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会计辅导库 > 正文

外币会计报表的折算

录入时间:2001-05-17

  【中华财税网北京05/17/2001信息】 由于不同国家的货币币值不同,不能直接 加总,因此,总公司在汇总各境外分公司等分支机构以外币表示的会计报表以及母公 司在合并子公司和合营公司的报表时,有必要将境外分公司等分支机构和境外子公司 的会计报表折算为总公司或母公司记账本位币表示的会计报表,即进行外币会计报表 的折算。 外币会计报表折算是指为了特定目的的需要,将以外币表示的会计报表,通过一 定的程序和方法换算为记账本位币表示的会计报表。 外币会计报表折算的方汉 外币会计报表折算主要涉及到两大问题:其一是采用何种汇率对外币会计报表项 目的数据进行折算;其二是如何处理由于报表各项目所使用的折算汇率不同而产生的 外币会计报表折算差额。 目前,世界各国对外币报表的折算方法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国际惯例。各国所采用 的外币会计报表的折算方法,基本上可以划分为多种汇率法和单一汇率法两大类。多 种汇率法主要有流动性与非流动性项目法、货币性与非货币性项目法和时态法等三种 折算方法;单一汇率法主要有现行汇率法一种折算方法。下面分别予以介绍。 流动性与非流动性项目法 流动性与非流动性项目法是指将资产负债表的项目按照其流动性质,划分为流动 性项目和非流动性项目两大类,按照各项目流动性与非流动性分别采用不同的汇率进 行折算的方法。 流动性与非流动性项目法的折算程序是:对境外子公司资产负债表中的流动资产 和流动负债项目的外币余额(往往是子公司所在东道国的当地货币金额),按报表日期 (年末)的现行汇率折算;非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负债项目的外币余额则按取得各该资产 或承担各该负债时日的历史汇率折算;公司实收资本的外币余额,按股份发行时日的 历史汇率折算;留存收益则可利用资产负债表的平衡原理轧算而得。对收益表项目, 除固定资产折旧费和无形资产摊销费按取得有关资产时日的历史汇率折算外,对其他 所有费用和收入项目,均按照当期的平均汇率进行折算。 采用这一折算方法,对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项目按照现行汇率折算,有利于对子 公司营运资产的分析。但这一方法人为地规定流动性项目按照现行汇率折算,非流动 性项目按照历史汇率折算,在折算汇率选用标准方面缺乏足够的理论依据。如对存货 这一流动性资产项目与现金、应收账款采用现行汇率进行折算,则意味着存货与现金 及应收账款同样承受着汇率变动的风险,这对按照历史成本计价的存货来说显然是不 恰当的。另一方面,采用历史汇率折算属于非流动性项目的长期应收款以及长期应付 款、长期银行借款和应付债券等项目,由于其按照当地货币表示的金额是固定的,从 而抹煞了这些项目所承受的汇率变动的风险。 货币性与非货币性项目法 货币性与非货币性项目法是指将资产负债表中的项目划分为货币性项目和非货币 性项目两大类,按照资产负债表各项目的货币性与非货币性分别采用不同的汇率进行 折算的方法。 货币性与非货币性项目法的折算程序如下:首先,将资产和负债项目区分为货币 性项目和非货币性项目两类。然后,分别货币性项目和非货币性项目采用不同的汇率 进行折算。对于货币性项目包括货币性资产(如现金、银行存款、应收账款和应收票 据等金额固定的长短期债权)和货币性负债(如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长期借款等金额 固定的各项负债),按照资产负债表日的现行汇率折算;对于非货币性项目(如存货、 固定资产、长期投资、无形资产等)和所有者权益(如实收资本)项目,则按照入账时 的历史汇率折算;留存收益是利用资产负债表平衡原理轧算的数字。 收益表项目,除固定资产折旧费和无形资产摊销费按取得有关资产时日的历史汇 率折算外,所有费用及收入项目均按报告期的平均汇率(加权平均或简单平均)进行折 算。 销售成本项目,根据"期初存货+本期购货-期末存货=本期销货"的等式对存货和 购货分别折算后计算确定。这是因为期初和期末存货项目是按照不同时点的历史汇率 折算的,本期购货则是按当期平均汇率进行折算。从总体上来说,损益表项目的折算 与流动性与非流动性项目法基本相同。 在所有资产负债表项目和收益表项目的折算过程中形成的折算损益,都计入当年 的已折算净收益,包括在合并净收益中。 