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案例点评:荣事达集团的"无"中生有(二)
录入时间:2001-01-05
【中华财税网北京01/05/2001信息】 二、案例点评
(一)无形资产是企业财务投资对象、是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在知识经济与市
场经济交融的时代尤为如此。
无形资产是相对于有形资产而言的,是指企业长期使用但没有实物形态的资产。
它通常代表企业所拥有的一种法定权或优先权,或者是企业具有的高于一般水平的获
利能力,如专利、品牌、商誉等。
无形资产可按不同的标志进行分类:
1、按存在形态分为技术型无形资产(专利、工业版权和专有技术)和非技术型
无形资产(商标、商誉、著作权、租赁权)。
2、按存在形态分可为不可确指的无形资产(商誉)和可确指的无形资产(专利、
商标、版权、计算机软件)。
3、按有效期限划分,可分为有限期无形资产(专利权、商标权)和无限期无形
资产(商誉)。
无形资产的特征表现为四个方面:①无形资产没有形状和物质实体,但又依托于
物质实体。这是无形资产最基本特征,不具有物质实体是指无形资产的使用价值看不
见,摸不着且不能被直接感触到的一种隐形存在的资产。但它又不能单独存在并发挥
作用,必须依托于一定的物质实体,如商誉内含于企业整体之中,无形资产的依托性,
导致其价值受经营环境的影响。②无形资产是以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为前提的,企业
的经济效益与无形资产价值成正比,效益越好,价值越高,否则价值越低。例如一个
面临破产的企业,其商誉价值为零或负数。③具有某种权利或信誉,这种权利和信誉
是自身发展形成的。如专利具有独占性,信誉是企业经营过程中形成的。④资产价值
和收益水平的不确定性。无形资产提供的经济利益一般难以准确计量,而且某些无形
资产的有效期间也是无法确定的。无形资产带来收益的木确定性,给管理工作带来较
大的风险。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科技成果逐步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无形资产逐
渐成为企业的资产要素,并在资产总额中所占比例及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因此,加
强无形资产的管理,十分重要。
企业要管好用好无形资产,首先要正确认识、充分重视无形资产,要明确无形资
产对企业成败的利害关系。可口可乐公司董事长曾自豪地说:"即使我在世界各地的
分公司一夜之间化为灰烬,也可以凭借可口可乐这块牌子东山再起。"无形资产的取
得和收回,比有形资产具有更大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一般来讲,外购无形资产通常都
价值较大,而企业内部自创无形资产大都是企业经过了多年的苦心经营,创造积累得
来的。一旦丧失,则对企业的影响比有形资产更深远,更重要。因为无形资产的丧失,
一方面会影响企业的长期经营成果,另一方面,企业常常要花较长时期和更多的代价
才能使原有的无形资产得到恢复和弥补。因此,在无形资产投资决策中,一定要考虑
到它的风险性,谨慎选择。
(二)重视无形资产的投资,积极创立和积累无形资产,尤其是自己的品牌。
既然无形资产有其使用价值和价值,那么它的取得或形成必须要付出代价。企业
应该像重视有形资产投资一样,重视无形资产的投资。从提高经济效益和提高产品的
竞争能力、开拓市场、吸引顾客出发,研究无形资产的投资方向和投资规模。由于企
业的无形资产种类繁多,因此创立无形资产工作也是多方面和多项目的。有些方面不
仅平时要进行一些小的投资,而且有时还要进行一些较大的投资。为此,对无形资产
的投资要作出安排,列入企业的必要经营支出。要遵循投入产出、企业长远利益和眼
前利益相结合的要求,切实做好无形资产投资的可行性研究,进行充分的技术经济论
证,认准目标,积极投入。此外,要注意投资的时间选择和空间选择,追求无形资产
投资的最佳效益,尽量减少盲目性,防止浪费。
以名牌为例,名牌一般与法律上的驰名商标相联系,属于知识产权,在财务上是
无形资产,具有一般无形资产的各项特征。名牌不仅有巨大的市场开拓力,而且有强
大的人心征服力。企业管理需要掌握创造名牌、利用名牌、保护名牌的经营使命。
名牌是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形成,它凝聚着企业在技术、管理、营销、质量等方
面的智力投资、开发。名牌绝对是优良的质量、可靠的技术、优质的服务、较高的市
场占有率、闻名的社会形象的统一。所以名牌不可能在短期内形成,需要长期的努力
与投资。根据荣事达等公司的实例,我们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企业无形资产的增
值是企业产品、商标、质量、科技、营销、广告、管理、投资、人才等各种因素长期、
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企业强大市场竞争能力的表现。
(三)讲究计价策略,准确进行无形资产计价。
无形资产也是商品,同时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其计价不能套用有形资产的计价
方法。应从具体情况出发,充分考虑无形资产的成本、收益、寿命、风险等因素,针
对各种无形资产的不同性质和特点,而采用不同的计价原则和方法:①成本计价原则。
即以无形资产的实际成本作为计价的原则。如土地使用权等,以实际支付的征地费计
价。②效益计价原则。对有些无形资产,如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等,以其在
使用以后可在近期和未来期创造的收益来计价。③行业对比原则。某些无形资产,如
