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务院法规 > 正文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搞好“五个结合”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通知

国办发[2005]25号颁布时间:2005-04-17

     2005年4月17日 国办发[2005]2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实施退耕还林,是生态建设的重大举措,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中 央、国务院从可持续发展战略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几年来,各有关地区、有关 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认真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广大干部群众的生态保护 意识不断提高,工程区内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增加了农民收入。 实践证明,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退耕还林的决策是正确的,效果是好的。但是退耕还 林工作中也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是一些地区退耕农户的长远生计缺乏保障,后 续产业没有形成,农村替代能源没有同步建设等。为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 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国发[2004]6号)关于“五个结合”(即把退 耕还林与基本农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封山禁牧舍饲等 配套保障措施结合起来)的要求,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经国务院批准,现就有关问题 通知如下:   一、进一步明确退耕还林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   退耕还林工作要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为 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以实现生态改善、生产发展、 生活富裕为目标,把退耕还林工作与保障粮食安全、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有 机结合起来,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退耕还林工作要坚持科学规划、完善政策、加强协调、突出重点、巩固成果、稳 步推进的基本思路。近期要在继续推进重点区域退耕还林的同时,把工作重点转到认 真搞好“五个结合”,解决好农民吃饭、烧柴、增收等当前生计和长远发展问题上来。 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加大基本农田建设,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确保退耕农户口粮基 本自给;继续搞好以沼气为主的农村能源建设,有效保护林草植被;积极推进生态移 民,改善重点区域生态环境,实现农民脱贫致富;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发展后续产业, 增加农民收入;继续推行封山禁牧、舍饲圈养,扩大林草保护面积,促进畜牧业的发 展,切实做到退得下、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   二、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重点任务及政策措施   各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统筹协调,密切配合,做好“五个结合” 保障措施的落实工作。把工程建设重点放在北方干旱半干旱沙化地区、黄土高原水土 流失区、南方岩溶石漠化集中区、长江中上游地区、青藏高寒江河源区、京津风沙源 区等六大区域,兼顾其他地区。根据不同区域特点,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采取有效 措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一)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建设高标准基本口粮田。确保退耕农户在钱 粮补助到期后口粮能够自给,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关键。西部地区尤其要切实提高 粮食自给能力,减少边远山区粮食长距离调运。各地要认真搞好规划,进一步严格保 护基本农田,加强中低产田改造。要逐乡、逐村、逐户地摸清情况,制定加强退耕农 户口粮田建设计划。原则上保证西南地区退耕农户人均耕地不少于0.033公顷 (0.5亩)、西北地区人均耕地在0.133公顷(2亩)以上;不具备条件的地 方,要努力引导和帮助退耕农户创造新的增收门路,使他们有购买口粮所需的收入。   各有关部门要安排好各项基本农田建设资金。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中可用于农田基 本建设的资金,以及安排在退耕还林重点区域内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 金,要与退耕还林相结合,主要用于水利灌溉排水设施和坡改梯改造工程建设。财政 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资金和其他支农资金,只要有条件与退耕还林结合的,就要做到 统筹使用。要研究采取多种方式,支持西部地区建设区域性商品粮生产基地。退耕还 林重点区域的县级人民政府要根据国家下达的有关投资计划,搞好项目衔接,做好组 织实施工作。   (二)继续加强农村能源建设,保护林草植被。要从实际出发,以农村沼气建设 为重点、多能互补,加强节柴灶、薪炭林建设,适当发展小水电、小风电、小光电。 采取国家补助、地方配套和农民自筹相结合的方式,搞好退耕还林重点地区的农村能 源建设。有关部门和地方对具备发展沼气条件的退耕还林地区,应继续优先安排建设 投资。配合普及节柴灶,结合荒山荒地造林,营造部分薪炭林,多渠道满足农村生活 能源的基本需求。   (三)积极推进生态移民,从根本上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对居住地基本不具备生 存条件的特困人口,要结合退耕还林,实行易地扶贫搬迁。对西部一些经济发展明显 落后,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生态位置重要的贫困地区,国家要给予重点支持,实行集 中连片扶贫开发。对西部地区生存条件最恶劣和生态条件最薄弱地区,国家继续优先 安排生态移民投资。各地要积极解决好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努力实现移民脱贫 和生态保护的目标。   (四)加强后续产业发展,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坚持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中心,加 快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畜牧业和特色农业,积极发展林竹产业、中药材产业、观 光旅游业等。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标准化管理、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 的要求,扶持龙头企业和农产品深加工项目,支持农业特色产业的基地建设,促进农 民增收和县域经济发展。   要多渠道增加对退耕农户发展后续产业的资金扶持。对于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市 场准入条件,对地区经济发展带动作用明显的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和原料基地,中央可 适当给予投资补助。国家开发银行和有关金融机构,要支持后续产业发展,扩大贷款 规模。在退耕还林重点地区安排的扶贫贴息贷款,要加大对后续产业的扶持力度。要 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各类工商企业参与后续产业开发,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同 时,要加强对农民的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增强就业能力。   (五)加大封山禁牧和舍饲圈养力度,保护生态环境。继续总结推广各地封山禁 牧、舍饲圈养经验,解决好饲草料基地灌溉设施建设,逐步改变传统放牧方式,尽快 在退耕还林工程区全面实现封山禁牧、舍饲圈养。各地要通过典型示范、资金扶持等 方式,大力普及舍饲圈养,壮大畜牧产业,增加农民收入。要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和当 地实际,进一步优化畜种结构,大力推行科学饲养管理,搞好繁育技术应用和疫病防 治工作,推进畜牧业向优质高效方向发展。   (六)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政策。认真落实退耕还林钱粮补助政策,足额兑现到 户,取信于民。搞好粮食调运,方便退耕户购粮。退耕还林所造林木,按有关政策规 定被确认为公益林的,在钱粮补助期满后逐步分别纳入中央和地方森林生态效益补偿 基金补助范围;属于商品林的,允许农民依法合理采伐。   三、进一步加强领导和综合协调   (一)切实加强领导。要切实落实省级政府对退耕还林工程及“五个结合”保障 措施负总责的制度。各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加强领导,组织有关部门 采取有力措施,把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作为一件大事来抓,逐级明确责任,落实任务, 建立和完善各项工作制度。县级人民政府要摸清底数,制订落实方案,分类指导,狠 抓落实,逐村、逐户地解决问题,保证退耕还林工作的顺利实施,切实巩固生态建设 成果。   (二)加强组织协调。坚持国务院西部开发办主任办公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 退耕还林和“五个结合”配套保障措施有关问题,研究建立部门间的情况通报制度和 协调机制。各有关部门要按照退耕还林的总体要求各负其责。在下达相关项目计划时 要相互通报,协同配合,同步实施。国务院西部开发办要做好退耕还林政策的研究、 协调和落实工作。   (三)加强监督检查。国家林业主管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对退耕还林 工作的监督检查,确保造林保存率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县级人民政府尤其要认真做好 退耕还林工程的检查验收工作,检查验收结果必须在政策兑现前在村里张榜公布,接 受群众的监督。要加强后期管理,搞好补植补造,组织退耕农户搞好抚育管护以及森 林草原火灾、病虫害防治工作,确保退耕还林的质量和成效。各级审计等监督部门要 加强对财政资金和各类专项资金的管理和监督。建立和完善监管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 坚决打击毁林毁草和复垦行为,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确保退耕还林工作持续健 康开展。 (3)

会员登录

注册卫税科技账号 | 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

(请输入正确的登录名和密码,并填入新密码。如需帮助,
请致电:010-83687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