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财政法规 > 正文

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通知(中)

颁布时间:1998-11-07

     1998年11月7日 三、全国生态环境建设总体布局 我国地域辽阔,区域差异大,生态系统类型多样。东部地区,地势低平,气候湿 润,雨热同季,经济比较发达,生态环境相对较好。西部地区,降雨稀少,干旱高寒, 交通不便,经济欠发达,生态环境恶劣,林草植被一旦遭受破坏,极难恢复。中部地 区,处于东部平原和西部高原的过渡地带,地形复杂,生态环境脆弱,长期以来由于 资源过度利用,自然生产力遭到破坏,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问题最为严重,是生态 环境治理的重点区域。针对上述特点,参照全国土地、农业、林业、水土保持、自然 保护区等规划和区划,将全国生态环境建设划分为八个类型区域。 (一)黄河上中游地区。本区域包括晋、陕、蒙、甘、宁、青、豫的大部或部分地 区。生态环境问题最为严峻的是黄土高原地区,总面积约64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面 积最大的黄土覆盖地区,气候干旱,植被稀疏,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水土流失面积约 占总面积的70%,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地。这一地区土地和光热资源丰富,但水资 源缺乏,农业生产结构单一,广种薄收,产量长期低而不稳,群众生活困难,贫困人 口量多面广。加快这一区域生态环境治理,不仅可以解决农村贫困问题,改善生存和 发展环境,而且对治理黄河至关重要。生态环境建设的主攻方向是:以小流域为治理 单元,以县为基本单位,以修建水平梯田和沟坝地等基本农田为突破口,综合运用工 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耕作措施治理水土流失,尽可能做到泥不出沟。陡坡地退耕还草 还林,实行草、灌木、乔木结合,恢复和增加植被。在对黄河危害最大的砒砂岩地区 大力营造沙棘水土保持林,减少粗沙流失危害。大力发展雨水集流节水灌溉,推广普 及旱作农业技术,提高农产品产量,稳定解决温饱问题。积极发展林果业、畜牧业和 农副产品加工业,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二)长江上中游地区。本区域包括川、黔、滇、渝、鄂、湘、赣、青、甘、陕、 豫的大部或部分地区,总面积170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55万平方公里。该区域 山多山高平坝少,生态环境复杂多样,水资源充沛,但保水保土能力差,土地分布零 星,人均耕地较少,且旱地坡耕地多。长期以来,上游地区由于受不合理的耕作、草 地过度放牧和森林大量采伐等影响,水土流失日益严重,土层日趋瘠薄;滇、黔等石 质山区降雨量和降雨强度大,滑坡、泥石流灾害频繁,不少地区因土地“石化”而贫 困,甚至丧失基本生存条件。中游地区因毁林毁草开垦种地,水土流失严重,造成江 河湖库泥沙淤积,加上不合理的围湖造田,加剧洪涝灾害的发生。生态环境建设的主 攻方向是:以改造坡耕地为中心,开展小流域和山系综合治理,恢复和扩大林草植被, 控制水土流失。保护天然林资源,支持重点林区调整结构,停止天然林砍伐,林业工 人转向营林管护。营造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和人工草地。有计划有步骤地使25度 以上的陡坡耕地退耕还林(果)还草,25度以下的坡地改修梯田。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 源、草地资源、农村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禁止滥垦乱伐,过度利用,坚决控制人为 的水土流失。 (三)“三北”风沙综合防治区。本区域包括东北西部、华北北部、西北大部干 旱地区。这一地区风沙面积大,多为沙漠和戈壁,适宜治理的荒漠化面积为31万平方 公里。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干旱多风,植被稀少,草地“三化”严重,生态环境十分 脆弱;农村燃料、饲料、肥料、木料缺乏,严重影响当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生态环 境建设的主攻方向是:在沙漠边缘地区,采取综合措施,大力增加沙区林草植被,控 制荒漠化扩大趋势。