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会计辅导库 > 正文

谨慎性原则在企业会计中的应用

录入时间:2002-09-30

【中华财税网北京09/30/2002信息】 一、谨慎性原则的含义 谨慎性原则,又称稳健性原则或审慎性原则,是我国《会计准则》要求会计人员 在处理和提供会计信息时所遵循的一般原则。它是对市场经济不确定性和风险性所作 的谨慎反映,是被市场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广泛采用的一项基本会计原则。 谨慎性原则是指对于具有估计性质的会计事项,为使企业的经济效益稳步提高, 应当谨慎从事,合理预计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而不预计或少预计可能带来的收益。 对资产和收益的预计宁低而勿高;对可能的损失、费用和或有负债的预计宁高勿低。 二、谨慎性原则实施的必要性 (一)市场经济的客观环境决定了企业会计工作必须实行谨慎性原则 市场经济要求企业以市场为核心,在价值规律的引导下,承受经营风险、实现经 济价值和经济效益。为了确保企业财产的完整,使企业在资金上有足够承受风险的能 力,在处理那些不确定因素时必须谨慎从事,充分估计可能承担的风险和损失,把企 业的风险损失降至最低限度。 (二)经济体制改革要求企业会计工作必须实行谨慎性原则 经济体制改革要求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由过去的无论盈、亏都要由国家、政府包 下来转变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经济实体。国家财政只 是通过税收等宏观调控方式来间接管理企业。发生亏损,国家不再给予弥补,完全由 企业自负。因此,作为核算和管理企业的财务会计工作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企业财务管理实行谨慎性原则,对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是十分必要的。 (三)为满足企业债权人需要,企业会计工作必须实行谨慎性原则 从企业的债权人来讲,他们需要从企业会计人员所提供的财务报表中获得真实可 靠的会计信息,以便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偿债能力。因此,要求报表中所提供的会 计数据是真实与可靠的。企业为了自身经营发展,为了满足债权人的需要,也必然遵 从谨慎性原则去处理会计事项。 (四)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要求企业会计工作必须实行谨慎性原则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借鉴国际会计惯例,要求会计要素价值的确认必须真实、 正确。会计确认的标准之一就是未来经济利益的可能性。这个标准指出了与经济业务 发生有关的未来经济利益将会流入或流出的不确定程度。因此在处理企业利益、资产 确认时应实行谨慎性原则。 三、谨慎性原则在我国会计工作中的应用 谨慎性原则在财务会计实际工作中有多种表现,例如存货计价的后进先出法和成 本与市价孰低法、固定资产加速折旧、计提坏账损失核算的备抵法等。 根据我国具体情况, 《企业会计准则》借鉴国际惯例,适当地采用了谨慎性原 则的部分内容,主要应用如下: (一)资产管理方面 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对于资产的估计不能过 高,否则会高估资产,虚增利润,这对企业的经营是十分不利的。谨慎性原则应用到 资产管理上主要有以下方法: 1.计提坏账准备金制度 《企业会计准则》第三章第二十七条明确规定:“应收账款可以计提坏账准备金, 坏账准备金在会计报表中应作为应收账款的备抵项目列示,各种应收及预付款项应当 及时清算、催收,定期与对方对账核实”。应收账款是企业流动资产在实行权责发生 制的原则下发生的应收而未收回的账款,属于企业的资产。 新会计制度规定允许企业计提坏账准备金,作为期间费用计入“管理费用”,直 接计入当期损益;并设立“坏账准备”科目,登记企业按规定比例计提的坏账准备金, 并将确认的无法收回的应收账款作为坏账损失转账,冲销提取的坏账准备金。 企业发生坏账损失的会计处理方法有两种:直接核销法和坏账备抵法。计提坏账 准备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购销企业可以采用按赊销货款金额的一定比例计提坏账准 备金的销售百分比法;有的企业可以采用按应收账款的账龄长短,分别按不同比例计 提坏账准备金的账龄分析法;我国大部分企业是按年末应收账款余额的一定比例计提 坏账准备金的余额百分比法。即企业年度终了时,按应收账款余额的3‰-5‰计提坏 账准备金。 计提坏账准备金制度,充分预计了发生坏账损失的可能性,并为其准备了一定的 补偿基金,从而也提高了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2.固定资产加速折旧 固定资产折旧是在企业生产和经营过程中,由于固定资产所提供的服务而产生的 营业收入内扣除一部分这项固定资产的成本,使其所损耗的价值能每期计入生产或经 营成本并与营业收入相配比。 