国外老总请吃饭很节省,就是这个原因。
于是,业内人士建议尽快修改财会制度,相关制度也应配套改革。
企业领导职务消费缺少“阳光”
国资委提供的一份材料显示,在国资委管辖的167家中央企业中,多数企业没有针对不同岗位的需要以及不同消费项目的特点,制定全面、完善的管理制度;多数企业负责人职务消费没有做到公开透明;少数企业存在着负责人职务消费项目杂乱、支出随意、管理失控的问题。“目前国有企业设计薪酬体系时,职务消费往往不列入其中,国企负责人的职务消费总体来说弹性比较大,既无标准,又不公开,特别是用车、住房和出国方面的公款支出数额非常大。”一位曾经给不少央企做过薪酬咨询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为什么职务消费容易出现“无底洞”现象?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目前涉及职务消费的一些规定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有的严重滞后,根本无法执行;有的过于原则、笼统,留下较多漏洞;有的不够合理和科学。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领导干部职务消费涉及的内容和项目也在增加,而有的内容和项目目前还没有具体制度来约束,随意性很大;监督管理还有许多漏洞。但更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原有的体制、机制和制度的不适应。
规范职务消费央企起步
在企业负责人职务消费透明度缺失的情况下,此次出台的《意见》要求企业拟定的职务消费管理制度在履行内部决策程序前,应当通过职工代表大会等形式听取职工意见。企业负责人职务消费情况应作为厂务公开的内容,定期在适当范围公布,接受职工的民主监督。同时,《意见》要求各中央企业规范职务消费的制度建设情况、企业负责人职务消费年度预算及执行情况,应接受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国资委纪委和驻委监察局的监督检查。《意见》对于央企负责人的职务消费改革方向也作了指导,要求各央企要对负责人现有的职务消费进行认真清理,制定并完善有关规章制度或管理办法。对经常发生、用途明确、标准易定的职务消费,可以探索实行货币化改革。职务消费货币化的标准,参照国内外同类企业的做法,与企业负责人的薪酬统筹考虑,不得高于货币化改革前的费用支出,不得变相提高企业负责人的总体薪酬水平。
“央企负责人职务消费改革,应该说是向前迈出了一步。”北京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王宾容告诉记者。她说,这虽然只是个大的框架,但对于约束企业负责人的职务消费行为、减少浪费、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还是能够发挥一定作用的。规范职务消费,是为了更好地建立央企负责人整体的激励监督机制,使国有企业能够更好地履行其所承担的责任。但职务消费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和系统工程,它的进展还要取决于相关的配套改革,其中包括财会制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