货币性与非货币性项目法虽然恰当地分析了汇率变动对资产和负债项目的影响, 从而提出货币性与非货币性项目分类的概念,并以此作为选择折算汇率(是采用现行 汇率还是历史汇率)的依据。但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它同样没有超越对资产和负债 项目进行某种分类组合的框框。但是,外币会计报表折算涉及的是会计计量问题而不 是资产负债项目的分类问题,货币性与非货币性项目法并没有涉及到外币会计报表的 折算实质。 时态法 时态法,也称为时间度量法。是指对现金、应收及应付项目(包括流动与非流动) 按照资产负债表日的现行汇率折算,其他资产和负债项目根据其特性,按照其发生时 的历史汇率或现行汇率进行折算的方法。 根据时态法的基本原则,外币会计报表各项目的折算程序如下: 现金、应收项目和应付项目,不论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还是在现行成本计量模式 下,都统一按照资产负债表日期的现行汇率(期末汇率)折算。按历史成本表述的非货 币性资产(和负债)必须按照历史汇率折算,按现行成本表述的非货币性资产(和负债) 必须按照现行汇率折算。对于股东权益、实收资本总是按股份发行时日的历史汇率折 算,留存收益则是利用资产负债表平衡原理轧算的数字。 收入和费用项目按照交易发生时日的实际汇率折算。如果收入和费用有关的交易 发生比较频繁,可以应用平均汇率(加权平均或简单平均)进行折算。对于折旧费用和 摊销费用则要求按照取得有关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时的历史汇率折算。销售成本则要 求根据"年初存货+本年购货-年末存货"的关系式,按照不同的适用汇率折算后计算得 出。 所有资产负债表项目和收益表项目在折算过程中形成的折算净损益,应计入当年 的合并收益。 时态法与流动性与非流动性项目法、货币性与非货币性项目法的理论依据不同, 它不是以资产、负债项目的流动性或货币性作为选择折算汇率的依据,而是以资产、 负债项目的计量基础作为选择汇率的依据。在做法上,其不同点在于对现行价格计价 的资产项目(如存货、投资等)采用的折算汇率是现行汇率,而不是历史汇率。 时态法有较充分的理论依据,强调遵循会计计量属性,折算过程不改变会计计价 原则,折算后的会计报表应当保持资产、负债在子公司会计报表中的计量基础,也就 是说,折算后子公司会计报表的计量基础不应发生变化。但时态法对各报表项目选择 不同的折算汇率,势必会改变子公司原有外币报表上的财务结构和比例关系,从而不 利于子公司报表使用者对子公司进行财务分析;其次,采用时态法将折算损益列为当 期损益,将使子公司的每年报告收益随着汇率的变动而上下波动,从而使折算后的报 表提供的信息与子公司的经济现实不相符合;另外,在现行浮动汇率下,采用时态法 会使跨国公司的报告损益比单纯从事国内经营活动的公司更加多变,从而影响跨国公 司上市股票的价格。 现行汇率法 现行汇率法也称期末汇率法,是各种折算方法中最为简便的一种方法。这一折算 方法是采用资产负债表日的现行汇率,将外币会计报表中所有的资产和负债项目、收 入和费用项目全部统一进行折算,只有子公司会计报表中的所有者权益项目采用历史 汇率进行折算的方法。 在现行汇率法下,对外币报表中的所有资产和负债项目,都按资产负债表日(期 末)的现行汇率折算。对于收益表内的收入和费用项目,则一律按确认这些项目的现 行汇率折算。如果收入和费用有关的交易发生比较频繁,可以按照当期的平均汇率 (即交易日期的现时汇率的加权平均或简单平均数)进行折算。这样,对外币报表的所 有项目,实际上都是乘上一个常数,因而它是最简便的折算方法。只有实收资本仍按 股份发行时日的汇率折算,以便以此为基准,把折算过程中形成的差额确认为包括在 合并股东权益内的"折算调整额"(而不是计入各期合并净收益的"折算损益")。折算调 整额将逐年累积,并与留存收益分开列示。在让售这家子公司或是认为这一投资净值 已永久性地减少之前,逐年累积的折算调整都不转入合并留存收益。合并留存收益则 显然是确立在按现行汇率折算的基础上的。因此,合并股东权益也就确立在按现行汇 率折算的基础上。 采用现行汇率法对外币会计报表进行折算,实际上是将外币会计报表的所有项目 乘上一个常数,它只是改变了外币会计报表的表现形式,而没有改变资产和负债的内 部结构。因而,采用这一方法能够保持子公司个别会计报表原来的内容结构和比例关 系。