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机业之喜能解纺织业之忧
录入时间:2007-10-08
9月,对青岛宏大纺织机械有限公司来说,无疑是一个收获的季节。
就在这个月初,财政部批准青岛市提报的关于青岛宏大纺织机械有限公司进口税收政策调整的请示,自2007年度开始,对青岛宏大公司生产自动络筒机企业所需进口的关键零部件———槽筒、电子清纱器、空气捻结器时发生的进口关税和进口增值税,实行先征后退政策。
据悉,这是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政策出台以后,财政部批准的首例重大技术装备专项进口税收优惠政策。这项政策实施后,中央今年对青岛市纺织机械企业先征后退税款将达到6400多万元。其中,青岛宏大因此项政策每年降低进口税收成本2000多万元。
首例重大装备税收优惠政策的落实,让纺机制造企业切实感受到了政策的温暖。但与此同时,处于其下游行业的纺织企业却感受到不少凉意。因为按照政策规定,重大技术装备整机进口免税成为历史,从7月1日起,纺织企业进口所有规格的自动络筒机和喷气织机将一律缴纳关税及进口环节增值税。
进口关键部件免税,纺机装备国产化提速
“如果说重大装备税收优惠是纺机行业拔了‘头筹’的话,我们企业就算是中了‘头彩’。”青岛宏大纺织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冀新向记者表示。他认为,这是所有纺机行业的福音,因为这意味着国家给了纺机行业市场和利润,对加速我国纺机装备国产化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
据了解,在纺织机械领域,自动络筒机和喷气织机是最关键的设备。前者的功能是,在纺纱过程中,自动把管纱中有瑕疵的纱线切除并完成接头,加工成筒子纱;后者的功能是,在织布过程中,利用气体做介质,喷出高压气流将纬纱从织布机的一端带到另外一端。一位业内人士说:“没有质量上乘的自动络筒机,就不可能纺出高质量的纱线。同样,没有高质量喷气织机就织不出高质量的布匹。”
本次税收优惠政策涉及的自动络筒机、喷气织机等产品,国产装备市场占有率很低。其中,国产喷气织机市场份额不足10%,自动络筒机的市场占有率不足30%。业内专家判断,槽筒、电子清纱器、空气捻结器3种关键部件进口免税政策,对于纺机制造企业降低成本,加大高端设备的研发速度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进而可以有效推动相关纺织机械装备的国产化进程。
据原青岛纺织机械器材工业协会会长秦锡沧介绍,青岛的纺织机械制造业一直在全国占据重要地位,是我国重要的纺织机械制造基地之一,以“中国纺织机械名镇”王台镇为代表的青岛纺织机械制造业蜚声全国。目前,全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50家,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有4家。“虽然王台镇在梳棉机、喷水织机和无梭织机领域名震全国,但在自动络筒机和喷气织机制造领域却没有什么建树。”
据了解,制约我国自动络筒机发展的瓶颈主要是“槽筒、电子清纱器、空气捻结器”这三大关键零部件,目前主要依赖进口解决。其中,槽筒作为自动络筒机最为关键的零部件,决定着自动络筒机的卷绕速度,目前世界上仅有日本、德国、意大利等国家,可以通过五坐标数控加工中心依靠机械加工生产。
冀新告诉记者,虽然青岛宏大是国内唯一可以成熟生产自动络筒机的企业,但槽筒仍然是制约公司扩大生产主要因素。“从正常的逻辑思维来讲,仅仅只是缺少槽筒,大量进口就可以解决。但问题恰恰出在这里,一些跨国公司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在我国进口这些关键设备时经常设限。我们自产的少了,自然要进口国外产品,他们就可以漫天要价,赚取高额利润。”
冀新表示,现在槽筒进口免税,即将企业目前需缴纳约5%关税和17%的增值税返还给企业。这对企业来说是极大的支持。据他介绍,青岛宏大每生产1台自动络筒机需进口60个槽筒,按去年的产量600台计算,每年要进口36000个槽筒,如果加上备用的,差不多要进口40000个。而目前进口槽筒的价格不菲,日本产的1200元左右,意大利产的1500元左右,德国产的要1800元。如果按平均价格1500元计算,40000个槽筒要花6000万元。现在免征关税和增值税后,企业1年大概能省1000多万元。“产品成本降低了,企业竞争力自然就大大提高了。”冀新说。
秦锡沧认为,如果说进口关键部件免税给了纺机企业产能的话,那么进口整机征税则给了纺机企业市场。
据统计,目前国内喷气织机年进口金额在50亿元人民币左右。以2002年~2005年喷气织机在国内市场的现实情况为例,2002年国内新上喷气织机16800台,进口织机占了98%的市场份额;2003年国内新上18500台,国产织机仅占3%左右的市场;2004年国内新上20000万台喷气织机,国产率仅占5%左右;2005年新上22000台,国产设备不足8%;2006年新上32000台,国产设备仍然达不到10%。在具体生产厂家上,以2005年喷气织机销售量为例,其中日本津本田、日本津田驹、比利时毕加诺等公司进口产品约19000台,占我国进口喷气织机市场份额的86.4%,国产机器主要是中国纺机、咸阳纺机、沈阳纺机等几个公司的产品,总共不到2000台。
