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会计辅导库 > 正文

财务案例点评:上海联华超市的连锁经营策略(一)

录入时间:2001-01-08

  【中华财税网北京01/08/2001信息】 一、案例简介 沪上首家连锁超市上海联华超市有限公司,自1991年5月创办开始,始终遵循"为 民便民利民"这一宗旨,实施"厨房工程"。在历经近八个春秋的艰苦创业和不断改革创 新后,取得了可喜的业绩,据来自有关权威部门的信息:1998年,联华超市的规模、 销售和利润,在全国超市行业中均处于领先地位,超市门店(含合资店、加盟店)已 达360家,销售额42亿元,比上年增长75%,利润4000万元,比上年增长34%。另外, 该公司共吸纳了2000余名下岗人员再就业。 联华超市发展至今,大体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初创阶段,自1991年5月至1995年初具规模。当时、在专业人员奇 缺、超市理论空白、资金匾乏等困难条件下,联华的创业者们艰苦奋斗,在困难中探 索着艰难前进。鉴于连锁超市须有一定规模才可能盈利的特点,至1994年,累计亏损 了数百万元,可到1995年,超市门店发展至41家时,销售额为两亿元,当年利润7.6 万元,开始出现了阶段性的转折。在这一阶段,按照"七统一"的要求,初步建立了连 锁机制的雏形,以及初步建立了一支能适应初具规模经营的员工队伍等,为超市后来 的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第二个阶段为调整、改制与发展的阶段,自1996年至1997年底。这一阶段,是沪 上连锁超市蓬勃发展的时期,也是国外著名连锁跨国公司抢滩沪上群雄逐鹿的时期, 亦是联华超市大发展的"黄金时期"。联华超市原系上海内外联合贸易公司(后更名为 上海内外联综合商社,第二年,上海内外联综合商社与上海友谊集团公司实行"强强 联合",又更名为上海友谊集团有限公司)下属的子司,时任上海内外联综合商社总 经理职务后任上海友谊集团公司总经理的王宗南,于1996年1月兼任联华超市公司总 经理。面对强手如林的市场竞争,他走马上任就提出,只有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只 有进行调整、改革和创新才能更好地发展。 所谓"调整",首先从管理层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经营方式进行调整,使之与 连锁商业这一现代营销方式相适应。其次从连锁商业的核心"连锁"二字抓起,强化企 业管理,通过建立一整套的规章制度,实施高度集中的标准化、程序化、规范化运作, 集中统一采购、送配货等。第三是大力调整充实超市商品的结构,将"菜篮子工程"引 进超市,为居民提供丰富可心的生鲜食品,强调一定要围绕居民的"厨房"和"餐桌"转。 这一举措的推出,使公司的销售额陡增,且成为广大消费者的口碑。第四是鉴于扩张 规模和经营生鲜食品需投入大量资金,联华超市公司在市有关部门和上级公司的大力 支持下,实施了改制的大动作,即由原来单一的投资主体改制为多元投资的资本结构, 并引进部分外资,上海联华超市公司也随之改名为上海联华超市有限公司。通过公司 改制,共引进8000万元资本金,为公司壮大了经济实力,成为后来公司规模快速扩张 的支撑。第五是在扩张超市规模方面,他们通过输出有形和无形资本,采用投资控股 和特许加盟等形式,将超市网店向沪郊小城镇和江、浙二省交通发达的中心城市等延 伸与辐射。以上一系列举措的成功,使公司取得了"规模、销售、利润"的同步增长。 1996年,超市门店发展至108家,销售额为八亿元,利润516万元;1997年,超市门店 迅速扩张至230家,销售额猛增至24亿元,利润2868万元。 第三个阶段为在更高层次上调整与发展并行,为新一轮超市规模扩张蓄势。一方 面,联华凭借一整套制度和运作体系,以及依托日吞吐量达万余箱商品的庞大配货中 心等优势,实施连锁超市的低成本规模扩张。迄今为止,联华已在沪郊的青浦、松江、 金山、南汇、奉贤、嘉定等区县和浦东新区,成功地组建了10多家控股的合资子公司、 100多个超市门店;在跨行政区划拓展方面,目前已在沪宁、沪杭等交通沿线的南京、 镇江、扬州、吴江、阜阳、杭州、宁波等地开设了90多家加盟店。鉴于开拓农村市场 与市区直营店有着不同的特点,联华超市从当地的市场环境,居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 习惯等实际情况出发,无论在择址布点、商品设供,利益分配和用人管理等方面,采 取"因地制宜"的方针,不强求一律。联华在沪郊首选居住人口在四五万以上的小城镇 进行布点,超市一般设置对路适销的商品四五千种,农村居民进入超市,基本能做到 "一揽子"购齐,在管理上,公司对沪郊控股的超市,则由总部直接派人去运作。至于 对外省市的加盟店,联华拟输出品牌、一整套规范化的企业管理制度和培训制度等, 使加盟店纳入联华"七统一"运作的轨道;在用人上,加盟店领导和员工全部是"熟地 化",不存在谁"抢"谁饭碗的问题。但是,怎样恰当地建立合作双方的利益分配机制, 是加盟店成败的关键。联华的做法是:按照"真诚合作、平等互利"的原则,利益共享。 在具体操作上,联华配货中心在向加盟店统一配货时,以商品进价为基准,只加三个 百分点的毛利(采购、配送成本),让加盟方得"大头",所以,加盟方都乐于所为。 另一方面,联华在加强规范化管理的基础上,采用计算机管理。 联华自1997年7月开始,就着手按ISO9002国际质量保证体系的要求进行试运作, 并于去年6月通过有关权威机构审核验收,成为全国连锁超市行业中第一家获得国际 质量认证证书的企业。对商品质量,服务质量包括岗位职责、部门之间"接口"等,均 采取文件形式立下"规矩",予以规范。公司4000多名员工,共设195种岗位,针对企 业管理的薄弱环节,并参照国际标准,编了一本质量手册,按28个流程及相关程序, 修订近400项管理制度,共制订464个文件,再编制程序输入电脑,全部实施无纸化运 作,总部发布指令,即时可一步到位,若哪个环节"梗阻",一查电脑便知。这样一来, 管理出效益成为现实。此外,联华对公司职能人员和店长,实行竞争上岗和能者上, 庸者下的机制,对员工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同时实施"工效挂钩"的机制,即将员工 的工资、奖金直接与销售、利润、商品周转、管理费用等考核指标捆在一起。这一举 措实施后,效果显著。例如,1998年比1997年新增了100多个门店,可公司管理人员 仍为200余名,仅占员工总人数的5%左右。据了解,去年有六名店长因考核不合格而 被淘汰,这一"泥饭碗"式的用人机制,使之人人有一种危机感,反而激励了员工爱岗 勤业,整个公司自上而下形成了一种敬业勤业的良好氛围。 (节自《经济参考报》1999/3/5)

会员登录

注册卫税科技账号 | 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

(请输入正确的登录名和密码,并填入新密码。如需帮助,
请致电:010-83687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