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企业会计制度讲解(下):利润及利润分配(二)(下)
录入时间:2003-01-09
【中华财税网北京01/09/2003信息】 □债务法
(一)债务法特点
1.债务法进行会计处理时,递延税款账面余额按照现行所得税率计算,而不是
按产生时间性差异的时期所适用的所得税率计算。并且在税率变动或开征新税时,递
延税款的账面余额要作相应的调整,调整为按变动后利率计算的金额。
例如,某项固定资产折旧在第1年产生的应纳税时间性差异100000元,当
年的所得税率为33%,则产生递延税款贷方发生额33000元(100000×
33%)。第二年产生100000元的应纳税时间性差异,但第2年的税率改为3
0%,第2年产生的应纳时间性差异所形成的递延税款贷方发生额30000元(1
00000×30%)。同时,由于第1年发生的应纳税时间性差异所形成的递延税
款以后余额是按原33%的所得税率计算的结果,如果第二年以后均适用30%的所
得税率,则第2年末累计应纳税时间性差异的税影响金额应为60000元(100
000×2×30%),即递延税款的账面余额应为60000元。但是由于该企业
第一年时间性差异是按照33%的所得税率计算的,第2年末递延税款账面余额实际
为63000元(100000×33%+100000×30%)。在采用债务法
时,应将原多计的3000元(63000-60000)调整本期所得税费用,使
递延税款的账面余额等于累计时间性差异与现行所得税率的乘积。所以从理论上说,
债务法比递延法更具相关性,按照债务法计算的递延税款账面余额,作为未来应付税
款的债务,或者作为代表预付未来税款的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上反映为一项负债或一
项资产。
2.在采用债务法时,本期发生或转回的时间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金额,均应用
现行税率计算确定。这点上与递延法不同,递延法计算转回的应纳税时间性差异对所
得税的影响金额采用发生时的原所得税率,而债务法则采用转回时的现行汇率。
3.在债务法下,期末递延税款的账面余额等于累计时间性差异与现行税率的乘
积。
(二)债务法下所得税费用的组成
债务法下,一定时期所得税费用包括:
1.本期应交所得税;
2.本期发生或转回的时间性差异所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负债或递延所得税资产;
3.由于税率变更或开征新税,对以前各期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负债或递延所得税
资产账面余额的调整数。
按照上述本期所得税费用的构成内容,可列示公式如下:
本期所得税费用=本期应交所得税+本期发生的时间性差异所产生的递延所得税
负债-本期发生的时间性差异所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本期转回的前期确认的递延
所得税资产-本期转回的前期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负债+本期由于税率变动或开征新税
调减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调增的递延所得税负债-本期由于税率变动或开征新税调增
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调减的递延所得税负债
本期由于税率变动或开征新税调增或调减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
累计应纳税时间性差异或累计可抵减时间性差异×(现行所得税率-前期确认应纳税
时间性差异或可抵减时间性差异时适用的所得税率)
或者=递延税款账面余额-已确认递延税款金额的累计时间性差异×现行所得税
率
(三)债务法举例
[例6] 仍以[例5]为例,企业作如下会计处理:
表7-5 单位:元
项目 1999年 2000 2001 2002 2003
税前会计利润 3000000 3000000 3000000 3000000 3000000
时间性差异 (400000) (200000) 0 200000 400000
应纳税所得 2600000 2800000 3000000 3200000 3400000
所得税率 33% 33% 30% 30% 30%
应交所得税 858000 924000 900000 960000 1020000
时间性差异影响 (132000) (66000) 18000 60000 120000
所得税费用 990000 990000 882000 900000 900000
1.1999年
(1)计算应纳税所得
本年时间性差异为400000元,即使会计利润大于应纳税所得400000
元。
应纳税所得=3000000-400000=2600000元
(2)计算应交所得税
应交所得税=应纳税所得×所得税率
=2600000×33%
=858000元
(3)计算本期发生的应纳税时间性差异所产生的对所得税影响金额
本期发生的应纳税时间性差异所产生的对所得税影响金额=本期发生的时间性差
异×现行所得税率=400000×33%=132000元(本期发生的时间性差
异所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负债)
(4)计算所得税费用
所得税费用=本期应交所得税+本期发生的时间性差异所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负债
-本期发生的时间性差异所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本期转回的前期确认的递延所得
税资产-本期转回的前期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负债+本期由于税率变动或开征新税调减
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调增的递延所得税负债-本期由于税率变动或开征新税调增的递
延所得税资产或调减的递延所得税负债=858000+132000=99000
0元
(5)会计处理
借:所得税 990000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858000
递延税款 132000
2.2000年
(1)计算应纳税所得
本年时间性差异为200000元,即使会计利润大于应纳税所得200000
元。
应纳税所得=3000000-200000=2800000元
(2)计算应交所得税
应交所得税=应纳税所得×所得税率
=2800000×33%
=924000元
(3)计算本期发生的应纳税时间性差异所产生的对所得税影响金额
本期发生的时间性差异所产生的对所得税影响金额=本期发生的时间性差异×现
行所得税率=200000×33%=66000元(本期发生的时间性差异所产生
