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制下的税收风险
录入时间:2009-02-17
【中华财税网2009/2/17信息】 小王所在公司的老板参加MBA(工商管理硕士)培训,了解到预算制度对企业管理的重要性,拟在公司实行预算管理,叫小王着手准备。参加税收政策解读会时,老师谈到了预算制下的税收风险,小王就此问题请教了老师。
老师:如何理解预算制度?
小王:在一定程度上讲,预算制度就是目标管理,主要目标是将成本费用纳入合理可控的范围之内,从而达到增收节支的总目标。实际操作中,企业一般会在年初对成本费用进行细化和预估,年终进行结算,在执行的过程中,配合一定的奖惩机制保证预算的落实。
老师:奖惩必须建立在比较的基础之上,那什么是比较的基础?
小王:比较的基础是预算数。
老师:既然是预算数,就可能与实际发生数存在差异,比如2008年初,石油价格从140美元/桶跌到年底的40美元/桶,相关产品价格也是过山车,那么奖惩是否有意义呢?
小王:是啊,这个没想过。按照这种理解,奖惩制度的比较基础要进行一定的修正,分清哪些是员工通过自身努力节约的开支(超支),哪些是客观降价节约的开支(超支)。如何修正预算和实际执行中的差异是件烦琐的事情,由于修正人信息来源的不充分、不完整,修正的结果是否有效,也很难评价。
老师:从管理者的角度出发,预算制是要从宏观层面上达到节约开支的目标,因而不用在意具体项目差异形成的原因,一定程度上,只要不超过预算,也默许部分项目存在虚列(多列)成本费用的情况。实际工作中,某个业务员有一笔销售费用的预算为5000元,这个预算是根据历史年度和企业的总目标计算出来的,是合理的。假设实际发生了1000元,此时业务员怎样报账?聪明一点的业务员报4500元,这样比预算降低了10%,业务员既可以落下3500元,又能达到公司预算控制的目标,从而获得双赢。如果企业采用备用金方式,就有业务员敢报6000元,这时,财务人员也没有办法,一方面财务人员对费用是否真实发生无法监管,另一方面不让其报销无法销账。因此,业务员报账时,因实际成本费用没有发生而提供的票据就可能存在税收风险,也就是预算制下的税收风险。
小王:业务员报销费用出现假发票,不能直接归结为预算制度本身的问题啊?
老师:在预算制度下,业务员拿假发票来报销,主要是预算角度造成的主动去购买假发票,而一般情况下企业取得的假发票,主要是销售方提供假发票,这在税收认定上有实质的差别。
小王:看来,对先进的管理制度还是要用客观、全面的眼光去看待,不能盲目崇拜。财务还是要坚守独立审核的理念,不能让预算概念先入为主,对于备用金要尽量压缩使用范围,让业务员先行垫付,这样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主动权。
老师:税收是基于真实发生这一原则,财务人员看待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时要牢牢把握这一原则,从把握审核原则进行相应的控制,进而降低税收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