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企业会计制度讲解(上):总则(一)
录入时间:2002-12-25
【中华财税网北京12/25/2002信息】 第一章 总则
本章(自第一条至第十一条)共十一条,主要对《企业会计制度》的制定目的和依
据、适用范围、执行要求、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会计记账要求、会计核算的基本原
则作出了规定。
第一条
为了规范企业的会计核算,真实、完整地提供会计信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
会计法》及国家其他有关法律和法规,制定本制度。
[释义]本条规定了《企业会计制度》的制定目的和依据。
□《企业会计制度》的制定目的
制定《企业会计制度》的目的在于“规范企业会计核算,真实、完整地提供会计
信息”。对企业的会计核算进行规范是制定和实施包括《企业会计制度》在内的国家
统一会计制度的直接目的,而确保企业真实、完整地提供会计信息则是终极目的。
企业会计信息是反映企业在某一时点上的财务状况和某一期间的经营成果和现金
流量的综合价值信息,是会计核算工作的最终产品。它既是评价企业经营管理当局经
营业绩的主要依据,也是企业投资者、债权人、政府有关部门、企业职工等了解企业
经营情况,并作出相应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在我国,企业会计信息经过汇总,还是
国家及各级政府和经济管理部门制定相应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因此,会计信息是否
真实、完整,直接关系到国家、企业、职工、投资者、债权人的切身利益。只有保证
会计信息是真实、完整、正确的,才能合理地协调各方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维
护社会经济秩序,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顺利发展。
企业会计信息来源于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近几年来,我国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不
容乐观,失真情况还比较严重。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原因有:企业蓄意进行会计
舞弊,这是导致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没有严格按照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进行
会计核算,如长期未进行资产清查,导致账实严重不符;会计核算工作出现了差错;
会计制度本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未对事实存在的一些经济交易或事项进行规范,如
资产减值,导致会计核算工作无据可依。因此,要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需要做的
工作之一就是完善企业会计核算规范。制定和实施国家统一的《企业会计制度》,就
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规范企业会计核算,从而为形成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提供基础和
前提。
□《企业会计制度》的制定依据
实际上,制定《企业会计制度》的主要法律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
《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一章“总则”第八条规定“国家实行统一的
会计制度。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由国务院财政部门根据本法制定并公布。”财政部就
是根据这项法定授权职能来制定和发布《企业会计制度》的。
第二,《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二章“会计核算”和第三章“公司、企业会
计核算的特别规定”中,对各单位进行会计核算、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
制财务会计报告作出了规定。《企业会计制度》针对企业(含公司,下同),对这些规
定作出了明细化和具体化的规定,是对这些规定的贯彻执行。
第三,《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虽然主要针对的是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和
对外提供,但是它多次提到了企业据以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的会计核算资料乃至财务会
计报告本身都必须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
第四,《企业会计制度》中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基
本会计要素的定义,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内容和格式要求等都遵循了《企业财务会计
报告条例》的相关规定。
□《企业会计制度》在我国会计法规体系中的地位
我国会计法规体系由这样的四个层次构成:
第一层次,会计法律。即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
员会制定的会计法律规范。在当前,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属于国家法律层
次。它是会计法规体系中权威性最高、最具法律效力的法律规范,是制定其他各层次
会计法规的依据,是会计工作的基本法。现行《会计法》是1999年10月31日
再次修订,从2000年7月1日起执行的。
第二层次,会计行政法规。即由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国务院制定的会计法律规
范,它是根据会计法律制定,是对会计法律的具体化或某个方面的补充。现行的会计
行政法规有《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2000年6月21日发布,自2001年1
月1日起执行)、《总会计师条例》(1990年12月31日发布)等。
第三层次,会计部门规章。即由国家主管会计工作的行政部门——财政部以及其