在旧的会计制度中,折旧计提时间过长,折旧率过低造成企业固定资产的老化, 很难适应科技进步的要求,并阻碍了固定资产及时更新。新会计制度规定,允许对国 民经济有重要作用的行业(电子生产企业、船舶工业企业、飞机制造业、汽车制造业 等行业)和中外合资企业使用加速折旧法,同时对一般企业也调整了折旧率和折旧年 限。 加速折旧法,是指在资产使用的早期所计提的折旧金额较多,主要方法有年数总 和法和双倍余额递减法等。采用这些方法,促使企业在充分考虑无形损耗的情况下, 解决了固定资产提前报废问题,加快了固定资产的更新速度,缩短了资本的回收期, 使企业成本能够及时得到补偿,使企业的生产不断适应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的要 求,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因此,加速折旧法也是遵循会计谨慎性原则的具体体现。 3.存货计价采用后进先出法 后进先出法是存货的计价方法之一,即在物价上涨的情况下,以后购进的商品先 发出或后购进的材料先耗用为假定前提,并以此对发出存货或库存存货进行计价,不 高估库存存货价值的一种方法。 旧的会计制度中不允许采用后进先出法,采用的是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 动平均法等。这些方法是建立在物价基本稳定的前提下,而在发生通货膨胀的情况下, 就会使存货价值和企业收益达到最高点,因为企业库存存货的价值是企业最新入库的 已经涨价的存货,而消耗计入存货成本的是企业较早时期入库的成本较低的存货,于 是就造成了利润和资产的虚增。 企业会计准则中准许企业采用后进先出法,可使存货发出价值接近于市场价格, 适应了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达到不高估库存存货价值的目的,同时使企业有较低的 报告收益,库存存货的资金占用减少,提高了资金利用效果,使收益表上的现行收益 与现行成本相配比。 4.成本与市价孰低法 成本与市价孰低法是指在会计期末时将存货的成本与市价相比较,如果成本低于 市价,即按成本进行期末存货的计价;如果市价低于成本,则按市价进行期末存货的 计价,并将存货重置成本的下降作为损失处理,从而防止因存货成本偏高而使企业的 财务状况出现失真现象,并预计了损失。 成本与市价孰低法体现了“谨慎性原则”。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考虑了物价变动对 企业经营业绩的影响,符合预计损失而不预计利益的稳健原则,避免高估资产虚计收 益,并能正确核算经营成本,挤干利润中的水分。无论跌价损失是作为当期销货成本 处理还是作为销货毛利的调整项目,它都参加了当朗的资金周转,有利于加速资金周 转。正是因为它考虑和确认了在市价下跌时出售存货而带来的损失,不考虑和确认在 市价超过原始成本以后带来的收益,因此,列于资产负债表上的存货金额,只能是采 用低于原始成本时的市价,其反映出来的存货账面价值,决不会高于企业的实际情况, 可以避免因财务报表反映的财务状况良好而引起的过分乐观。 (二)成本管理 旧的会计制度要求企业成本、费用的实际构成执行国家规定的成本开支范围标准, 也就是将企业的一些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都要分摊到产品成本中去,这样 做不仅使成本核算手续复杂,而且容易导致产品成本核算不实,不利于分析、考核、 对比和分清责任。 《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改革了成本核算方法,产品成本只包括直 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是严格按照与产品生产直接发生联系的各生产要素的 损耗额。企业的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不再进入成本,直接体现为当期损益。 这样做符合费用与收益配比的会计原则,有利于企业在产品销售不畅情况下防止潜亏 的发生。 综上所述, “谨慎性原则”在企业市场竞争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两则” 的实施在向国际会计准则靠拢的同时,符合了中国的国情,从而为资本保全、维护债 权人和所有者权益、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比性提供了基本条件。 从长远观点来看,企业采用“谨慎性原则”是完全必要的,它可以增强企业在竞 争中规避风险的能力。高风险可能带来高收益; “谨慎”能使可能的损失降至最低 限度,但也会存在丧失获得收益的可能。企业应将风险进行区分,结合企业自身情况,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促使会计人员充分估计风险和损失,提醒企业决策者防患于未然, 尽可能将经营风险降到最低程度。(aj20020813) (2)

会员登录

注册卫税科技账号 | 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

(请输入正确的登录名和密码,并填入新密码。如需帮助,
请致电:010-83687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