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案例点评:荣事达集团的"无"中生有(一)
录入时间:2001-01-05
【中华财税网北京01/05/2001信息】 一、案例简介
荣事达,中国专业家电集团。它的前身是合肥洗衣机厂,80年代初,其固定资产
不过300万元,职工仅有300余人。当时生产的"佳净"牌洗衣机因质量差而无人问津,
后改名"百花"牌,生产能力为年产十几万台,但同样只开花,不结果,产品积压,企
业经营陷入困境。可短短十几年间,荣事达集团走过了一条高速增长的道路,资产发
展到今天的30个亿,而且,荣事达的资产负债率只有37%。15年资产增值1000倍,它
的资产实现这一核聚变的经营哲学有很多内容,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无"中生有,化
无形为有形。
1.注重品牌价值,适时推销自己
荣事达是从借别人品牌发展起步的,因此,既注重有形资产的经营,更注重无形
资产的运作。在荣事达与美国美泰克公司合资组建六大公司时,所有的企业都冠名"
荣事达"。荣事达与日本三洋公司合资组建的一家企业,荣事达的品牌最初被日方拒
绝使用,但经过几年的努力,荣事达成功地使其品牌在合资企业中回归。荣事达明确
提出,品牌是无形资产,不能流失。
荣事达还不失时机地向社会推销自己,推销企业:如和商精神、企业自律宣言、
红地毯服务、吸引民营资本加盟等,"荣事达,时代潮"成为中国广为流行的广告语之
一。1997年,荣事达在与美国商家合资时,合资双方共同请境外事务所进行资产评估,
荣事达的无形资产已超过其有形资产价值。可贵的是,荣事达不仅善于积聚无形资产,
当无形资产积聚到一定阶段时,荣事达总要适时浮出水面,使之有形化并在运作中进
一步升值。
荣事达总经理陈荣珍提出,无形资产不变换,永远蒙在水下,永远无形,变不成
钱,发展中的企业,特别需要资金,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之一应该是要特别善于使无形
资产有形化,有些企业只注重无形资产的积聚,但不懂得无形资产的有形运作,这是
没能最大化、多元化地利用企业的无形资产,是无形资产的隐性浪费,悄然流失。企
业家如果只是想着无形资产的运作,却忽视了企业练内功,无形资产最后会全部消失。
2.在流动重组中使无形资产有形化
在荣事达的发展史上,有几次大的飞跃,都伴随着无形资产的有形操作。
1993年,是荣事达集团赢利能力最强的时候,为了与日本三洋公司合作,荣事达
毅然出售了该集团49%的产权给香港詹培忠公司,获得1.04亿元人民币,这是当时
企业市场值的四倍,多出的就是企业的无形资产部分。
1997年,荣事达与美国四大家电公司之一的美泰克合作,资产评估时,企业的无
形资产达4亿多元,超过了企业的有形资产,这笔无形资产被作为资本投入。而美国
美泰克公司是以与荣事达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相对应的现金投入,与荣事达各占49.
5%和50.5%的股份,荣事达的无形资产再次得以有形收益。
1998年,合肥一家民营企业欲以2000万元现金注资荣事达。当时,围绕荣事达能
不能拿这2000万,社会上颇多争议。陈荣珍再次果断拍板、接收这2000万,由荣事达
与之合股成立新公司。公司注册资金中,荣事达的无形资产占20%的股份。由此,荣
事达的无形资产价值又得以有形量化。
同年,荣事达在重庆成功兼并了三峡洗衣机厂。兼并过程中,在注入资金同时,
荣事达的品牌价值也作价投入。
正是在这一次次的资本流动重组中,荣事达的无形资产一次次有形化。
在无形资产的运作中,有人也有担忧:名牌企业的无形资产会不会被廉价出售甚
至在运作中受损?荣事达的成功经验告诉人们,无形资产在不停的成功转换中,借助
多种力量,不但不会像有形资产那样越用越少,反而会在运作中增大。荣事达吸收了
以2000万元民营资本后,众多民营企业家主动携资产上门寻求合作,这是几个亿的资
金也买不到的。而荣事达与日本、美国等世界一流大公司的合作本身,即是使其无形
资产增值的一个重要手段。面对一些亏损企业的兼并,荣事达都是在深入调研的基础
上,确保成功。荣事达与重庆洗衣机厂合作三个月后,这个多年亏损的企业即转亏为
盈,大大提高了荣事达在西南市场的知名度。正是无形资产的有形运作,在为企业引
来大量有形资产的同时,又增大了其无形资产,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特别值得一提是荣事达无形资产的运作时机策略。他们总是在企业处于高峰期时
进行无形资产的有形运作。陈荣珍认为,当企业处在上升期时,企业的无形资产也以
几何基数上升,企业的无形资产处在最大化;而当企业止步或下滑时,企业的无形资
产也会以几何基数下降;当企业连续下滑,即使其有形资产仍为正数,它的无形资产
可能已为零乃至负数。资产的购买者也像股民一样,买涨不买跌。资产的运作者应该
善于把握机会,在无形资产处于最大化时出手。
(资料来源:崔海教 李呈三《无形资产有形运作》1999年5月13日《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