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中级职称考试2005年《会计实务二》复习指导(1)
录入时间:2004-12-09
【中华财税网北京12/09/2004信息】 《中级会计实务(二)》是2005年全
国会计专业中级技术资格考试科目调整后,针对2004年只通过《中级会计实务
(一)》的部分考生过渡2005年考试保留的一门课程,从以往考试来看,是全国
会计中级技术资格考试中难度较大的一门课程。如何在最后一次机会中顺利通过该门
课程的考试,是部分考生尤为关注的问题。首先,考生应熟悉指定辅导教材的基本结
构,把握历年考试的命题规律;其次,要全面深入掌握指定辅导教材的基本内容和重
点内容,做到知识融会贯通;最后,在考试时保持良好的心态,使考试成绩达到理想
水平。
一、教材基本框架与变化情况
(一)教材基本框架
2005年全国会计专业中级技术资格《中级会计实务(二)》考试用书,继续
沿用2003、2004年度的考试用书,在2002年度考试用书的基础上进行了
必要的调整和勘误,变化不大,共12章。考试用书中的主要内容是八个具体会计准
则、外币业务会计、所得税会计和合并会计报表。可分为三个部分,总括如下:
1、第一部分(包括教材的第一章至第七章)
这一部分是会计特殊问题的处理,共七章,包括对外币业务、借款费用、或有事
项、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所得税会计和租赁等7个特殊问题作专题的讨论,其
中有5个特殊问题,财政部颁布了具体会计准则,这一部分在考试中经常出计算分析
题。考生在学习这些具体会计准则时,应注意掌握准则的框架结构,包括准则规范的
内容、有关定义和相关会计处理等。
2、第二部分(包括教材的第八至十章)
这一部分是一般企业会计报表的编制和修正,共三章。在编制部分,在《中级会
计实务(一)》第十三章财务会计报告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企业财务报告的一般编
制方法,具体包括关联方披露的内容。在对报表的修正部分,包括会计政策、会计估
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时,报表如何修正;出现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时,会计报表如
何修正。这部分内容是考核的核心内容,绝大部分综合题都出在这一部分,学习中难
度大,考试中综合性强。
3、第三部分(包括教材的第十一章和第十二章)
这一部分是集团企业会计报表的编制,共二章,集中说明了企业集团的合并会计报表
的编制方法。这部分内容也是考核的重点内容,每年都会有一道综合题出在这一部分,
学习中难度大,考试中综合性强。这一部分的内容与《中级会计实务(一)》第五章
投资联系紧密,考生在学习时需注意结合学习。
通过上面的分析,并结合近4年考试试题来看,我们可以将教材中的章节分为四
个层次,即很重要、重要、一般和不重要。
第一层次(很重要)包括:第八章、第十章、第十-章和第十二章,分值约占
40~55%。
第二层次(重要)包括:第二章、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六章,分值约占20~
35%。
第三层次(一般)包括:第一章、第三章和第九章,分值约占20%左右。
第四层次(不重要)包括:第七章,分值约占5%左右。
(二)2005年教材和大纲变化情况概述
2005年教材和大纲与2003、2004年相比,没有变化。
二、历年考试命题规律与分析
(一)历年考试规律总结
从2001年至2004年《中级会计实务(二)》的试题来看,有以下几个
方面的特点:
1、全面考核、重点突出
《中级会计实务(二)》课程考试命题范围充分体现了“全面考核、突出重点”
的命题原则。从近4年《中级会计实务(二)》科目的命题看,试题基本涵盖了考试
大纲所确定的考试范围,涵盖了考试用书的所有章节,同时重点也较为突出,突出体
现了会计学科的重点内容。如教材中涉及的“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
正”准则、“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准则和“合并会计报表”的内容一直是考试的重
点内容。考生只有按照考试大纲的要求,“全面复习、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熟练掌
握”,才能为应试打下良好的基础。
2、重视测试考生对知识的理解、实务操作和职业判断能力
会计学科的特点和中级会计技术资格考试的特点,决定了《中级会计实务(二)》
科目的考试命题应注重考查考生的实务操作能力。从近4年《中级会计实务(二)》
科目的命题看,主要以考查会计准则和现行会计制度的实际运用为主,测试考生是否
具有成为一名合格会计师的基本执业能力,是否能从所掌握信息资料中识别相关信息,
从复杂情况中发现问题并按一定的工作程序解决问题,能否综合运用多种知识和技能
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会计实务案例改编而来的试题在试题中占据了较大的比重,
比较直观的试题相对较少。与以往《中级会计实务(二)》考试相比,2001年至
