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会计辅导库 > 正文

国企虚假效益现象透视

录入时间:1999-12-05

    【中华财税网北京12/06/99信息】 企业会计准则明确指出:“会计核算应 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但是,从近 年的会计准则的执行情况看,财务成果“报喜不报忧”的问题较为突出。尤其是 有的企业弄虚作假,虚报利润,少报亏损等问题日益严重。   制造虚假效益的手法   手法一:少提或不提折旧。一是随意改变折旧年限,调整折旧率。二是对部 分固定资产以开工不足为由减半计提折旧或干脆不提折旧,甚至有个别企业已基 本上停止计提折旧。三是对已交付使用的建筑工程和已安装完毕的设备,使用多 年而不办理竣工决算,资产不估价入帐,漏提折旧。   手法二:少摊或虚列递延资产和待摊费用。由于现行制度对递延资产的内容 摊销期规定得不够明确具体,如新制度规定企业开办费在企业开始营业的次月起 按不短于5年的期限摊销等。致使部分企业为了实现虚增利润的目的,人为地将应 当计入当期损益的期间费用转入递延资产或持摊费用科目中,并尽量拖长摊销期。 在调查中还发现个别企业因为银行货款数额大,利息费用高,企业效益差,便将 计提的应付利息长期摆在待摊费用科目中或根本就不计算银行货款利息。   手法三:压缩职工工资或随意冲减应付工资余额。随着工资制度的不断改革, 企业职工的工资水平缺乏硬性指标,伸缩性较大。压缩职工工资,已成为部分企 业负责人实现扭亏增盈目标的重要手法,尤其是工资水平对企业效益指标影响较 大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表现更为突出。还有一些工效挂钩企业将以前年度节余的工 资基金也当作调节利润的手段,当年效益目标完不成时,在年终决算中冲减一部 分以前年度的工资基金,以降低当年的成本费用,造成企业当年实发工资数大大 高于企业当年进入成本费用的工资数。   手法四:在固定资产、存货上做数字游戏,搞假盘盈。有的企业利用企业改 制中一些政策中的漏洞,虚报财产损失,以便尽量多核销一些国家资本金和资本 公积。当企业效益差时,随时可以出现盘盈,列作企业收入,以增加效益。这是 变相地把企业资本变成了企业的利润。   制造虚假利润的动因   1.地方政府和企业主管部门要政绩。有的地方政府和企业主管部门的负责 人,为了在自己的任期内显现政绩,热衷于搞浮夸虚报,常常通过对企业实行效 益目标管理、扭亏增盈考核等形式给企业下达效益指标,当企业完成不了目标任 务时又有意识地引导企业虚报盈利,隐瞒亏损。这就是目前社会上经常可以听到 的“市长利润、县长利润”。   2.企业领导要业绩。企业经济效益考核指标常常与领导者个人的切身利益 挂勾,结果使少数自私自利的企业负责人短期行为相当严重,根本不考虑企业的 长远发展和企业职工的切身利益。搞虚假利润不仅迎合了上级政府部门和主管部 门的心意,也为自己争得了良好的“业绩”,可以获得目标管理奖、扭亏增盈奖, 甚至超利分成等实实在在的收益。   3.企业要形象。一是有的企业怕戴“亏损企业”的帽子,与业务往来单位打 交道时,影响企业在客户心目中的信誉。二是在对上争资金、争项目时,由于国 家重点扶持的往往是优势企业。因此盈利企业在争取国家项目、争取银行贷款, 甚至争取其他企业贷款担保时,比亏损企业有利得多。三是为使企业能够多吸引 外资,从而扩大自己的实力,在对外报表上,虚报利润,使得投资者认为该企业 的盈利能力很强,而向其投资或增加投资额。   4.会计监督机制不健全。现在一些企业的经营者借维护企业自身利益之名, 指使会计做假账,加上上级有关监督部门,监督考核不力,工作不深入,片面地 只从企业会计报表反映的效益来看领导者的业绩。因此就出现了个别企业实际效 益年年滑坡,而企业领导者的收入年年增长,且还得到的提拔的怪现象。   制止企业造假的对策   1.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执行《会计法》的自觉性。一方面要加大《会计法》 的宣传力度,改变部分领导认为学习《会计法》是从事会计工作的领导和人员的 事,与非会计工作人员无关的错误思想。另一方面,对违反会计法、故意制造假 利润的领导干部企业负责人和会计人员,要依法迫究法律责任,并进行必要的处 罚。   2.要加快政企分开的步伐,彻底转变政府及其部门的职能,归还企业自主权。   3.完善企业财务制度。新的财务制度使企业理财的自主权扩大了,同时也带 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企业确定损益时,随意性较大,难以准确地反映企业效益状 况。因此,国家对财务会计制度有必要进行进一步调查研究并不断地加以完善。   4.加强会计监督,改革会计管理体制。首先,要完善企业内部的会计监督体 系,健全企业内部财务会计核算的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对部分企业可以实行会 计委派制、并进行定期岗位轮换制。其次,政府部门要依法加强会计监督。国家 审计、财政、税务等部门的检查不能仅仅侧重于国家财税收入的减少方面,对虽 然造成国家财税收入的增加(如虚增利润、使企业多交了所得税)而影响企业的 长远发展的行为也要追究责任,严肃处理。三是发挥社会监督机构的作用。在全 面实行注册会计师审计签证,加快我国注册会计师事业的发展的同时,更要完善 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法律责任,保证注册会计师的执法质量。(g9912020050213)

会员登录

注册卫税科技账号 | 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

(请输入正确的登录名和密码,并填入新密码。如需帮助,
请致电:010-83687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