为什么国内产品和进口产品有如此大的差距?冀新认为,一个原因是国内产品尚达不到国际名牌产品的质量要求,另一个原因则是,以前国家对进口整机实行免税,这相当于鼓励纺织企业使用进口机器。而现在,国家对进口整机实行征税,使进口机器成本大增。同时,对纺机关键零部件进口免税,使国内纺机企业降低成本,多生产质优价廉的机器。这一征一免的两项措施,必然促使国内棉纺织企业在采购设备时眼光向内。冀新分析,目前国内企业在喷气织机市场的销售额大致是4个亿多一点,约占8%的市场份额,今后,纺机企业每增加5000万元的销售合同,就意味着他们多占了1个百分点的市场份额。
据秦锡沧介绍,青岛市为重振纺织工业,已对原有的国棉一厂、六厂和八厂进行了规划重组,在青岛市胶州市建立了青岛纺织工业基地,去年采购无梭喷气织机156台,全部是进口整机。但如今,进口整套机械取消免税政策后,基地后续的喷气织机采购,肯定会优先考虑国产设备。
进口整机成本升高,纺织企业很“受伤”
在纺织机械企业欢欣鼓舞的同时,一些纺织企业却感受到了凉意:进口国外成套纺织设备不再享受免税政策,毫无疑问将增加纺织企业设备更新成本。
青岛一棉纺织企业的一位老总无奈地表示:“国家出台进口整机不再退免关税、增值税的政策,目的是鼓励自主创新,但国内的自动络筒机产能跟不上,企业想更新换代纺织机械提升棉纱质量,只有依赖进口。而自动络筒机单台价格都在百万元以上,加征5%的进口关税和17%的增值税将是一个不小的数目。一个企业十几台、几十台的更新,算下来是一笔沉重的支出。”
青岛市胶州市一家棉纺织企业负责人则表示,国家鼓励使用国产设备没有问题,问题是国产自动络筒机目前不仅在质量上,而且在数量上都不能满足国内棉纺织企业的需求。“国内的产能不能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只能依靠进口,这已经不是简单的不退税就能解决的问题。”
据了解,目前我国自动络筒机的卷绕速度为1200米/分钟,进口设备则为1600米/分钟。至于国产喷气织机,与进口机的差距则更大。国产机的入纬速度为1200米/分钟,进口机则达2100米/分钟。不仅如此,国产机产量有限,供应不足,在数量上远不能满足纺织企业需求。
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喷气织机年需求量16000台左右,每年进口15000台左右,国内生产能力只有1000多台。自动络筒机每年需求量2600多台,进口2000多台,国内生产量只有600台。而目前符合自动络筒机先征后退条件的国内纺机厂只有青岛纺机一家,喷气织机也只有经纬股份的咸阳纺机厂。
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副秘书长王玉琦此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国家扶持纺织机械制造业,我们举双手赞成。进口关键零部件实行先征后退,毫无疑问对于提高我国纺织机械制造水平将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同时取消进口整机的免税政策,对棉纺企业的产业升级,提高我国纺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却十分不利。”
据王玉琦介绍,目前国际棉纺织业的竞争主要是“三无一精”(无卷、无接头、无梭布、精梳纱)产品和技术装备的比拼,自动络筒机和喷气织机是其中关键设备。但是,国产自动络筒机和喷气织机在产品稳定性、可靠性、智能性、生产速度上均有很大差距。
王玉琦说:“无论是质量上还是数量上,国产设备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低质量的机器产不出高质量的产品。国家政策不能保护国内少数几家纺织机械企业,却影响一大批棉纺企业的产业升级。这会使我们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
据她介绍,近年来,印度等国加快技术进步步伐,产品竞争力不断增强,对我国棉纺织业形成了很大威胁。据国际棉纺织机械著名生产商瑞士立达集团分析,目前全世界短纤维纺纱总量年投资额在20亿美元左右,其中印度就占到4亿美元,土耳其占到1.5亿美元,印度在紧密纺和高质量、高支精梳纱产品的投资热,明显提高了印度在出口市场上的竞争性。土耳其由于劳动力成本高,转而提高机械效率,在高附加值产品类型的发展上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近10年来,印度引进国际先进纺纱装备达1400万锭,而我国只有104万锭。目前,印度纱布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已经超过我国。
