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税人自查指南:交通运输业
录入时间:2004-09-01
【中华财税网北京09/01/2004信息】 为了创新稽查理念,克服以往就检查而检
查的收入打击型的被动状况,转向寓管理与服务于稽查执法的综合型稽查理念,更好
地提升纳税服务水平,创造良好的依法纳税氛围。我局从维护纳税人经营管理中的税
收利益方面着手,在开展税务稽查前,给纳税人一个自查自纠的机会。要求所有纳税
人、扣缴义务人都要认真开展自查,通过自行对照现行税收法律、法规自查,自行纠
正自身存在的漏报应税收入、多列支出、漏报或错报代扣(收)税项目、错用税率或
计算错误等问题。纳税人自查,将成为纳税人今后的一项常规性的内部审计工作,纳
税人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地自查税额计算中有无漏洞和问题,不仅是保证财会资料及涉
税数据准确完整的必要步骤,也可作为接受税务稽查的前期准备,同时也是健全企业
内部管理流程的需要。
纳税人如何进行有序有效的自查呢?就一般情况而言,可按如下五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制度、法规相对照,即企业内部应纳的地方各税财会处理规定与相关税
收条例规定之间的对照自查。自查目的是了解企业制定的内部财会规定与地方各税法
律法规之间是否存在差异,其差异是否会造成地方税的违章。
第二步,制度执行情况自查,即与地方各税计算相关的企业内部有关制度的执行
情况的自查。自查目的是明确企业内部与地方税种计算相关的制度、流程执行得怎样?
是否存在影响地方税计算准确性的因素?是否确实影响了地方税计算的准确性?
第三步,纳税申报的自查。即通过账证与纳税申报表的对照自查。自查目的是从
中发现是否存在足额申报税款的问题。
第四步,账簿对应关系的自查。自查目的是通过账簿数据的勾对关系自查是否存
在地方税计算错误。
第五步,数据、指标分析,即对企业的一些财务数据按地方税法规具体要求进行
对比。自查目的是从财务数据、指标角度看企业是否可能存在地方税违章问题。
《纳税人自查指南》供广大纳税人在实际工作中使用,帮助纳税人开展纳税自查
工作。《指南》采用分行业叙述的方式,针对各行业的特点和可能存在的问题,介绍
主要税种的自查要点;而鉴于房产税及个人所得税对于各行业均具有普遍存在的特点,
对这两个税种,又采取单独一部分内容叙述的办法,介绍自查要点。使纳税人能迅速
抓住重点,提高自查工作效率。本《指南》未列举到的,按法律、法规规定进行自查。
第一部分 交通运输业
一、营业税重点自查部分
1、自查营业收入报表,与有关的原始单据(如发票、车票、收据等)核对。
2、有否将费用或罚款等支出直接冲减运营收入。
3、其他业务收入有否申报纳税。
4、价外费用有否申报纳税。
5、有否将应税收入长期挂在往来帐上,不申报纳税。
6、有否将应税收入冲减当期费用。
7、与运营业务相关的劳务有否申报纳税。
8、关联企业之间相互提供的劳务有否申报纳税,其劳务的价格是否合理,如明
显偏低,无正当理由,应予以调整。
9、应属于本期的收入有否推后或提前。
10、自查有关的运输合同,特别要自查有关联运、跨境运输业务的责任条款、
结算方法等。
11、联运业务有否以实际收到的收入作为营业额申报纳税。
12、有否将非联运业务也扣除支付的有关费用再申报纳税。
13、联运业务和跨境运输业务有否以对方填开的运输发票或税务机关认可的抵
扣凭证作为冲减全程运费的依据。
14、从境内运输货物或旅客出境有否作为在境内提供劳务进行申报纳税。
15、提供应税劳务而取得非货币性收入,如实物或其他经济利益,有否申报纳
税。
16、自查税率是否正确,如搬家业务是否错按服务业税目征税。
17、有否将挂靠单位的营业收入并入自营收入申报纳税。
18、收取挂靠单位的管理费有否申报纳税。
二、企业所得税重点自查部分
1、收入是否完整和及时入帐。
2、其他收入如利息收入有否挂于往来帐中,不作其他业务收入或冲减其相关的
费用(财务费用)处理。
3、对外投资取得的投资收益有否及时在有关的损益帐户中反映投资收回的税后
利润。
4、比较投资方与被投资方两者的所得税率谁高,如投资方的税率高于被投资方
的税率,在弥补亏损后补缴企业所得税。
5、联运业务和跨境运输业务有否把已在收入中扣减了支付给对方的有关费用再
次计入成本费用中,虚增成本。
6、固定资产折旧计提是否正确。
7、业务招待费支出有否超出税法规定允许列支的范围。
8、计税工资有否按当年度的计税工资标准在税前扣除。
9、有否将非本期的费用计入当期费用,虚增费用。
10、有否虚列一些费用,以图增大费用。
11、有否虚增本期税金。
12、成本、费用支出是否有合法凭证。
13、有否将购入固定资产计入当期的成本费用。
14、开办费、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待摊费用的摊销是否合理。
15、利息支出是否正确,有否将应列入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利息计入本期费
用;利率是否高于同期同类银行贷款利率。
16、工会经费、职工福利费、职工教育经费的提取是否符合税法规定。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