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度资本结构的确定
录入时间:2002-04-25
【中华财税网北京04/25/2002信息】 资本结构历来是财会学中的难题之一,为
了确定最优的资本结构,使公司价值达到最大化,学术界的精英们建立了一个又一个
的理论、模型,为解升这一难题进行着不懈的探索。但这些理论中,尚无一种能完全
运用于现实并指导实践,故确定适度(而非最佳)资本结构也许是更具现实意义的课题。
一、影响资本结构的因素
适度资本结构是较最优资本结构宽松和模糊的概念。适度资本结构并非是保证公
司价值最大化的一个最优点,而是尽可能使企业健康运营和发展的-个区域。为确定
这一区域,首先要考虑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
1.微观因素。企业的收益水平及风险水平是影响资本结构的重要因素。收益方
面,企业预计收益水平越高,现金流量越充裕,意味着其偿债能力及再举债能力越强,
企业可提高负债比重。风险方面,企业由行业特征、资产结构等所决定的经营风险较
低,则可承担较高的财务风险,采取积极的资本结构。反之,如果收益水平较低,风
险水平较高,则适当的资本结构应由较多的自有资本和较少的负债构成。
2.宏观因素。诸如宏观经济发展状况、利率水平、通货膨胀水平、市场竞争程
度、税负、资本市场发展程度等因素均会影响资本结构。如在较高的通货膨胀水平、
企业所得税水平以及国民经济景气度下,企业举债融资的比率较高。而资本市场效率
越高,企业发行股票就越容易,企业趋于偏好股权融资。
二、确定适度资本结构的方法
1.效仿法。财务中有一条行为原则,指当元明确理论或理论的运用成本过高时,
可效仿相似企业的做法。我们可将这条原则合理运用到资本结构问题上,而且许多企
业的做法也确实如此。具体而言,应掌握本企业所在行业资本结构的一般(平均)水准,
以此为参照,同时分析各种影响因素,比较本企业与同行业其他企业的差异,并据以
进行调整。
2.杠杆分析法。从企业风险角度考察,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共同构成企业综合
风险。企业应将综合风险控制在一定程度内,即限制每股收益随销量变化而变化的程
度。由于经营风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固定成本比重,与企业所处行业以及资产
配置紧密相关,一般相对固定,因而要将综合风险控制在一定水平上,需要相应控制
财务风险的大小。如果企业可承担较大的财务风险,则资本结构中负债比例可较高;
如果企业财务风险需控制在较低水平,则资本结构中负债比例需较低。例如,某企业
正常产销量为50000件产品,单位变动成本12元/件,单价20元。固定成本总额20万
元。企业总资产为100万元。通过分析测算,认为企业综合杠杆系数维持在2石的水平
上比较合适。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和借款进行筹资,其中借款利率8%。据此,可确定
经营杠杆系数为50000×(20-12)÷(400000-200000)=2,综合杠杆系数为2.5,则
财务杠杆系数应为1.25。假设理想状态的资产负债率为X,则200000÷(200000-
100000X×8%)=1.25,可解得X=50%,即适度资本结构为50%。
3.无差别点分析法。该方法主要适用于追加资本结构的确定。一般是在企业有
潜在投资机会,需要追加筹资的情况下用以确定适度的追加资本结构。具体步骤是:
首先列出可能的几种筹资方案,然后计算出使筹资方案的每股收益相等的每股息税前
利润,也即无差别点,最后通过将项目预计可实现的息税前利润与无差别点进行比较,
确定出各筹资方案中能使每股收益达到最高的一种方案。其原则是如果预计可实现息
税前利润高于元差别点,则采用负债比率较高的筹资方案;反之,则采用负债比率较
低的方案。
此方法的理论基础在于适度的资本结构应能使每股收益较高,这要求企业在预期
收益高于临界点时充分提高负债比率,充分发挥财务杠杆的效应;而在预期收益低于
临界点时控制负债比率,防止财务杠杆的负效应。
4.资本成本分析法。该方法既适用于初始资本结构的确定,也适用于追加资本
结构的确定。它是选择各筹资方案中使综合资本成本最低的方案,因而需要有若干可
选的筹资方案,从中进行比较分析。
可见,适度资本结构并非一个精确概念,它受多方因素影响,同时会随时间以及
宏观、微观环境的变化而相应调整。要利用单一模型确定一个唯一精确的最优资本结
构往往难以实现,更为有效的方式是选用上述方法,确定一个适度资本结构的大致范
围或在有限的备选方案中选择最佳。(i2002020721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