但是,采用现行汇率法则意味着其会计报表被折算的子公司所有的资产和负债项 目均承受着外汇汇率变动的风险,但实际上并不全都承受外汇汇率变动的风险,如固 定资产和存货等以实物形态存在的资产就不一定承受外汇汇率变动的风险,对这些项 目采用现行汇率法进行折算显然是不完全合理的;另外, 目前世界各国通行的会计 计量模式是历史成本计量模式,采用现行汇率法折算也与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不相符合。 以下将这四种折算方法比较如表1: 表1 在不同的折算方法下为资产负债表项目选用的折算汇率 项目 流动性和非流 货币性与非货 时态法 现行汇率法 动性项目法 币 性项目法 现金 现行汇率 现行汇率 现行汇率 现行汇率 应收款 现行汇率 现行汇率 现行汇率 现行汇率 存货: 按成本计价 现行汇率 历史汇率 历史汇率 现行汇率 按市价计价 现行汇率 历史汇率 现行汇率 现行汇率 投资: 按成本计价 历史汇率 历史汇率 历史汇率 现行汇率 按市价计价 历史汇率 历史汇率 现行汇率 现行汇率 固定资产 历史汇率 历史汇率 历史汇率 现行汇率 无形资产及其他资产 历史汇率 历史汇率 历史汇率 现行汇率 应付款 现行汇率 现行汇率 现行汇率 现行汇率 长期负债 历史汇率 现行汇率 现行汇率 现行汇率 实收资本 历史汇率 历史汇率 历史汇率 历史汇率 留存收益 平衡数 平衡数 平衡数 平衡数 外币会计报表折算差额的会计处理 外币会计报表折算差额是指外币会计报表折算时,由于会计报表的不同项目采用 不同的汇率折算产生的差额。 外币会计报表折算差额与外币业务汇兑损益的区别 外会计报表折算差额与外币业务汇兑损益不同,它们的主要区别为: 1.外币业务汇兑损益是在交易过程中发生的,或资产负债表日将外币业务的金额 折算为记账本位币与原入账的记账本位币的金额之间发生的差异;而外币会计报表折 算差额则是在于公司以外币表示的会计报表的基础上,将一种货币表示的会计报表折 算为另一种货币表示的会计报表所产生的差异。 2.外币业务汇兑损益包括已实现的和未实现的外币业务汇兑损益;而外币会计 报表折算差额则全部为未实现的损益。 3.外币业务汇兑损益应在账簿中进行记录;而外币会计报表折算差额通常不记 录在会计账簿中,只反映在折算后的会计报表之中。 影响外币会计报表折算差额的因素 外币会计报表折算差额的大小,主要取决于: 1.受汇率变动影响的资产与负债相比的差额(即外币资产负债结构)。 2.外汇汇率变动的方向,即外汇汇率变动是升值,还是贬值。当汇率升值或贬 值时,如果受外汇汇率变动影响的有关资产项目金额与负债项目金额相等,那么资产 项目发生的折算损益就会被负债项目发生的折算损益所抵消;如果受外汇汇率变动影 响的有关资产项目金额大于负债项目金额(即净资产额),当外币升值时将会产生折算 利得,贬值时将会产生折算损失;如果受外汇汇率变动影响的有关资产项目金额小于 负债项目金额(即净负债额),当外币升值时将会产生折算损失,贬值时将会产生折算 利得。 3.所选用的外币会计报表的折算方法。受外汇汇率变动影响的只是按照资产负 债表日现行汇率折算的项目,而不包括按照历史汇率折算的项目。在不同的折算方法 下,对不同的项目使用不同的汇率,因而受外汇汇率变动影响的资产和负债项目的范 围也不同,由此产生的外币会计报表折算差额也不一样。 外币会计报表折算差额的会计处理 外币会计报表折算差额的会计处理,也是外币业务会计中争论最多的一个难题。 它与外币会计报表折算方法一样,在国际上也存在着不同的意见和见解。但总的说来, 外币会计报表折算差额在国际上有两种处理方法:一种方法是作为递延处理;另一 种方法是作为当期损益处理。 1.递延处理 递延处理,是指外币会计报表折算差额以单独项目列示于资产负债表所有者权益 之内,不与所有者权益的其他项目合并列示,该差额递延到以后会计期间处理。例如, 在现行汇率法下,外币会计报表的折算差额就是以折算调整额这一单独的项目累计 列示于资产负债表的所有者权益内,而不作为当期损益列入收益表,也不与资产负债 表的"留存收益"项目合并列示。 这种处理方法认为,外币会计报表折算差额只是将外币表示的资产和负债项目以 母公司记账本位币重新计量所产生的调整数额,而不是已经实现的损益,只是一种" 纸面"上的数字,它并没有真正以当地现金来支付或用于投资,也没有可能有多余的 收入汇回母公司,如果是国外子公司的外币会计报表折算损益,只有当子公司停业清 理并将资产分配给母公司时,这种损益才会实现,所以不能计入当期损益,而只能单 设递延项目,保留在企业的会计报表上。另外,由于汇率的多变,本期表现为折算利 得,可能由于汇率朝相反方向变动,在下期则可能变为折算损失。如果将折算差额计 入当期损益,有可能导致会计报表的使用者对子公司的盈利能力产生误解,而造成决 策失误。