的递延所得税负债)
(4)计算所得税费用
所得税费用=本期应交所得税+本期发生的时间性差异所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负债
-本期发生的时间性差异所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本期转回的前期确认的递延所得
税资产-本期转回的前期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负债+本期由于税率变动或开征新税调减
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调增的递延所得税负债-本期由于税率变动或开征新税调增的递
延所得税资产或调减的递延所得税负债=924000+66000=990000
元
(5)会计处理
借:所得税 990000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924000
递延税款 66000
3.2001年
(1)计算应纳税所得
本年时间性差异为零,会计利润等于应纳税所得。
应纳税所得=3000000元
(2)计算应交所得税
应交所得税=应纳税所得×所得税率
=3000000×30%
=900000元
(3)计算本期由于税率变动或开征新税调整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
债
虽然本期应纳税时间性差异为零,但由于税率变动,在债务法下需对递延资产账
面余额进行调整。截止2001年末递延税款负债余额为198000元(1320
00+66000),累计确认应纳税时间性差异为600000元(400000
+200000)。
本期由于税率变动或开征新税调增或调减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
累计应纳税时间性差异或累计可抵减时间性差异×(现行所得税率-前期确认应纳税
时间性差异或可抵减时间性差异时适用的所得税率)=600000×(30%-3
3%)=-18000元(调减递延所得税负债)
或者 =递延税款账面余额-已确认递延税款金额的累计时间性差异×现行所得
税率=198000-600000×30%=198000-180000=18
000元(调减递延所得税负债)
(4)计算所得税费用
所得税费用=本期应交所得税+本期发生的时间性差异所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负债
-本期发生的时间性差异所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本期转回的前期确认的递延所得
税资产-本期转回的前期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负债+本期由于税率变动或开征新税调减
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调增的递延所得税负债-本期由于税率变动或开征新税调增的递
延所得税资产或调减的递延所得税负债=900000-18000=882000
元
(5)会计处理
借:所得税 882000
递延税款 18000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900000
4.2002年
(1)计算应纳税所得
本年时间性差异为200000元,使会计利润小于应纳税所得200000元。
应纳税所得=3000000+200000=3200000元
(2)计算应交所得税
应交所得税=应纳税所得×所得税率
=3200000×30%
=960000元
(3)计算本期转回的应纳税时间性差异所产生的对所得税影响金额
本期转回的时间性差异所产生的对所得税影响金额=本期发生的时间性差异×现
行所得税率=200000×30%=60000元(本期转回的前期确认的递延所
得税负债)
(4)计算所得税费用
所得税费用=本期应交所得税+本期发生的时间性差异所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负债
-本期发生的时间性差异所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本期转回的前期确认的递延所得
税资产-本期转回的前期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负债+本期由于税率变动或开征新税调减
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调增的递延所得税负债-本期由于税率变动或开征新税调增的递
延所得税资产或调减的递延所得税负债=960000-60000=900000
元
(5)会计处理
借:所得税 900000
递延税款 60000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960000
5.2003年
(1)计算应纳税所得
本年时间性差异为400000元,使会计利润小于应纳税所得400000元。
应纳税所得=3000000+400000=3400000元
(2)计算应交所得税
应交所得税=应纳税所得×所得税率
=3400000×30%
=1020000元
(3)计算本期转回的应纳税时间性差异所产生的对所得税影响金额
本期转回的时间性差异所产生的对所得税影响金额=本期发生的时间性差异×现
行所得税率=400000×30%=120000元(本期转回的前期确认的递延
所得税负债)
(4)计算所得税费用
所得税费用=本期应交所得税+本期发生的时间性差异所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负债
-本期发生的时间性差异所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本期转回的前期确认的递延所得
税资产-本期转回的前期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负债+本期由于税率变动或开征新税调减
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调增的递延所得税负债-本期由于税率变动或开征新税调增的递
延所得税资产或调减的递延所得税负债=1020000-120000=9000
00元
(5)会计处理
借:所得税 900000
递延税款 120000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1020000
[例7] ××股份公司1994年起股票在境外上市,1995年的税前会计
利润为25000000元。该公司1993年55%,1994年起所得税率为3
3%。该公司采用债务法进行所得税会计处理,由于时间性差异产生的递延税款借项
可以转回。该公司1995年其他有关资料如下:
1.该公司占英华企业40%的股份,英华企业1995年实现的净利润为19
000000元(英华企业的所得税率为24%)。按税法规定,长期股权投资收益
