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财税网北京06/17/2004信息】 存货计价看似简单,但有许多人们容易搞
错的难点问题。因此,历年来该内容都成为注册税务师资格考试的重点之一。现就存
货计价方法的学习做一个简析。
一、存货的价值确认
其一,存货所有权的确认。对于存货的所有权确认有两个条件:一是该存货包含
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二是该存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这两个条件同时成
立时,所有权确认。但是在实践中人们往往将代保管存货或者受托代销存货作为所有
权转移的因素来考虑,从而造成核算错误。
其二,存货初始计量中费用分配。存货应当以取得时的实际成本入账,但是对于
加工整理成本的分配,由于平时中小企业的成本核算多数采用倒轧法进行,对会计核
算原理运用不多,所以许多财务人员对存货加工成本分配方法把握不准。在发生存货
加工费用时,企业应当根据制造费用的性质,按生产工人的工资、工时等选择适当的
标准进行分配。联产品则按销售法、实物数量法进行分配。在这里应注意直接费用与
期间费用的划分,非正常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及制造费用,仓储费用,商品流
通企业在采购过程中发生的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包装费、仓储费的费用,允许
抵扣用于连续生产应税消费品消费税等都不能作为直接费用。
其三,以非货币性交易换入的存货的计价,往往容易与接受债务人非现金资产抵
债方式取得存货或应收债权换入的存货计价混淆。2003年有一试题:天一公司
(小规模纳税企业)以一台甲设备换入一批乙材料。甲设备账面原价为100万元,
预计使用年限为5年,预计净残值为5%,采用平均年限法计提折旧,已提取2年6
个月的折旧并提取减值准备5万元。交换时,天一公司以银行存款支付补价10万元
和相关税费3万元,乙材料的计税价格为70万元,甲设备的可收回金额为60万元。
天一公司换入乙材料的入账价值为多少万元?显然,这里应按照换出甲设备的账面价
值加上支付的补价和相关税费作为换入乙材料的入账价值,据此计算的结果为
60.5万元。
二、存货发出的方法
该环节是考试的重点。一是掌握发出方法对成本的影响。1999年试题:在物
价持续下跌的情况下,用后进先出法取代移动平均法计量存货后的结果如何?显然,
根据谨慎性原则采用如此操作,会使期末存货价值升高,当期利润增加。二是掌握不
同的核算方法对所得税的影响。2000年试题:某公司在1998年先后进货两批,
数量相同,进价分别为4000元和6000元。1999年和2000年各出售一
半,售价均为10000元,所得税税率为30%。该公司在1999年将存货计价
方法由加权平均法改为后进先出法。则该公司存货计价方法变动后,1999年应缴
所得税比按加权平均法的差别是多少?这是一道税收筹划题,因为不同的计价方法,
对结转当期销售成本的数额有所不同,从而影响企业当期应纳税所得额的确定。通过
具体计算可以得出该公司方法变动后,会少缴纳所得税300元。
存货的期末价值计量也是该环节考核的一个重点问题。对于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
低法的理解应该注意: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理论基础主要是使资产符合资产的定义,
是谨慎性原则在存货会计上具体运用,是对历史成本的修正。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应注
意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条件,期末存货的账面处理等。如果期末存货的成本低于变现
净值时,则不需作账务处理;如果期末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时,则必须在当期
确认存货跌价损失,并进行有关账务处理。提取和补提存货跌价准备时,列入管理费
用,这里应注意与其他提取准备金列支渠道不同,如计提长期投资减值列入投资收益、
无形资产减值列入营业外支出等。
在进行材料成本差异的处理时,应正确理解掌握有材料成本差异科目核算内容、
材料成本差异率的计算等。此外,注意材料采购运输途中短缺定额损耗的处理,这短
缺部分列入材料采购成本,不列入计划成本。2003年有一试题:某企业原材料按
计划成本进行日常核算。4月初“原材料--甲”科目的余额80000元,“材料成
本差异”科目为贷方余额267元;当月购入甲材料10000公斤,增值税专用发
票注明的价款650000元,增值税为110500元。企业收入库实收9900
公斤,短缺100公斤为运输途中定额损耗。当月发出甲材料6000公斤。甲材料
计划单价66元/公斤。若该企业甲材料期末未发生跌价,则本月月末甲材料存货实
际成本是多少元?本题就是考核考生对材料成本差异率计算、库存材料计划法的具体
运用。掌握了以上内容,就能计算出4月末库存材料实际成本为335713元了。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