这种处理方法,有利于保持子公司会计报表有关项目的原有比例关系,有利 于财务比例的分析和对比。 2.当期损益处理 当期损益处理,即将本期发生的外币会计报表折算差额,以汇兑损益项目列入本 期损益表,计入当期损益,并合并反映在资产负债表有关项目中。例如,在货币性与 非货币性项目法和时态法中, 就采用这种处理方法。 这种处理方法主要是认为外汇汇率的变动是客观存在的,对合并会计报表的影响 也是客观存在的,采用递延处理方法会掩盖汇率变动的现实,只有将外币会计报表的 折算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尽管是未实现的损益),才能给会计报表的使用者以真实的信 息。但将折算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将导致各期损益随着汇率的变动而增减变动;把未 实现的损益计入当期损益,也可能导致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对合并会计报表提供的信息 产生误解。 在实务中也还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处理方法,如根据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对外币会 计报表折算差额的借方发生额,即折算损失,作为当期损失确认,计入当期合并损益 表;对于外币会计报表折算差额的贷方发生额,即折算收益(利得),则作为递延处理, 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单独列示。 我国外币会计报表的折算 我国现行的外币会计报表折算 我国现行的外币会计报表折算是按照1995年2月发布的《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 进行的。根据《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的规定,外币会计报表折算既包括境外子 公司以外币表示的会计报表的折算,也包括境内子公司采用与母公司记账本位币以外 的货币作为记账本位币编报的会计报表的折算。我国现行的外币会计报表折算采用现 行汇率法,并采用递延处理的方法进行外币会计报表折算差额的处理。具体折算方法 如下: 1.资产负债表 (1)所有资产、负债类项目均按照合并会计报表决算日的市场汇率折算为母公司 记账本位币。 (2)所有者权益类项目除"未分配利润"项目外,均按照发生时的市场汇率折算为 母公司记账本位币。 (3)"未分配利润"项目以折算后的利润分配表中该项目的数额作为其数额列示。 (4)折算后资产类项目与负债类项目和所有者权益类项目合计数的差额,作为报 表折算差额在"未分配利润"项目后单独列示。 (5)年初数按照上年折算后的资产负债表的数额列示。 2.利润表和利润分配表 (1)利润表所有项目和利润分配表中有关反映发生额的项目应当按照合并会计报 表的会计期间的平均汇率折算为母公司记账本位币,也可以采用合并会计报表决算日 的市场汇率折算为母公司记本位币。在采用合并会计报表决算日市场汇率折算为母公 司记账本位币时,应当在合并会计报表附注中说明。 平均汇率根据当期期初、期末市场汇率计算确定,也可以采用其他的方法计算确 定。平均汇率计算方法一经采用,前后各期必连续使用,不得随意变更。如果确需变 更,应当在会计报表附注说明变更理由及变更对会计报表的影响。 (2)利润分配表中"净利润"项目,按折算后损益表该项目的数额列示。 (3)利润分配表中"年初未分配利润"项目,以上一年折算后的期末"未分配利润" 项目的数额列示。 (4)利润分配表中"未分配利润"项目,按折算后的利润分配表中的其他各项目的 数额计算列示。 (5)上年实际数按照上期折算后的损益表和利润分配表的数额列示。 具体会计准则《外币折算》(征求意见稿)的规定 1995年7月财政部印发了《企业会计准则第×号--外币折算》(征求意见稿)(以下 简称征求意见稿),根据该征求意见稿的规定,外币会计报表折算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为了编制汇编、合并报表的需要,而将境外营业以不同于报告企业的货币编制 的报表折算为报告企业所用货币的报表;二是采用非人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的境内企 业,根据规定需将以其记账本位币编制的会计报表折算为人民币报表报送。 