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重视工业企业的现金流量
录入时间:2000-04-13
【中华财税网北京04/13/2000信息】 “现金流量”是指企业在一定时间内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流入流出的数量,企业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出售固定资产、
向银行借款等取得现金,形成了企业的现金流入;购买原材料、接受劳务、购建
固定资产、对外投资、偿还债务等支付现金,形成了企业的现金流出。现金的流
进流出反映了企业货币资金的周转运动,反映了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和对利润分
配及债务的偿还能力。现金流量是企业财务状况最真实的反映和最本质的揭示。
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财务会计制度不能准确地反映企业的资金运动和财务
状况。长期以来,我国工业企业的财务会计制度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然而
权责发生制在反映企业的盈利性和资金的流动性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这种局限性主要表现为:
——反映在对企业流动资产确认的原则上。权责发生制对预付款项、待摊费
用、应收账款、存货等的处理,一般都确认为流动资产,而这部分流动资产的流
动性差,有的根本无法流动。因此,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编制的资产负债表、损
益表所确认的流动资产往往只是一个“虚数”,一种“概念”。
——反映在对企业销售收入的确认原则上。权责发生制按照“业务已经发生,
权责即已存在”的理论,对已经签订销售合同、开出销售凭证的销售行为,即便
是货款没有到账,也确认为收入。按照这种原则确认的收入,不仅有大量的水分,
也带有很大风险性。加上只要实现了销售(以开销售发票为准),税收就无法回
避,这又导致了收入虚增,税负超前。我们的一些企业利用这一会计制度的缺陷,
编造“业绩”,骗取奖金。
——反映在对企业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方面。由于权责发生制要求企业定期
计算损益,因此会计把企业连续不断的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首尾相接、等间距
的会计期间,一次性支付的某些置购费用必须在若干个会计期间作摊销处理,这
样就带来了一个问题:即,在货币资金的使用上一次性付出;在账面处理上由于
这些支出中的部分或大部分,在当期并不构成费用或成本,必须在今后的会计期
间内分摊解决。于是构成了账面本身资金数额大,而实际可用于分配或扩大再生
产的现金数额少的矛盾。相反,当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时,由于折旧费纳入当期损
益,并从销售中回收,因此又形成计提折旧并未减少当期现金,而实际可动用的
现金数大于账面净收益数的情况。
——反映在固定资产与固定资金的对应关系上。企业的固定资产与固定资金
本来是一组紧密联系、相互配比的对应指标,长期以来,国家对此一直有十分严
格的要求,并以此作为控制基本建设规模,防止因盲目投入而使企业陷入困境的
一个重要手段。国家三令五申明确要求在申报基本建设或技改投入项目时,企业
必须有一定数量的自有资金相配套,必须“先款后建”,量力而行;在审计项目
时,也一再要求项目的审批单位应严格把关,对于那些自有资金没有完全落实或
根本就无法落实的企业一律不予批准。但是面对这样一个实事求是的重要原则,
在一些地方和企业,顶着不办者很多,弄虚作假者也有,不少企业演出了一幕又
一幕“闹剧”,有的大量占用流动资金和分配资金,因此严重影响了企业正常生
产经营活动的支付能力,影响了企业的分配水平,侵害了投资者和债权人的经济
利益。有的企业由于不能保持其良好的盈利性和流动性,陷入了严重困境。
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集中研究解决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问题,形成了
关于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决定》中以很大篇幅强调了企业管
理工作,要求企业切实加强成本管理、资金管理、质量管理,要求每一个企业都
要认真编制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现金流量”问题写进了中共中
央的全会决定,现金流量表与传统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两大报表相配伍,这说
明企业由传统的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其内在的管理要求发生了深刻变化,在
企业管理创新中财务管理创新被摆上了重要位置。
我国在编制企业《财务状况变动表》和《现金流量表》方面,起步较晚。1
993年会计改革,才要求企业编制《财务状况变动表》,仅历时5个年头。1
998年1月1日才正式以编制《现金流量表》替代《财务状况变动表》。因此,
各地各类企业及其会计人员应当积极对待建立现金流量编报制度,加速企业会计
模式转换,把这项工作看成是对改善和强化企业管理具有普遍意义的一项创新工
作。 (a200004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