2004年考试题目中,主观题的分数在增加,客观题的分数在减少,体现了“侧重
实务操作”的考试原则。
因此,考生只有牢固地掌握会计专业知识、会计准则和现行会计制度的规定,并熟练
地加以运用,才能顺利通过本课程的考试。
3、注重考生运用知识的熟练程度,综合性强
会计专业资格考试的题量较大,要求考生熟练掌握并运用专业知识,快捷解决和
处理问题,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大量的试题是有困难的。
会计师在执行业务时要面对企业大量的财务数据,具有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也是
会计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试题中跨章节、跨科目(如综合题中涉及的《中级
会计实务(一)中的长期债权投资的核算》的内容占的比重较高,2001年至
2004年试题中的综合题分别为37分、40分和40分足以说明试题的综合性强。
综合性试题主要有本学科跨章节、本章节跨知识点以及日常会计核算与编制会计
报表相结合等类型。考生只有融会贯通地掌握专业知识,提高综合分析能力,才能达
到考试命题的要求。
4、试题难度基本保持稳定
各年试题难度基本持平,一般单项选择题、判断题、计算分析题难度一般,基本
接近教材的例题;多项选择题、综合题难度一般较大,要求对教材内容融会贯通,密
切联系实际,能够综合运用,与教材例题的距离较大。
5、体现改革的新知识、新内容,实现知识更新的要求
坚持终身学习,有较强的知识更新能力是对会计专业人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
加入WTO以后,适应新技术、新知识的变革而不落伍的基本素质要求之一。因此试
卷中考查考生对新知识、新内容理解和掌握程度的内容占据了一定的比重。
(二)历年题型题量分析
《中级会计实务(二)》考试的题型为: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计
算分析题和综合题等五种。客观题一般为30道题、40分左右;主观题一般为4道
题、60分左右。现将近四年的题型、题量统计如下:
近四年试题题型、题量分析表
注:2004年的相关数据待2004年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试题及标准
答案公布后,再作补充修订。
(三)各类题型的特点和解题技巧
《中级会计实务(二)》考题包括客观题和主观题两部分。客观题包括选择题和
判断题,以考核考生对《中级会计实务(二)》一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方
法的掌握程度。主观题包括计算分析题和综合题,以考核考生对《中级会计实务(二)》
一书全部业务方法的综合运用能力、融会贯通能力和紧密联系实际的实务操作能力。
1、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在题目数量上为10题,每题1分。主要考核考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
方法的掌握程度。例如,通过计算递延税款的余额考核考生对债务法特点的掌握程度。
2001年至2004年试题中,需要通过计算分析选项的单项选择题占全部单
项选择题的比重在增加,其中2001年为2道,占20%,2002年为2道,占
20%,2003年为3道,占30%。因为每题只有1分,所以必须用尽量少的时
间审题,计算和做出正确判断,这就要求对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应熟练掌
握,除此没有其他途径。
在解题时,首先要仔细看清题干和所有备选答案,解题时常用的方法一般有以下三种:
(1)直接挑选法:这类试题一般属于法规、制度和规定性的“应知应会”内容,
或者计算性的试题。考生只要掌握知识的考查点,就能直接做出正确的选择,或者通
过计算,选择正确的答案。
(2)对比排除法:将备选答案相互比较,先排除明显矛盾、不符合题意的答案,
然后在剩余的备选答案中,挑选出最符合题意的唯一正确答案。
(3)猜测法:遇到不会做的试题时,一定要用猜测法选择一个答案。单项选择
题不倒扣分,即使选错了,其结果与不选择是一样的。运用猜测法时首先排除明显错
误的选项,然后运用有关知识去猜测,这样选择正确的概率一般在25%以上。
2、多项选择题
多项选择题题目的数量为10题,每题2分。多选题没有计算,主要是考核准则
有关基本概念和披露问题。多项选择题的答题方法与单项选择题基本一样。多项选择
题也不倒扣分,拿不准的题也一定要采用猜测法,首先选出有把握的选项,然后对把
握不大的选项,应用有关的知识猜测选择。
《中级会计实务(二)》多项选择题主要涉及的考题类型及应试方法如下:
(1)知识型题。如:下列各项交易中,属于非货币性交易的有哪些?对于重要
的关联方交易,应当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的内容有哪些?等等。对这类考题,在复
习时,主要是强化要点记忆;在应试时,万一忘记答题要点,可以采用猜测法进行分
析后,选择答案。
(2)理解型题。如:合并会计报表的范围有哪些?下列事项存在关联方的有?
