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企业会计制度讲解(下):利润及利润分配(一)
录入时间:2003-01-07
【中华财税网北京01/07/2003信息】 第七章 利润及利润分配
本章共7条,主要规定了利润形成、利润分配及其会计处理,对所得税会计作了
详细规定。
第一百零六条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包括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
(一)营业利润,是指主营业务收入减去主营业务成本和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
加上其他业务利润,减去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后的金额。
(二)利润总额,是指营业利润加上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减去营
业外支出后的金额。
(三)投资收益,是指企业对外投资所取得的收益,减去发生的投资损失和计提
的投资减值准备后的净额。
(四)补贴收入,是指企业按规定实际收到退还的增值税,或按销量或工作量等
依据国家规定的补助定额计算并按期给予的定额补贴,以及属于国家财政扶持的领域
而给予的其他形式的补贴。
(五)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是指企业发生的与其生产经营活动无直接关系
的各项收入和各项支出。营业外收入包括固定资产盘盈、处置固定资产净收益、处置
无形资产净收益、罚款净收入等。营业外支出包括固定资产盘亏、处置固定资产净损
失、处置无形资产净损失、债务重组损失、计提的无形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固定资
产减值准备、计提的在建工程减值准备、罚款支出、捐赠支出、非常损失等。
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应当分别核算,并在利润表中分列项目反映。营业外收
入和营业外支出还应当按照具体收入和支出设置明细项目,进行明细核算。
(六)所得税,是指企业应计入当期损益的所得税费用。
(七)净利润,是指利润总额减去所得税后的金额。
[释义] 本条阐述了利润组成及各组成部分的定义。
企业作为一个单独的经营主体,应当以自己的经营收入弥补其经营支出,并从中
获得利润。企业盈利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生产经营的效益,表明企业在某
一特定会计期间所取得的经营成果。企业利润由营业利润、利润总额、投资收益、补
贴收入、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所得税和净利润组成。
□营业利润
营业利润是企业利润的主要的、持续性来源。一般在企业利润构成中占有很大比
重。有些企业在某个会计期间靠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等取得了较好的经
营业绩,但这种经营业绩不是靠主营业务的增长取得的,因而将来是靠不住的,利润
增长也是非持续性的。营业利润由主营业务利润和其他业务利润等部分构成。
1.主营业务利润
主营业务利润是指企业在经营活动中主营业务所产生的利润。对工业企业而言,
生产、销售产品所实现的利润就是主营业务利润;对商业企业而言,通过商品采购、
销售,获得进销差价所实现的利润就是主营业务利润;对房地产企业来说,房屋开发、
销售就是其主营业务,由此获得的利润就是主营业务利润,等等。企业的主营业务收
入净额减去主营业务成本和主营业务应负担的流转税后的余额,通常称为毛利。流转
税主要包括消费税、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等。
2.其他业务利润
其他业务利润是指企业经营主营业务以外的其他活动所产生的利润。它等于其他
业务收入减去其他业务支出后的差额。失产型工业企业的其他业务收入主要包括原材
料销售、固定资产出租、包装物出租、运输等非工业性劳务的收入。其他业务支出包
括其他业务所发生的成本以及应由其他业务负担的流转税。
主营业务利润加上其他业务利润,减去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后的余额
就是营业利润。
□利润总额
利润总额是指营业利润加上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减去营业外支出
后的金额。
□投资收益
投资收益是指企业对外投资所取得的收益,减去发生的投资损失和计提的投资减
值准备后的净额。1998年《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规定股份公司计提多项资产
减值准备,其中包括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和长期投资减值准备。本会计制度第二章第五
节资产减值规定了企业应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和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因此,计算投
资收益时,应把这两项投资减值准备作为投资收益的抵减项目。
□补贴收入
补贴收入,是指企业按规定实际收到退还的增值税,或按销量或工作量等依据国
家规定的补助定额计算并按期给予的定额补贴,以及属于国家财政扶持的领域而给予
的其他形式的补贴。补贴收入作为一个单独项目在损益表上予以披露。
□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
1.营业外收入
营业外收入是指企业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活动没有直接关系的各项收入。营业外收
入并不是由企业经营资金耗费所产生的,不需要企业付出代价,实际上是一种纯收入,
不可能也不需要与有关费用配比。因此,在会计核算上,应当严格区分营业收入和营
业外收入的界限。营业外收入包括固定资产盘盈、处置固定资产净收益、处置无形资
产净收益、罚款净收入等。
固定资产盘盈是指企业在进行财产清查盘点中发生的固定资产的实存数量超过账
面数量而出现的盈余。对于清查盘点中盘盈的固定资产应及时处理;对于确属盘盈的
固定资产应当按重置完全价值确定固定资产的价值,按照重置完全价值减去估计折旧
后的净值转销时作为营业外收入处理。
处置固定资产净收益是指企业处置固定资产所取得的收入扣除处置费用及固定资
产净值后的余额,转入营业外收入的金额。
处置无形资产净收益是指企业处置无形资产所取得的收入扣除处置费用及无形资
产未摊销账面余额后的余额,转入营业外收入的金额。
罚款净收入是指企业取得的滞纳金和各种形式的罚款收入,在弥补由于对方违反
合同或协议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后的罚款净收入。
除上述项目外,营业外收入还包括债务重组收益、确实无法支付的应付款项等。
2.营业外支出
营业外支出是指企业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活动没有直接关系的各项支出,包括固定
资产盘亏、处置固定资产净损失、处置无形资产净损失、债务重组损失、计提的无形
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在建工程减值准备、罚款支出、捐
赠支出、非常损失等。
固定资产盘亏是指企业在进行财产清查盘点中发生的固定资产的实存数量低于账
面数量而发生的损失。对于清查盘点中盘亏的固定资产应查明原因,分清责任,及时
处理,其损失作为营业外支出处理。
处置固定资产净损失是指企业处置固定资产所取得的收入不足以抵补处置费用及
固定资产净值所发生的损失,应计入营业外支出的金额。
处置无形资产净损失是指企业处置无形资产所取得的收入不足以抵补处置费用和
无形资产未摊销账面价值而发生的损失,应计入营业外支出的金额。
债务重组损失是指按照债务重组会计处理规定应计入营业外支出的债务重组损失。
罚款支出是指企业由于违反经济合同、税收法规等规定而支付的各种罚款。
捐赠支出是指企业对外捐赠的各项资产的价值。
非常损失是指企业由于客观原因造成的损失,在扣除保险公司赔偿后应计入营业
外支出的净损失,如自然灾害等造成的资产损失。
为了加强谨慎性原则的运用,本制度新增了对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和无形资产计
提减值准备。计提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和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应计入营业外支出。
□所得税
所得税是指企业应计入当期损益的所得税费用。值得注意的是:会计上的所得税
费用和企业实际应交所得税是两个概念,当税法上的规定与会计制度规定不一致时,
就会造成二者差异。而且会计上的所得税费用与实际应交所得税不一致是非常普遍现
象。
□净利润
净利润是指企业利润总额减去所得税后的金额,它是利润计算的最终结果。
归纳起来,企业净利润的计算步骤如下:
第一步,计算企业主营业务利润
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支出-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
第二步,计算营业利润
营业利润=主营业务利润+其他业务利润-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其他业务利润=其他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支出
第三步,计算利润总额
利润总额=营业利润+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第四步,计算净利润
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