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入时间:2014-02-11
2013年9月,五粮液(000858.SZ)中报显示,其“递延所得税资产——应付职工薪酬”项达到5.85亿元,各大媒体分析称,五粮液通过该资产项储备,利润达到23.4亿元,把利润先“埋”了起来。五粮液有关人士表示,公司并没有调节利润。究竟谁是谁非?本文仅从会计与税法的角度,对应付职工薪酬与递延所得税资产进行探析。
一般来说,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应以未来期间很可能取得的用来抵扣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应纳税所得额为限。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存在,是因为会计上从当期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相应的支出,但是税法上不允许扣除,因此形成了可抵扣暂时性差异,该差异乘以所得税率,等于递延所得税资产。五粮液5.85亿元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是由哪些明细项目产生的?其中报并未明确列示,投资者如同雾里看花,真假难辨。
“应付职工薪酬——工资”一般不再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
企业年末预提的最后一个月的工资和奖金,在
例1:某企业2012年12月计入成本费用的职工工资总额为3200万元,至
企业实际发生的工资支出3200万元,与允许税前扣除的金额2400万元之间所产生的800万元差额,形成永久性差异,在发生当期进行纳税调整,并且在以后期间不能够税前扣除,该项应付职工薪酬负债的计税基础=账面价值3200万元-未来期间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予抵扣的金额0=3200(万元),不形成暂时性差异,不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
例2:某企业2012年12月预提了12月工资300万元,经董事会决定于2013年1月初发放,企业对于2013年12月年报不再确认预提的300万元工资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应付职工薪酬——职工教育经费”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有前提条件
对于职工教育经费的递延所得税资产问题,应区分以下两种情况处理:1.当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小于按照工资、薪金总额的2.5%计提的教育经费时,形成“应付职工薪酬——职工教育经费”贷方余额,因无法合理预计转回时是否可能产生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不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2.当一年度内的使用数超过该年度的税前列支限额时,应按照谨慎性原则,并在预计该项可抵扣暂时性差异转回的未来期间,能够产生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的情况下,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
“工会经费”、“五险一金”一般不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
应付职工薪酬下“工会经费”、“五险一金”产生的财税差异,一般为永久性差异,不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
1.工会经费。工会经费严格执行实际发生制原则,即凭工会组织开具的《工会经费收入专用收据》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或者在委托税务机关代收工会经费的地区,也可凭合法、有效的工会经费代收凭据在税前扣除。即无论会计上计提多少,都以实际缴纳的金额作为税前扣除数,由此产生的差异,属于永久性差异,不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
2.“五险一金”。会计上计提的“五险一金”主要包括医疗保险费、养老保险费(包括基本养老保险费和补充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生育保险费等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税前扣除数必须在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的范围和标准内,即无论会计上计提多少,都以税法规定的标准为基础,一般不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
预提性质的职工薪酬一般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
1.辞退福利。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在职工劳动合同到期之前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或者为鼓励职工自愿接受裁减而提出给予补偿的建议,一般应当确认因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给予补偿而产生的预计负债,同时计入当期损益(管理费用)。
对于辞退福利的税法规定,则以实际支付为扣除时限,由此产生的暂时性差异,应该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
例3: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25000000
贷:所得税费用 25000000。
2.股份支付。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我国居民企业实行股权激励计划有关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2年第18号)的规定,税法上明确将股权激励划归为工资、薪金支出,与会计处理一致。但不同的是,税法仍坚持据实扣除的原则,在扣除时点上,明确要求在股权激励计划可行权后,方可确认成本费用扣除,而会计上则采用权责发生制原则,由此产生的暂时性差异,应在期末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
例4:丙公司股东大会批准了一项股份支付协议。该协议规定,
第一年,1名销售人员离开了公司,公司预计2年中销售人员离开的比例将达到10%,即实际行权人数估计为40×(1-10%)=36(人)。
借:销售费用 2700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27000。
税法上采用据实扣除,年终申报所得税时,应纳税调增27000元,以上财税差异属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会计处理: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6750(27000×25%)
贷:所得税费用 6750
因此,只要是计提性质的应付职工薪酬,一般都会产生递延所得税资产,往往成了上市公司调控利润的“潘多拉”宝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