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会计辅导库 > 正文

会计信息的失真与防范对策

录入时间:2006-06-22


    【中华财税信息网2006/6/22信息】 一、我国目前会计信息失真主要表现
  随着市场经济关系的日趋复杂,会计实践中的非理性行为越来越多,其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中发生了不少会计案例,如银广厦、红光实业、深圳原野等上市公司都是利用虚假会计信息,为个人或小集团谋取私利,严重损害了广大投资者的利益。据统计,仅2001年因违规而被证监会查处的上市公司就达100余家。
  在非上市公司中,会计信息虚假问题也相当严重。据国资委披露,在对中央企业2004年财务审计报告进行突击检查后发现,有近120家企业财务审计报告不充分,其中13家央企财务审计报告结论与事实相反。会计造假,触目惊心;信息失真,危害严重。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从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无论是上市公司还是非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现象都相当严重。造成这种状况不是偶然的,是有其深层次原因的:
  1.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体系。目前,我国对企业领导的业绩考核往往片面依据于收入、利润这些财务指标,缺乏科学的绩效评价管理体系。企业经营者在市场和业绩的压力下,就可能操纵会计制度,粉饰财务报表,虚构业绩,以保住自己的官位。
  2.企业领导的双重身份。由于经营者事实上掌握着企业的决策权、管理权、监督权,他就由被审计人变成审计委托人,这种既是“委托人”又是“审计人”的双重身份,决定着审计人的聘用、续聘等事项。一些会计师事务所在生存的压力中,容易丧失应有的职业道德,与企业“共谋”造假。
  3.会计的从属地位。对于会计来说,一旦企业管理层决定了弄虚作假,会计就只有两种选择了 要么坚持原则,结果是受到排挤甚至下岗失业,要么违反职业道德,直接参与造假。财会人员要面对诚信职业,但更要面对生存危机。为了保住自己的饭碗,只能放下职业操守,按照领导的意图行事,真账假做,假账真做。
  三、防范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为了使会计信息真实可靠,防止会计信息失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 建立健全高效的监督机制。要建立以财政、审计、税务为主的外部监督体系,尽快理顺审计、税务、金融、财政等部门在会计信息监督中的关系,形成监督合力。
  2.推行会计委派制。会计造假行为的发生,其最直接的内在动因是经济利害关系的驱使。会计委派制是财产所有者向其所属企事业单位统一委派会计人员,并对他们的任免、考核、奖惩、工资和福利待遇统一管理的一种会计人员管理制度。会计委派制割断了会计人员与企业之间的经济利害关系,从根本上改变了会计人员的从属地位,让会计人员不再有后顾之忧,使其可以毫无顾虑地坚持原则、客观公正地提供准确真实的信息。
  3.强化领导者的法律意识。应该说,单位领导人是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根源。要让领导者知《会计法》、懂《会计法》、执行《会计法》,要专门给领导者举办培训班,使其明确《会计法》赋予的会计职责和相应的法律责任,引导和督促其重视会计工作,支持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从而从源头上根治会计信息失真的弊端。
  4.加强会计人员的自身素质建设。高素质的会计队伍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坚实基础和源泉。作为一名会计人员应该做到:一是熟悉法规,爱岗敬业。会计工作政策性、专业性很强。会计人员只有精通业务、熟悉法规,提高自身素质,才能提供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准确可靠的会计信息。二是依法办事,客观公正。会计人员只有将依法办事、客观公正的原则贯穿于会计工作的全过程,才能以良好的职业道德、精湛的会计业务技能,为社会提供优质的会计信息。三是搞好服务,保守秘密。会计人员的职业特点,决定了他们能够掌握和了解本单位的机密资料和经济信息。这些信息一旦外泄,可能会给单位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因此会计人员在搞好服务的同时应当保守好秘密。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正在逐步建立,现阶段出现的会计信息的失真,是经济体制改革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会计法》的制定和实施使我国会计工作日趋规范,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正在得到遏制。世界各国会计发展的历史经验证明,低水平的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不可能产生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但在高质量的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环境中,同样也会存在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美国的安然、世界通信等国际大公司假账丑闻事件足以说明这一点。我国目前尚未形成像美国一样发达的市场机制,因此,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历史进程和会计制度改革面临的艰巨性来看,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将仍然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程。

 

会员登录

注册卫税科技账号 | 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

(请输入正确的登录名和密码,并填入新密码。如需帮助,
请致电:010-83687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