等等。对这类考题,在复习中,既要着重于知识的理解,又要通过练习提高分析问题
的能力;在应试时,认真分析每个备选答案的正确性,在辨析的基础上选择答案。
近几年在命题中,出现了一些综合性强的多项选择题,如以前的试题中:下列各
项中,采用历史汇率折算的有哪些项目?在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进行核算时,当期发
生的下列事项中,影响所得税费用的因素有哪些?等等。考生必须把若干个相互联系
的问题全部弄清楚后,才能做出正确答案。
3、判断题
这类题多以一个扼要的句子出现,要求判断句子表达的意思是否正确,是否符合
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答案只能答对或答错,不会有也对也不对,一半对一
半错的题目。有的对或错的意思较明显,有的则似是而非,即使是对的,也是以曲折、
含混的形式出现。2001年至2004年考题中的判断题都是10题,每题1分,
判断错误的扣0.5分。
判断题比较灵活,难度较大,判断错误还要倒扣分。所以,不宜采用猜测法,凡
是拿不准的选项,最好不要猜测,以免被倒扣分。这样,就更要求考生只能在有把握
的情况下答题,不能有侥幸心理和投机取巧的行为。在答题时,一定要在确已找出判
断依据的情况下才能答题,千万不能凭想象或感觉。在复习的过程中,要注意那些容
易引起混淆或判断错误的知识点。
4、计算分析题
计算分析题为2~3题,根据其难易程度每题分别7~10分不等。计算分析题
的特点是,通过计算和会计处理方法的综合应用,考察考生对某一特定业务的处理能
力和熟练程度。例如,外币业务的日常会计处理及计算汇兑损益业务,在会计考题中
不算复杂,但出现在2001年考题中,就是要求考生对这一业务非常熟练。当然这
类题型除了要求熟练外,有的题也有一定的复杂性,例如2001年考题中与所得税
有关的题目,除要求考生掌握所得税的会计处理方法外,还要求掌握从税前会计利润
调节为应纳税所得额涉及的纳税调整事项。
做计算分析题时,首先要认真审题,看清做题的要求,然后按照要求的步骤顺序
解题。计算题是按步骤给分的,所以一定要有解题的清晰步骤,如果答案仅有一个得
数是不给分的。另外,计算分析题必须列出算式,算式包括:算的是什么、公式、计
算过程、得数和计量单位。解题时还要注意得数是要求取整,还是四舍五入。
5、综合题
综合题的题目数量通常为2题,每题分数均在15分以上。综合题的突出特点是
每一题涉及多个相关知识点,知识点之间有比较强的关联关系,与实务紧密相连,以
考核考生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实务操作能力。如2001年试题的综合题第1题中
涉及到投资准则、收入准则和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准则等内容;2002年试题的综
合题第1题中涉及到资产减值准备、或有事项准则、收入准则和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
准则等内容。
综合题由于每题涉及许多知识点,考生很难从头到尾将每一个知识点的分都拿到
手,只能是掌握了哪些知识点,就拿到哪些知识点的分。这就要求考生仔细阅读有关
资料,在大量的信息中发掘有用的内容,从题目要求解决的问题入手,对有能力解决
的问题,一一做出答案。因此在做题时,一般要分成若干个步骤,因此必须认真审题,
仔细阅读题目中给出的资料、数据和具体要求,通过分析找出解题的思路。综合题一
般分成几问,这往往是一种提示,所以一定要按试题所问的顺序答题,同时注意答题
的系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