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案例点评:成都双流机场资金银行化管理(二)
录入时间:2001-01-08
【中华财税网北京01/08/2001信息】 二、案例点评
自从1989年2月国家体改委拟订《企业集团与组织管理暂行办法》和《集团公司
登记审批暂行办法》以来,近十年中,我国企业集团发展迅猛,形成了各种形式的企
业集团。它是适应市场经济、适应规模经济发展的一种企业组织形式。而适应性的基
本前提是集团经营能够产生规模效益。效益产生于管理,资金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
因此,如何根据企业集团的自身特点,缓解资金紧张,堵塞资金漏洞,发挥资金的整
体效应是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的焦点。在这方面,双流机场的资金银行化管理,即通过
组建内部银行管理资金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组建内部银行是企业集团实现内涵型资金管理的有效方式
1、内涵型资金管理含义的界定。推进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型向市场型、经济增
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笔者认为,这种战略思想给企业理财带来的深刻影
响是资金集约经营,即实行内涵型资金管理。内涵型资金管理是指企业在不增加或少
增加资金投入的情况下,通过提高资金存量的质量和优化配置,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
益,进而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内涵型资金管理既是一个概念,更是一种经营资金的
思想,它对解决目前企业财务管理中的诸多问题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内涵型资金管理是改变我国企业融资困境、扩大资金规模的根本途径。解决
企业融资困境,是目前有关各方关注的焦点,也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难点。长期以来,
我国国有企业高负债经营,债务负担沉重,严重影响企业的发展。以国有企业为例,
企业留利和固定资产折旧形成的内源融资不到20%(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一般超过50%,
欧美国家企业更高),而超过80%源于银行贷款形成的外部融资。这样,一方面,企
业生产积累资金严重不足,经常性地出现资金紧张,企业发展后劲受到严重影响;另
一方面,企业利息负担沉重。要想改变这种状况,积极发展直接融资(股票融资)是
一种策略,但我们认为,最根本的途径是采取内涵型资金管理策略,通过盘活现存资
金,把提高资金存量的运营质量作为突破口,逐步改善企业的融资结构,使之日趋合
理。
随着企业竞争的日趋激烈,我国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们热衷于追求经营规模,资金
规模,这也是目前企业购并活动日渐频繁的主要原因。而规模现象的背后,应是深刻
的经济思考:规模不是框架,它需要更为实在的经营;经营规模不等于资金规模;资
金规模不能仅仅依靠外部增资实现,更重要的是靠内涵资金管理所产生的"滚雪球"效
应。因为,从企业长远发展来看,通过增资扩大资金规模只是企业暂时的行为,而通
过创造现有资金存量的最大运营效益,才是企业经营管理者永久的话题。可以得出这
样的结论:不是所有的企业都需要增资来实现规模经济,但所有的企业都必须立足于
内涵型资金管理,才能真正实现规模经济。
3.内部银行是企业集团实现内涵型资金管理的有效方式。
内部银行成为企业集团实现内涵型资金管理的有效方式,这源于内涵型资金管理
的内在要求,源于企业集团资金的特点,源于内部银行这种组织形式的作用。具体地
讲,内涵型资金管理不是单纯通过成本费用控制而实现资金的点滴节约,而是以提高
企业现存资金的运营质量为目标。企业集团实行这种资金管理方式,首先要解决的是
资金的离散状况,即把现存的分散在各个独立核算企业的资金统一起来。在此基础上,
按照各企业的合理需要发放资金,从而发挥企业集团内部资金的最大效益。内涵型资
金管理内部化于企业集团中,需要通过一定的组织去实现。内部银行或资金管理中心
可以发挥这样的作用。进一步讲,内部银行通过发挥企业集团内部信贷中心、结算中
心、信息中心、内部监督控制中心等职能,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资金管理。内部银
行使企业集团中的各企业的资金互通有无,加速资金周转,避免资金闲置,使有限的
资金发挥最大的用途,同时减少内部单位的相互拖欠,监控各企业经济活动等等。
△资金管理中心型是内部银行模式的理性选择
80年代初以来,内部银行已被我国不少企业所采用。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先后出
现过两种意义上的内部银行:一种是指在过去贯彻企业经济责任制过程中,为加强企