“振兴纺织机械制造业也是我们的愿望。国产设备质量提升了,最终的受益者是纺织企业。但是,时间不等人。我国纺织工业‘十一五’规划中指出,到2010年全行业清梳联比重要由目前的40%提高到50%,无接头纱比重从55.32%提高到70%,无梭布比重从52.74%提高到70%,精梳纱比重由25.87%提高到28%。要完成这一任务,技术装备改造是关键。现阶段,在技术装备上,我认为,国家还是应该坚持国产和进口并举的策略,一方面对进口零部件实行先征后退,另一方面在‘十一五’期间,对自动络筒机和喷气织机继续给予进口免税政策。”王玉琦表示。
“棉纺企业的担忧有道理,但没有必要”
对纺织企业反映的国内产能问题,秦锡沧表示,目前国内能生产成熟的自动络筒机的企业的确不多,全国只有青岛宏大纺织机械有限公司一家,年产量也只有600台,难以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但是,我国在自动络筒机方面的生产潜能还是很大的,在两三年内基本能够满足国内市场的需要。
据秦锡沧介绍,青岛宏大纺织机械有限公司新建年产1000台自动络筒机生产线即将投产,达产后年产量将达1600台,可以缓解国内市场大量依赖进口的压力。国内目前正在加紧上马自动络筒机的企业,还有浙江的泰坦纺织机械由公司、江苏东台马佐里纺织机械有限公司。另外,山东也正在与一家国外厂商协商在国内设立一家生产自动络筒机的合资企业。
与自动络筒机相比,喷气织机在国内的需求缺口更大,目前90%的喷气织机基本上都依靠进口,整机进口加征关税和增值税引起棉纺企业的担忧。对此,青岛同春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崔兆星说:“担忧有道理,但没有必要。因为目前的喷气织机市场是买方市场,也就是说以销定产。现在90%的喷气织机是进口的,是因为许多棉纺企业不愿意用国内的产品,习惯性地要选择进口产品。其实,如果国内的喷气织机生产企业有足够多的订单,产量很快就可以上来。”
崔兆星介绍,目前国内能生产喷气织机的企业有20家,中国纺机、咸阳纺机、沈阳纺机等国内几大公司的产品质量都不错。如果纺织企业能够更多地选择国产喷气织机,这些企业的年产能达到1万台不会有问题,3年内达到年产3万台的目标也是可以实现的。“目前,只要国内棉纺企业转换一下采购思路,尽量多用国产设备,适当进口一点国外设备,他们完全可以渡过难关。”
秦锡沧认为,就算是国内生产厂暂时还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但纺织和纺机行业是有着紧密联系的两个行业,这两个行业的企业家们,应该着眼于民族工业的未来来考虑问题。“我国是棉纺大国,棉纺大国不能老是受制于人,必须有我们自己的技术和装备。现在,国家出台政策扶持包括纺机制造在内的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对我们两个行业都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
作为纺机行业的老人,秦锡沧以青岛纺织业的发展解释他的观点。青岛是中国近代纺织业的发祥地之一,作为青岛最重要的支柱产业,纺织业承载过历史的风雨,创造过辉煌的业绩,青岛也一度成为全国三大纺织业基地之一,素有“上青天”之美誉。但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青岛的纺织产业开始走下坡路,原因之一就是棉纺企业设备技术落后,产品品种单调。
青岛市外经贸委主任刘伟非常赞同秦锡沧这个说法。他表示,现在青岛正在尽全力重振纺织业,纺织行业的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对先进技术装备的需求将进一步增长,对纺机装备的创新和技术进步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的税收优惠政策,的确会在一段时间里给国内纺织企业带来不利的影响,但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这样的政策必不可少。没有过硬的纺织装备,哪里有过硬的纺织产品?”
不过,也有专家提醒,国内纺机制造行业虽然获得了国家政策的扶持,但不能老是依赖优惠政策不思进取。青岛社科院孔教授认为,在零部件进口税收实行先征后退之后,国内相关制造企业应更加注重关键零部件的自主研发,而不应过度依赖进口。
值得庆幸的是,我国目前已经在自动络筒机关键部件金属槽筒研制开发领域实现了历史性突破,由青岛同春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研制开发的金属槽筒已获国家发明专利。经过在青岛国棉八厂、无锡纺织试验中心、高塘超越集团、德州棉纺厂等多家单位上机运行试验,卷绕速度高达1800米/分钟,已经超过了国外同类产品,而且生产成本也仅仅是进口产品的一半。
展望我国纺机制造业的未来,秦锡沧满怀信心。他说:“有国家税收优惠政策扶持,有纺机企业自身的努力,还有纺织企业的支持,纺机制造行业的振兴不是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