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捐赠资产的会计处理  
            录入时间:2004-03-03
         
        
            
  【中华财税网北京03/03/2004信息】 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的《关于
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和相关会计准则问题解答(三)》(财会[2003]29号,以下简
称《解答(三)》)中,对企业对外捐赠资产的会计处理和纳税调整作了进一步明确。
举例说明如下:某国有工业企业,主要生产电暖气,截至2003年11月底,仓库库存
电暖气10000台,成本价380元/台,售价450元/台;原材料账面余额200000元,提取
的存货跌价准备20000元。该企业2003年12月共发生了三笔捐赠业务:1.12月1日,通
过民政部门向灾区捐赠电暖气500台。
  2.12月5日,通过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向市图书馆捐赠电暖气200台。
  3.12月10日,将自用的一台机床、一项专利权和一部分原材料捐赠给关联企业。
机床账面原值为250000元,已提取折旧75000元,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35000元,发
生清理费用10000元;专利权账面余额150000元,已计提减值准备35000元;原材料成
本100000元。
  该企业《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中“纳税调整前所得”一栏金额为340万
元。除上述三笔业务外,无其他纳税调整项目。
  1.企业将自产的产成品用于对外捐赠时的会计处理:《解答(三)》规定,企业
在将自产的产成品用于捐赠时,应按捐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及涉及的相关税费,借记
“营业外支出”科目,按已计提的减值准备,借记有关资产减值准备科目,按账面余额,
贷记“库存商品”科目,按涉及的相关税费,贷记“应交税金”等科目。
  (1)企业向灾区捐赠自产货物,应视同销售计提增值税38250元。会计处理:
    借:营业外支出232075
       贷:库存商品190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38250
           应交税金———应交城市维护建设税2677.50
           其他应交款———应交教育费附加1147.50
    (2)企业向市图书馆捐赠自产货物,应视同销售计提增值税15300元。会计处理:
    借:营业外支出92830
      贷:库存商品76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15300
          应交税金———应交城市维护建设税    1071
          其他应交款———应交教育费附加        459
    2.企业将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外购的原材料用于对外捐赠时的会计处理:
    《解答(三)》规定,企业在将外购原材料、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用于捐赠时,
应按捐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及涉及的相关税费,借记“营业外支出”科目,按已计提
的减值准备,借记有关资产减值准备科目,按账面余额,贷记“原材料”、“无形资
产”等科目,按涉及的相关税费,贷记“应交税金”等科目。
  涉及捐出固定资产的,应首先通过“固定资产清理”科目,对捐出固定资产的账
面价值、发生的清理费用及应缴纳的相关税费等进行核算,再将“固定资产清理”科
目的余额转入“营业外支出”科目。
  (1)企业将外购的原材料用于对外捐赠,应视同销售。因无同类货物销售价格,
应按组成计税价格计提增值税18700元。会计处理:
    借:营业外支出  110570
        存货跌价准备 10000
      贷:原材料    100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18700
          应交税金———应交城市维护建设        1309
          其他应交款———应交教育费附加        561
    (2)企业将无形资产用于对外捐赠,应缴纳营业税7500元。会计处理:
    借:营业外支出      123250
        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35000
      贷:无形资产      150000
          应交税金———应交营业税 7500
          应交税金———应交城市维护建设税 525
          其他应交款———应交教育费附加  225
  (3)企业将固定资产用于对外捐赠的会计处理为:
    借:固定资产清理  175000
        累计折旧      75000
      贷:固定资产    250000
    借:固定资产减值准备35000
      贷:固定资产清理 35000
    借:固定资产清理  10000
      贷:银行存款    10000
    借:营业外支出    150000
      贷:固定资产清理  150000。
    (下期据本例分析纳税调整)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