商誉、商标权,与企业及产品的知名度、历史长短等有关,应与国内外同行业进行对
比分析,确定其价值。④合同随机的原则。在中外合资、合作、技贸结合等技术引进
中,对引进的某项技术,根据国际商业信息,选择适当时机,通过双方谈判确定工业
产权、专有技术等价值。
上述这些方法是理论上的基本方法,荣事达提出的"资产的运作者应该善于把握
机会,在无形资产处于最大化时出手"的观点,实际上提出了一个新的财务命题:时
机决定利润,也能够创造利润。
(四)保护和发展无形资产。
形成、积累无形资产的任务是艰巨的,保护和发展无形资产需付出更大的代价。
比如,即使在取得较高商誉的条件下,仍然要精益求精,始终严格规章制度,严禁刁
难顾客,忽视商品质量、短斤少两,不恪守合同,发生有损于企业信誉的行为,导致
无形资产的损失和丧失。一旦出现上述情况,要及时补救,如公开检查、内部处理和
及时补偿用户与消费者的物质损失和精神损害。
保护和发展无形资产,需要对不同的无形资产采取不同的措施,如对专利权的保
护重点是防止在法定年限内被窃。商标权的重点是应及时登记注册,并注意其有效期
及续期;对于社会上不法行为者盗用企业商标、声誉谋取利润的,应运用法律手段,
维护企业权益。对非专利技术,因无法律保护,应严守秘密,防止失窃。从名牌保护
来分析,也是一个并不亚于创名牌那样艰难的问题。
1996年北京三露厂获知:该厂著名商标"大宝"已被香港某公司抢先在国际互联网
上注册,三露厂需付与对方10万元港币方能"买"回自己多年积累的无形资产。气愤、
惊讶之余,三露厂领导马上冷静了下来,并迅速做出决定,绝不能向对方屈服,让对
方这种行径得逞。
他们立即同与之有过多次合作的美国网络公司FSI东方三星国际有限公司联系,
委托其为本企业在美国的国际互联网信息中心注册了"大宝--三露"国际网络域名,及
时避免了企业的经济损失,维护了自己的权益。
名牌不是永恒的,市场竞争却是残酷的。抱着名牌吃一辈子的守旧思想,其实是
在扼杀名牌。这个沉痛的教训,山东济南钟表厂体会最深。早在1983年,济南钟表厂
生产的"康巴丝"石英钟就获得了国优新产品质量最高奖,成为同行业中最著名的品牌。
从此之后,该厂放松了对新产品的开发,以为从此可以高枕无忧了。然而,吃了10年
名牌饭的济南钟表厂,1993年亏损达2021万元,1994年又亏1300多万元。"康巴丝"被
市场无情地抛弃了。更有甚者,由于利益的驱使,一些名牌产品甚至不惜自己甩卖自
己。多年来,"雄狮"、"蝴蝶"一直是上海第四羊毛衫厂的看家产品,多次获得社会各
界好评。然而,为了追逐利润,厂家将"蝴蝶"商标以每套1.60元的代价,卖给江浙
一带的20多家联营企业使用。这些企业可以自行定价、自行销售,产品都打"四毛"的
厂名。由于缺乏有效的质量监督,许多劣质"蝴蝶"流入市场,严重地损害了这一名牌
的信誉。
类似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的生活中不胜枚举。
改革开放以来,外资的涌入,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然而,外
商在进人中国时,为了减少其在中国的竞争对手,他们把合资的目标瞄准了我们的国
产名牌,也就是说,当外商携巨资和先进的技术进入中国市场时,他们把脚放在了中
国同类产品的头上。所以出现了哪一个行业的外国品牌在中国迅速壮大,这个行业的
中国名牌就迅速消失的现象。如此众多的国产名牌就这么在合资的大潮中悄无声息地
消失了,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民族工业的重大损失。据调查,这些消失了的名牌多是行
业的"领头雁",如天府可乐、孔雀电视,香雪海电冰箱,而且有些行业的名牌几乎是
"全军覆灭",如照相机行业,国有相机企业原有34家,现在只剩下八家,而不亏损的
只有"海鸥"、"凤凰"两家;饮料行业,四川天府可乐在80年代末曾风靡全国,拥有成
员单位109家,其生产规模、设备和效益不仅在西南地区处于领先地位,而且在全国
饮料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就是这样一个深受消费者青睐的产品,在90年代初的合资
大潮中也被美国的百事可乐"收编";洗衣粉行业就剩下了"活力28"在独战"洋"粉。
名牌不仅有巨大的市场开拓力,而且有强大的人心征服力。一旦消费者的心被征
服,名牌就可以长久占领市场。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战略,有一个"三部曲":
第一步输出产品,第二步输出资本,第三步输出牌子。早期以第一种为主,后来输出
资本成了主要形式,再后发展起来的是输出牌子。现在三种方式并用,而对他们来说,
输出牌子是成本最低、手段最隐蔽、作用最久远的战略手段或方式。"用中国的资源,
乃至资金--外国人不用自己的资源,出很少钱,只是拿来牌子--由中国人生产并非高
技术的外国牌子的洋货--主要卖给中国消费者,外国牌子的所有者赚大钱。"这是对
发达国家最合适的公式。因为这里,资源、劳力、场乃至资金基本上都是中国的,他
们只是出了牌子,就把主要的利润拿走了。外国投资者在中国投资,一般都是"咬"住
这样两条:有形资产--我控股;无形资产-一用我的牌子。他们的着眼点:用软硬两
把"钳子",把中国的企业控制在自己的手里。(参见艾丰《名牌战略:振兴民族经济
之路》1996年7月8日《经济日报》)
(五)提高无形资产利用技能,开拓经营理财业务,提高无形资产利用效果。
无形资产投资的基本目的,是取得最大经济效益。所以要充分利用自身的无形资
产,主动开拓各项业务:①利用无形资产尽可能、尽快地筹集资金,如从银行贷款、
发行股票、债券等;②充分利用企业的商誉等,在商品购进、货源占有、价格、结算
方式等方面取得优惠;③充分利用商标权、专利权等,积极发展横向联合;④对现有
无形资产实行有偿转让功有条件转让等。
荣事达的经验提出了一系列观点,可以引起我们的多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