征求意见稿在借鉴美、英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相关规定的基础 上采取了与其一致的做法--时态法与现行汇率法并存。即根据境外营业的经营和融资 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境外实体和报告企业经营组成部分的境外营业两种类型,规定对 前者采用现行汇率法进行折算,折算差额采用递延处理的方法;对后者采用时态法进 行折算,折算差额采用当期损益处理的方法。具体规定如下: 1.境外营业的分类 境外营业是指经营场所或经营活动在报告企业所在国以外国家和地区的子公司、 联营公司、合营公司或分支机构。采用何种方法对境外营业的会计报表进行折算,应 根据其与报告企业相关的融资和经营方式而定。为此,将境外营业划为两种类型,一 种为"报告企业经营组成部分的境外营业",另一种为"境外实体"。 (1)报告企业经营组成部分的境外营业。如果境外营业所从事的业务,本质上是 报告企业的业务在境外的延伸,例如,它可能只限于代销报告企业的商品并将收入汇 回,在这种情况下,报告企业的记账本位币与境外营业所在国的货币之间的汇率变动, 几乎立即对报告企业来自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产生影响。因此,汇率变动影响的是 境外营业的相关货币性项目而不仅仅是报告企业在境外营业的投资,这种境外营业称 为"报告企业经营组成部分的境外营业"。 (2)境外实体。如果报告企业和境外营业的货币之间的汇率发生变动时,无论对 报告企业还是对境外营业的现金流量都不会产生直接影响,且汇率的变动只影响报告 企业在境外营业的投资,而不影响境外营业所持有的各个独立的货币性和非货币性项 目,则这种境外营业称为"境外实体"。 符合以下部分或全部条件的,一般应归为"境外实体": ①虽然报告企业可以控制境外营业,但境外营业所从事的活动在相当大的程度上 独立于报告企业; ②报告企业与境外营业之间的交易占境外营业业务的比例不高; ③境外营业主要依靠自身的经营和借贷来融资而不是依靠报告企业; ④境外营业的成本费用主要是以当地货币支付和结算; ⑤境外营业的销售主要以报告企业记账本位币以外的货币进行; ⑥报告企业的现金流量不直接受境外营业活动的影响。 2.境外营业的会计报表折算 (1)报告企业经营组成部分的境外营业会计报表的折算 资产负债表: ①货币性项目以期末汇率折算; ②以历史成本计价的非货币性项目以历史汇率折算; ③以重估价值计价的非货币性项目以价值确定时的汇率折算; ④除未分配利润项目外,其他所有者权益项目均以历史汇率折算,如一个项目有 两个以上的历史汇率,应计算账面平均历史汇率; ⑤未分配利润项目以折算后利润分配表相同项目的数字反映; ⑥由于以不同汇率折算而产生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在损益表净利润项目前单列 项目反映。 损益表: 损益表各项目应采用报告期平均汇率折算。如果境外营业以恶性通货膨胀经济中 的货币作为记账本位币,则本表各项目应以期末汇率折算。 利润分配表: ①净利润项目以报告期平均汇率折算; ②期初未分配利润项目以本表上期末折算后期末未分配利润项目的金额反映; ③期末未分配利润项目根据本表各项目折算后金额计算反映; ④其他项目以历史汇率反映。 (2)境外实体的会计报表折算 资产负债表: ①资产和负债各项目,无论是货币性还是非货币性的,均以期末汇率折算; ②除未分配利润项目外,其他所有者权益项目均以历史汇率折算,如一个项目有 两个以上的历史汇率,应计算账面平均历史汇率; ③未分配利润项目以折算后利润分配表相同项目的数字反映; ④由于采用不同汇率折算而产生的差额作为所有者权益的一个项目单独反映; ⑤当非全资境外实体与报告企业会计报表进行合并时,因折算而产生的差额中应 归入少数股权的部分应分配计入合并会计报表的少数股权项目。 损益表与利润分配表的折算方法与报告企业经营组成部分的境外营业的损益表与 利润分配表的折算方法相同。 外币会计报表折算的基他问题 1.境内子公司、联营公司、合营公司的会计报表的折算 如果境内子公司、联营公司、合营公司采用的记账本位币与报告企业的记账本位 币不同,在合并、汇编该子公司、联营公司或合营公司的会计报表时,也应遵循划分 境外营业类别的原则对其进行划分,然后分别不同情况,遵循上述原则与方法进行折 算。 2.非人民币报表折算为人民币报表 以某种非人民币货币作为记账本位币的企业,按规定于期末将报送的会计报表折 算为人民币报表时,所采用的折算方法与境外实体会计报表的折算方法相同。 3.