业内部管理控制,实行了内部银行的会计核算型内部银行。具体讲,有单轨制和双轨
制形式,单轨制就是将内部银行、企业财会部门与车间(部门)的会计核算结合起来,
把三者融为一体,设置一套会计科目进行核算;而双轨制是在不打乱财会部门原有核
算的基础上,另外又组织一套内部银行与车间(部门)的会计核算体系,形成两套账
并存的局面。采用哪一种核算形式,可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和个体情况定。另一种是
指为提高企业集团的整体资金效益而成立的资金管理中心。它不对外营业、不对外拆
借,是企业集团的理财机构,其任何管理活动以提高企业集团资金整体效益为目标,
而不是以自身盈利为目标。这两种类型的内部银行主要区别表现在:前者是静态的管
理,后者是动态的管理;前者是同一企业内部,后者是多个企业组成的企业集团内部;
前者注重的是通过会计核算形式来加强内部管理控制,而后者是通过企业间的资金调
度来提高企业集团的整体资金使用效益。本案例中提及的双流机场的内部银行,具有
后者的特点,它的运行强调节省机场资金占用,降低财务费用。可见,不同的经济环
境下,内部银行的模式、特点、作用不尽相同。实践证明,在强调"财务管理是企业
管理的中心,资金管理是财务管理的中心"的环境里,有针对性的发展资金管理中心
型内部银行是理性的选择。
△内部银行运营资金的策略
策略产生于目标,也服务于目标。在对内部银行而言,其运营资金的目标主要表
现在效益性和规范性,为此,内部银行应采取以下举措:
1.制定完备、严格的内控制度,是内部银行运营资金规范性的重要保证。内部
银行的资金管理活动,不仅要体现出效益性,而且要体现出规范性。因为规范性是效
益性的基本前提。具体地讲,企业间的结算、信贷等活动,如果没有完善的制度做保
证,会造成资金管理的混乱,影响工作效率,也谈不上资金运营效益。为此,完善的
制度非常重要,其内容主要包括内部银行各职能部门、人员的权责划分及其相互牵制
制度;贷款业务的申请、调度、审批、发放等程序和手续;对有关信息资料的收集、
处理的操作程序和规范制度;等等。如本案例中,为确保资金安全及提高资金周转率,
资金管理中心运用借款的三查制度和信贷监督等制度予以约束与监督。
2.坚持企业集团所属控股单位的全员管理,做好资金调度工作,是内部银行实
现运营资金效益性的关键。本案例中双流机场的做法是将机场本部及其实行独立核算
的部门、独资企业、控股的合资企业、三产单位都纳入资金管理中心管理,其在经营
过程中平时闲置待用的资金必须全额存入资金管理中心,并按季度、年度提交单位资
金使用计划,由资金管理中心编制系统内季度、年度资金使用计划,对全场资金实行
统一调度。
可以看出,在全员管理的基础上,调度资金才能发挥企业集团的资金整体效益。
资金调度是指资金的筹措、运用和调节。做好资金调度工作,就是要合理地筹集、安
排和调节资金,使之适时、适量地保证业务经营中的资金需要,使企业资金产生最大
的运营效益。企业集团的资金调动与单一企业的资金调动,在运作规律上基本一致,
其差异主要表现在企业集团的资金分散在其所属的不同企业中,为此,内部银行应充
分考虑这一特点,把握以下两方面:一方面,通过对企业集团所属的各企业的资金存
量、资金需求等方面的预测,制定科学的资金调动计划。具体地讲,广泛收集诸如哪
些企业需要资金,需要多少资金,资金用于何处等方面反映各企业经济活动的信息资
料,并对其进行整理、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制定科学的资金调动计划。另一方面,围
绕资金调动计划,科学调度资金。主要采取的措施有:考虑各企业在技术、市场、地
理位置等方面的不同而产生的资金流量上的时间、空间差异,根据可用资金规模来决
定贷款规模、还款规模等。可以看出,资金调度工作本身也是内部银行对各企业的经
济活动资金管理的控制过程。
3、坚持全方位管理原则。内部银行进行的资金管理必须是一种系统性的资金管
理。其系统性集中表现在全方位管理上,具体地讲,在资金调动时间上,要关注事前、
事中、事后的管理,其中着眼点在事前;在资金调度对象主,不仅包括流动资金而且
包括固定资金;既要考虑时间因素,又要考虑空间因素;要包括企业集团所属的全部
控股企业;在资金管理内容上,不仅要考虑结算业务的管理,也包括信贷业务的管理,
等等。如本案例中,为确保资金安全和提高资金周转率,资金管理中心运用三查制度
予以约束与监督,资金管理中心模拟银行企业进行经济核算,并提供成员单位内部融
资,即内部流动资金贷款和项目贷款等业务。
资金管理中心还统一对外办理各种结算业务和成员单位间的结算业务,协助办理
所属单位固定资产贷款。
4.提高理财主体的素质,是内部银行实现运营资金效益性和规范性的基本前提。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间日趋激烈的竞争,对理财主体的挑战是全方位的。以内部银
行的管理者来说,不仅要了解会计、财务方面的基本知识,而且要掌握信贷知识;不
仅要会单一企业的静态管理,而且要把握多个企业资金运作的多层次的全方位管理;
不仅要科学地进行决策,而且对其反映能力、决策速度要求更加严格。可以看出,双
流机场的通过资金管理产生的效益,与其注重提高内部银行管理人员的执业能力、执
业精神是密不可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