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利息保障倍数?如何计算利息保障倍数?
录入时间:2001-06-21
【中华财税网北京06/21/2001信息】 企业对外举债的目的在于获得必要的经营
资本。举债经营的原则是对外债务所付出的利息必须小于使用这笔债务所能获取的利
润,否则对外举债就会得不偿失。举债经营的风险就在于应付的债务利息有可能超过
借入资本的盈利。这种经营风险的程度可以用利息保障倍数来衡量,其计算公式为:
税前利润+利息费用
利息保障倍数= ────────
利息费用
所谓“利息保障倍数”,是企业每期获得的利润与所支付的固定利息费用的倍数
关系,它反映企业利润所能承担利息费用的能力。从上列计算公式中可以看出,税前
利润是支付利息的基本保证,但计算税前利润时已经减除了本期实际付出和利息,这
部分已支付的利息是已经实现的偿付能力,所以在考察利息保障倍数至少要大于1,
否则就意味着企业的获利能力根本无法承担举债经营的利息支出,同时也表明了企业
偿还债务的安全性将会受到影响。但在短期内有些企业的利息保障倍数小于1,却仍
有可能支付债务利息,这是因为某些费用不需要当期支付现金,如折旧费、摊销费用
等等。
仅就某一个企业某一时期的利息保障倍数,难以说明该企业偿债能力的强弱。正
确的做法是应当以这一指标进行同一企业不同年度之间、不同企业之间、企业与同行
业平均水平之间的对比。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往往需要连续计算5个会计年度的利息
保障倍数,才能确定其偿债能力的稳定性。而在估计这个企业的工期偿债能力状况时,
又通常是选择最低指标的年度。其理由在于,无论企业年景好坏,总要偿还数额总量
相近的债务利息,指标最低年份的情况保证了最低的偿债能力,以这种年份的情况评
价企业的偿债能力,虽然最保守,但也最充分。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