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节税不再“沉睡”
录入时间:2008-11-04
【中华财税网2008/11/4信息】 在现实生活中,一谈起偷税、骗税、抗税可能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可要是问起什么是节税,却鲜为人知了。其实节税既非舶来品,也非时髦物,而是时时刻刻地渗透在我们的经济和税收生活之中……
节税本身并非是很难的事情,有时候就像是一层窗户纸,捅破了它,就看得很清楚了。当然,要捅开这层窗户纸,先要搞明白一个概念,什么是节税?它是指在不违反税收法规的前提下,根据会计法和税法的差异,优化选择纳税方案,采用合法或者不违法的手段,达到税后利润最大化的一种方法。说白了,就是合法节税。
节税作为纳税人减轻税负,降低税收成本的一种手段,是纳税人维护自身利益的一项基本权利。因为它合法,所以,应该在大庭广众中吆喝!
(一)关于节税,到目前也许你还比较陌生,举几个生活中的例子:
日前,一家出口企业由于不了解国家的退税政策,以为不能直接从国外购进材料进行加工复出口,所以,该公司一直在国内采购由中间商转购的进口料件。这样一来,实际购买的几千万元免税进口料件不能参与“免、抵、退”税计算,而中间商又未能提供增值税专用发票,这家公司因而损失了上百万的退税额。节税筹划人员了解到这个情况后,马上提醒这家公司的负责人:该公司完全可以到有关部门申请“进口加工复出口”业务,以该公司自己的名义购进免税进口料件,并可列入退税计算。使企业上百万的税收损失失而复得。
又如张某是一小型私营企业主,去年的企业年应纳税所得额为10.098万元。在国家税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节税筹划人员建议他在年底前向希望工程捐赠1000元,并为他算了一笔账:如果应纳税所得额为10.098万元,则适用33%的税率,应纳企业所得税3.33万元;如果捐赠1000元,则应纳税所得额为9.998万元,适用27%的税率,应纳企业所得税2.7万元,二者相差 0.63万元。张某立即采纳了筹划人员的建议,马上向希望工程办理了捐赠手续,这样既赢得了美名又少花了钱,让他着实高兴了一番。
这只是两个个普遍、简单的例子。在具体操作中,节税筹划的空间很大、方法很多,据权威人士透露,一般纳税企业的节税率将达到15%—20%,但必须在法律框架内,纳税人可能通过某种转化或变通,使一笔业务变成另一笔业务,或者在企业所面临的不同纳税方案中作出选择,由此获得较低的税收义务。
不止一位专家认为,国内个人节税的空间相对有限,中国以企业税为课税的重点,因而企业节税空间较大。目前,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多达上千条,但可供个人使用的优惠政策却廖廖无几。不过,这并不能阻止敏感人群采取各种各样的手段进行“节税”,企业可以节税,个人呢同样可以节税。
王博是一个人人羡慕的外企经理,月薪高达5万。和他的收入一样,他的个人所得税也非常高,按某市个税的起征点1000元计算王博每个月的个税达11325 元,占其收入的22.6%.由于目前的个人所得税是用人单位代扣代缴的,税后收入实际是38675元。不过一位节税筹划人员提醒了王博,现在某市对于个人买房,政府将其税金以补贴的形式给予返还。比如:购买一套50万元的房子,则对应50万元收入所缴的税金将予以返回。王博2001年买了价值120万的房子,目前这套房的退税额就要使用完了。王博打算将原有的40万元房子处理掉,然后在郊区买一套别墅。简单计算一下,由于勤于购房,两年多来节省税金约30 万元。王博的节税手段是完全合法的,而且操作起来比较简单。在政策的支持下,节税效果无疑是最好的。
再如,某营销人员经过一年的努力终于谈下笔大生意,按照公司的规定可以提成20万的销售奖。但对于这一次性的收入,他需要纳税74175元的个人所得税。于是节税筹划人员给他出了个办法,用借的方法向公司借款20万,然后让老板加薪后分12个月返回。这样子20万除以12个月加上他的基本工资1500元,月收入为18170 元,所得税为3060元。12个累计起来也不过36720元。这样该营销人员可少缴近4万元的税。这是比较合法和比较高明的节税方法。这部分“借款”企业可以列为“其它应收款”,而借款是不要纳税的。
(二)节税作为一种经济现象,也有着其存在的客观基础,随着我国在WTO中地位的确定,对外交往日益扩大,曾经视为资本主义的货币和实物的输出或输入也将变得相对容易。由于国家间的经济制度,比如说税收制度,都不可能完全一致,国际间的差别,倾斜的经济和税收政策为节税提供了十分广阔的国际空间,象税收管理中的纳税人概念就有根据居住地和收入来源地等因素而确定的属人主义和属地主义原则,税基的计算、课税的程度和方式,国家间也都存在较大差别。相对于某个具体的国家来看,还存在着政府从宏观经济调节出发,利用税收是调节经营者、消费者行为的一种有效的经济杠杆的职能,根据经营者和消费者谋求最大收入效益的心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