以被投资企业宣告分配利润时计算交纳所得税。
2.该公司1995年12月31日应收账款余额1200000元,按照应收
账款账龄分析法计提坏账准备12000元;按税法规定,坏账准备按期末应收账款
余额的5‰计提,可在交纳所得税前扣除。
3.该公司1995年12月31日存货账面实际成本17310000元,期
末可变现净值17200000元,存货技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计价。按税法规
定,存货变现损失以实际发生的损失在交纳所得税前扣除。
4.该公司1993年1月21日开始使用的某项固定资产,原价为19200
00元,会计采用直线法分2年计提折旧,税法规定按直线法分5年计提折旧(假设
不考虑残值因素)。
根据上述资料,要求计算1994年所得税率变动对递延税款账面余额的调整数,
以及1995年递延税款的年末余额和1995年有关所得税的会计分录。
1.计算1994年所得税率变动对递延税款账面余额的调整数
该公司1993年1月21日开始使用的某项固定资产,按会计折旧2年,每年
折旧960000元,但该项固定资产是从1月21日起开始使用的,按照现行制度
规定,当月增加的固定资产当月不提折旧。因此,1993年共提折旧11个月,累
计提取的折旧880000元(1920000÷2÷12×11=80000×1
1=880000)。按税法规定1993年共提折旧11个月,累计提取折旧35
2000元(1920000÷5÷12×11=32000×11=352000)。
由于会计折旧与税法折旧方法相同,但折旧年限不同而产生的可抵减时间性差异至1
993年12月31日为528000元(880000-352000=5280
00),按原55%的所得税率计算的所得税影响金额290400元(52800
0×55%)。
应调整递延税款的金额=累计应纳税时间性差异或累计可抵减时间性差异×(现
行所得税率-前期确认应纳税时间性差异或可抵减时间性差异时适用的所得税率)=
528000×(33%-55%)=-116160(元)(调减递延所得税资产)
1994年初经调整后的递延税款借方余额
=528000×55%-116160
=290400-116160=174240(元) 或
=(880000-352000)×33%=174240(元)
2.计算1995年年初递延税款账面余额
该公司1993年使用的某项固定资产在1994年提取折旧产生可抵减(所得
税)时间性差异为576000元[(80000-32000)×12],其所得
税影响金额为190080元(576000×33%)。
1995年年初递延税款账面借方余额
=174240+190080=364320(元)
3.计算1995年应交所得税、时间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金额、本期所得税
费用及年末递延税款余额。
(1)计算本期应交所得税
本期税前会计利润 25000000
减:投资收益(19000000×40%) 7600000
折旧时间性差异(384000-80000) 304000
加:多提取的坏账准备(12000-1200000×5‰) 6000
提取的存货变现损失(17310000-17200000) 110000
应纳税所得 17212000
所得税率 33%
应交所得税 5679960
(2)计算本期时间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金额
折旧产生的转回的可抵减时间性差异
=32000×12-80000=384000-80000
=304000(元)(转回递延所得税资产)
折旧产生的转回的可抵减时间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
=转回的可抵减时间性差异×现行所得税率
=304000×33%=100320(元)
投资收益产生的应纳税时间性差异 7600000
投资收益产生的应纳税时间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金额
=19000000÷(1-24%)×40%×(33%-24%)
=900000(元)(发生的递延所得税负债)
递延税款贷方发生额=100320+900000=1000320(元)
(3)本期所得税费用=5679960+1000320=6680280
(元)
(4)会计分录
借:所得税 6680280
贷:递延税款 1000320
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5679960
(5)1995年年末递延税款账面贷方余额
=1000320-364320=636000(元)
□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企业在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时,应当合理划分时间性差异和永久性差异
永久性差异、时间性差异的定义和类型在一百零七条已经作了介绍。并通过举例
我们清楚地了解到:对于时间性差异,应付税款法下,不确认时间性差异对所得税费
用的影响,而纳税影响会计法则确认时间性差异对所得税费用的影响;对于永久性差
异,两种方法都予以确认。因此,在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进行所得税会计处理时,应
当合理区分永久性差异和时间性差异。
(二)通常情况下,纳税影响会计法适用于所有的时间性差异,但在时间性差异
所产生的递延税款借方金额的情况下,为了慎重起见,如在以后转回时间性差异的时
期内(一般为3年),有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予以转回的,才能确认时间性差异的所
得税影响金额,并作为递延税款的借方反映,否则,应于发生当期视同永久性差异处
理。这是谨慎性原则在所得税会计中的运用,谨慎性原则要求不高估资产和收入,不
低估负债和费用。如果企业在可预见的将来,没有足够的应纳税所得予以转回,则不
应当把时间性差异所产生的递延税款借方金额作为一项资产予以确认,而应当于发生
当期视同永久性差异进行处理。
(三)投资于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技术改造项目的企业,其项目所需国产设备投
资按一定比例可以从企业技术改造项目设备购置当年比前一年新增的企业所得税中抵
免的部分,以及已经享受投资抵免的国产设备在规定期限内出租、转让应补交的所得
税,均作为永久性差异处理;企业按规定以交纳所得税后的利润再投资所应退回的所
得税,以及实行先征后返所得税的企业,应当于实际收到退回的所得税时,冲减退回
当期的所得税费用。
(四)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的企业,应当设置“递延登记簿”,详细记录每项时
间性差异发生的原因、金额以及已转回金额等。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