境外营业分类的变化 该征求意见稿规定,如果因与报告企业相关的境外营业的融资和经营方式发生变 化而导致境外营业重新分类,则应改变相应境外营业的会计报表折算方法。如果由境 外实体重新划分为报告企业经营组成部分的境外营业,则非货币性项目在重新划分日 的折算金额应作为其在变化当期的历史成本。过去已计入资本公积的累计汇兑差额待 境外营业被处置时,再计入损益。 外币会计报表折算实例 例如,宏达公司(母公司)拥有国外宏远公司(全资子公司),该子公司以美元作为 记账本位币,该子公司1997年外币会计报表中盈余公积的数额为22000美元,折算为 人民币后的数额为178640元;未分配利润为30000美元,折算为人民币后为245000元。 有关的折算汇率假设如下: 1998年12月31日汇率 1美元=8.4元人民币 1997年12月31日汇率 1美元=8.2元人民币 1998年度平均汇率 1美元=8.3元人民币 当年股利支付时日汇率 1美元=8.32元人民币 股份发行时日汇率 1美元=8.1元人民币 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取得时日汇率 1美元=8.15元人民币 1998年12月31日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如表2和表3: 表2 宏远公司资产负债表 1998年12月31日 单位:美元 资产 金额 负债与所有者权益 金额 流动资产: 流动负债: 货币资金 40500 短期借款 30000 应收款项 31500 应付款项 58000 存货(按市价) 49500 其他流动负债 20000 其他流动资产 长期负债: 固定资产: 长期借款 80000 固定资产原价 439500 应付债券 30000 减:累计折旧 80000 其他长期负债 25000 固定资产净值 359500 所有者权益: 无形资产及其他资产: 实收资本 225000 无形资产 50000 资本公积 其他资产 盈余公积 28000 未分配利润 35000 资产总计 531000 负债与所有者权益总计 531000 表3 宏远公司损益表 1998年 单位:美元 一、主营业务收入 450000 减:主营业务成本 208150 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 87750 二、主营业务利润 154100 减:营业费用 52100 管理费用 57000 财务费用 14000 三、营业利润 31000 加:投资收益 2500 营业外收入 900 减:营业外支出 600 四、利润总额 33800 减:所得税 7800 五、净利润 26000 加:年初未分配利润 30000 六、可供分配的利润 56000 减:提取盈余公积 6000 应付利润 15000 七、未分配利润 35000 宏远公司作为境外实体时,对其会计报表进行折算,如表4、表5所示。 表4 宏远公司已折算损益表 1998年 项目 美元 折算汇率 人民币 一、主营业务收入 450000 8.3 3735000 减:主营业务成本 208150 8.3 1727645 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 87750 8.3 728325 二、主营业务利润 154100 - 1279030 减:营业费用 52100 8.3 432430 管理费用 57000 8.3 473100 财务费用 14000 8.3 116200 三、营业利润 31000 - 257300 加:投资收益 2500 8.3 20750 营业外收入 900 8.3 7470 减:营业外支出 600 8.3 4980 四、利润总额 33800 - 280540 减:所得税 7800 8.3 64740 五、净利润 26000 - 215800 加:年初未分配利润 30000 - 245000 六、可供分配的利润 56000 - 460800 减:提取盈余公积 6000 8.3 49800 应付利润 15000 8.32 124800 七、未分配利润 35000 - 286200 表5 宏远公司已折算资产负债表 1998年12月31日 资产 美元 折算 人民币 负债与 美元 折算 人民币 汇率 所有者权益 汇率 流动资产: 流动负债: 货币资金 40500 8.4 340200 短期借款 30000 8.4 252000 应收款项 31500 8.4 264600 应付款项 58000 8.4 487200 存货(按市价)49500 8.4 415800 其他流动负债 20000 8.4 168000 其他流动资产 