他相关部委制定的会计方面的法律规范。它是依据会计法律和会计行政法规制定的。
我国现行的会计法律中将国务院财政部门制定的会计部门规章称为“国家统一的会计
制度”。它包括国家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国家统一的会计监督制度、国家统一的会
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制度、国家统一的会计工作管理制度等。
1.国家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
它主要包括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
(1)会计准则
会计准则包括企业会计准则和非企业会计准则。
①企业会计准则
企业会计准则是规范企业会计确认、计量、报告的会计准则,它包括企业会计基
本准则和企业会计具体准则两个层次。目前已经发布和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包括《企
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1992年11月30日发布,自1993年7月1日
起执行)和《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等十三个具体准则(自
1997年5月22日至2001年1月18日)。
②非企业会计准则
非企业会计准则是企业之外的其他单位适用的会计准则,主要包括《事业单位会
计准则(试行)》(1997年5月28日发布,自1998年1月1日起试行)等。
(2)会计制度
现行的会计制度主要包括分行业的企业会计制度、分经济成分的企业会计制度以
及非企业会计制度。
①分行业的企业会计制度
分行业的企业会计制度是1993年会计制度改革之后陆续制定和实施的、体现
行业经营特点和管理要求的会计制度。有《工业企业会计制度》等十三个行业会计制
度。
②分经济成分的企业会计制度
分经济成分的企业会计制度主要包括《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会计科目和会
计报表》(1998年1月27日发布,自1998年1月1日起执行,2000年1
2月29日废止),关于外商投资企业的会计核算,还有相关的制度和补充规定。
③非企业会计制度
非企业会计制度是指除企业以外的其他单位适用的会计制度,主要包括《事业单
位会计制度》(1997年7月17日发布,自1998年1月1日起执行)、《行
政单位会计制度》(1998年2月6日发布,自1998年1月1日起执行)、
《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1997年6月25日发布,自1998年1月1日起执
行)等。
除了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之外,财政部还根据会计实务的需要,对会计准则和会
计制度中没有规定或者虽有规定但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情况的会计问题,做出了暂行规
定或补充规定,它们也属于国家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的范畴。
2.国家统一的会计监督制度
现行的国家统一的会计监督制度散见于相关的会计制度之中,例如《会计基础工
作规范》(1996年6月17日发布实施)中对于会计监督的规定等。
3.国家统一的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管理制度
现行的国家统一的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
法》(2000年5月8日发布,自2000年7月1日施行)、《会计人员继续教
育暂行规定》(1998年1月23日发布,1998年7且1日起执行)等。
4.国家统一的会计工作管理制度
现行的国家统一的会计工作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会计档案管理办法》(1998
年8月21日财政部、国家档案局联合发布,自1999年1月1日起执行)、《会
计电算化管理办法》(1994年6月30日发布,自1994年7月1日起施行)、
《代理记账管理暂行办法》(1994年5月31日发布,自1994年7月1日起
施行)等。
第四层次,地方性会计法规。除了以上三个层次之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
可能会根据会计法律、会计行政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结合本地区的实
际情况制定一些在本行政区域之内实施的地方性会计法规。
由上述分析可以很清楚地看出,《企业会计制度》在我国现行的会计法规体系中
属于第三层次,即属于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范畴。
□具体经济业务会计核算规范的选择顺序
根据《企业会计制度》的制定目的和依据,实施《企业会计制度》的企业,在针
对具体经济业务选择会计核算规范时,可按下列顺序进行:
第一步,检索《企业会计制度》。查明在《企业会计制度》中是否对该项经济业
务的会计核算和披露作出了规定,若已作出规定,则按《企业会计制度》的相关规定
执行。
第二步,再检索企业具体会计准则。查明财政部是否针对该类经济业务制定了相
应的具体会计准则并已生效,或者在已发布生效的具体会计准则中,是否涉及到对该
类经济业务的会计核算和披露作出了规定,若已作出规定,则按该具体会计准则执行。
第三步,再检索财政部制定的会计核算补充规定。查明是否就该类经济业务的会
计核算和披露作出了规定,若已作出规定,则按该补充规定执行。
第四步,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中规定的会计核算的一般要求和
基本原则,进行会计专业分析和判断进行相应的会计核算和披露。
应当重视的是,在整个会计核算和披露过程中,都需要倾注会计专业分析和判断。
企业具体发生的经济业务
↓
是否已在《企业会计制度》中--
是 -- 作出了规定? 否|
| |
↓ ↓
按《企业会计制度》相 是否在财政部发布的补充
关规定执行 规定中作出了规定
|
--------------------
否| 是 |
↓ ↓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 按补充规定的相关要
计制度》中规定的会计核算的 求执行
一般要求和基本原则,进行会
计专业分析和判断,进行相应
的会计核算和披露。
企业具体经济业务会计处理规范选择流程图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