长期负债: 固定资产: 长期借款 80000 8.4 672000 固定资产原价 439500 8.4 3691800 应付债券 30000 8.4 252000 减:累计折旧 80000 8.4 672000 其他长期负债 25000 8.4 210000 固定资产净值 359500 8.4 3019800 所有者权益: 无形资产及其他资产 实收资本 225000 8.1 1822500 无形资产 50000 8.4 420000 资本公积 其他资产 盈余公积 28000 - 228440 未分配利润 35000 - 286200 折算差额 -  82060 资产总计 531000 - 4460400 负债与所有者 531000 4460400 权益总计 ①"盈余公积"=上年折算数178640+本年提取折算数19800=228440(元) ②"未分配利润"=本年折算损益表中的"未分配利润"286200元 ③"折算差额"=折算后的资产总额4460400-折算的的负债总额2041200-折算后的 所有者权益总额2337140=82060(元) 如果宏远公司作为报告企业境外组成部分时,对其会计报表进行折算,如表6、 表7所示。 表6 宏远公司已折算资产负债表 1998年12月31日 资产 美元 折算 人民币 负债与 美元 折算 人民币 汇率 所有者权益 汇率 流动资产: 流动负债: 货币资金 40500 8.4 340200 短期借款 30000 8.4 252000 应收款项 31500 8.4 264600 应付款项 58000 8.4 487200 存货(按市价) 49500 8.4 415800 其他流动负债 20000 8.4 168000 其他流动资产 长期负债: 固定资产: 长期借款 80000 8.4 672000 固定资产原价 439500 8.15 3581925 应付债券 30000 8.4 252000 减:累计折旧 80000 8.15 652000 其他长期负债 25000 8.4 210000 固定资产净值 359500 8.15 2929925 所有者权益: 无形资产及其他资产 实收资本 225000 8.1 1822500 无形资产 50000 8.15 407500 资本公积 其他资产 盈余公积 28000 - 228440 未分配利润 35000 - 265885 资产总计 531000 - 4358025 负债与所有者 531000 4358025 权益总计 ①"盈余公积"=上年折算数178640+本年提取折算数学49800=228440(元) ②"未分配利润"为倒挤数 表7 宏远公司已折算损益表 1998年12月 项目 美元 折算汇率 人民币 一、主营业务收入 450000 8.3 3735000 减:主营业务成本 208150 8.3 1727645 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 87750 8.3 728325 二、主营业务利润 154100 - 1279030 减:营业费用 52100 8.3 432430 管理费用 57000 8.3 473100 财务费用 14000 8.3 116200 三、营业利润 31000 - 257300 加:投资收益 2500 8.3 20750 营业外收入 900 8.3 7470 减:营业外支出 600 8.3 4980 四、利润总额 33800 - 280540 减:所得税 7800 8.3 64740 折算损失 - 20315 五、净利润 26000 - 195485 加:年初未分配利润 30000 - 245000 六、可供分配的利润 56000 - 440485 减:提取盈余公积 6000 8.3 49800 应付利润 15000 8.32 124800 七、未分配利润 35000 (表6) 265885 ①"折算损失"按以下步骤倒算: 可供分配的利润=265885+124800+49800=440485(元) 净利润=440485-245000=195485(元) 折算损失=280540-64740-195485=20315(元) ②"盈余公积"=上年折算数178640+本年提取折算数49800=228440(元) (5)

会员登录

注册卫税科技账号 | 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

(请输入正确的登录名和密码,并填入新密码。如需帮助,
请致电:010-83687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