以“三北”风沙线为主干,以大中城市、厂矿、工程项目周围为 重点,因地制宜兴修各种水利设施,推广旱作节水技术,禁止毁林毁草开荒,采取植 物固沙、沙障因沙、引水拉沙造田、建立农田保护网、改良风沙农田、改造沙漠滩地、 人工垫土、绿肥改土、普及节能技术和开发可再生能源等各种有效措施,减轻风沙危 害。因地制宜,积极发展沙产业。 (四)南方丘陵红壤区。本区域包括闽、赣、佳、粤、琼、湘、鄂、皖、苏、浙、 沪的全部或部分地区,总面积约120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约34万平方公里。土 壤类型中红壤占一半以上,广泛分布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丘陵岗地,以湘赣红壤盆地最 为典型。由于森林过度砍伐,毁林毁草开垦,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加剧,泥沙下 泄淤积江河湖库,影响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区域内的沿海地区处于海陆交替、气候 突变地带,极易遭受台风、海啸、洪涝等自然灾害的危害。生态环境建设的主攻方向 是: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并举,加大封山育林和退耕还林力度,大力改造坡耕地,恢 复林草植被,提高植被覆盖率。山丘顶部通过封育治理或人工种植,发展水源涵养林、 用材林和经济林,减少地表径流,防止土壤侵蚀。坡耕地实现梯田化,配置坡面截水 沟、蓄水沟等小型排蓄工程。发展经济林果和人工草地。解决农村能源问题。沿海地 区大力造林绿化,建设农田林网,减轻台风等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五)北方土石山区。本区域包括京、津、冀、鲁、豫、晋的部分地区及苏、皖的 淮北地区,总面积约44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约21万平方公里。部分地区山高坡 陡,土层浅薄,水源涵养能力低,暴雨后经常出现突发性山洪,冲毁村庄道路,埋压 农田,淤塞河道;黄泛区风沙土较多,极易受风蚀、水蚀危害;东部滨海地带土壤盐 碱化、沙化明显。生态环境建设的主攻方向是:加快石质山地造林绿化步伐,积极开 展缓坡整修梯田,建设基本农田,发展旱作节水农业,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多林种配 置开发荒山荒坡,合理利用沟滩造田。陡坡地退耕造林种草,支毛沟修建拦沙坝等, 积极发展经济林果和多种经营。 (六)东北黑土漫岗区。本区域包括黑、吉、辽大部及内蒙古东部地区,总面积近 100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约42万平方公里。这一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和木材 生产基地。区内天然林与湿地资源分布集中,土地以黑土、黑钙土、暗草甸土为主, 是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由于地面坡度缓而长,表土疏松,极易造成水土流失,损坏 耕地,降低地力;加之本区森林资源严重过伐,湿地遭到破坏,干旱、洪涝灾害频繁 发生,对农业的稳产高产造成危害,甚至对一些重工业基地和城市安全构成威胁。生 态环境建设的主攻方向是:停止天然林砍伐。保护天然草地和湿地资源。完善三江平 原和松辽平原农田林网。综合治理水土流失,减少缓坡面和耕地冲刷。改进耕作技术, 提高农产品单位面积产量。 (七)青藏高原冻融区。本区域面积约176万平方公里,其中水力、风力侵蚀面积2 2万平方公里,冻融侵蚀面积104万平方公里。该区域绝大部分是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 寒地带,土壤侵蚀以冻融侵蚀为主。人口稀少,牧场广阔,东部及东南部有大片林区, 自然生态系统保存较为完整,但天然植被一旦破坏将难以恢复。生态环境建设的主攻 方向是:以保护现有的自然生态系统为主,加强天然草场、长江黄河源头水源涵养林 和原始森林的保护,防止不合理开发。 (八)草原区。我国草原分布广阔,总面积约4亿公顷,占国土面积40%以上,主要 分布在蒙、新、青、川、甘、藏等地区,是我国生态环境的重要屏障。长期以来,受 人口增长、气候干旱和鼠虫灾害的影响,特别是超载过牧和滥垦乱挖,使江河水系源 头和上中游地区的草地“三比”加剧,有些地方已无草可用、无牧可放。生态环境建 设的主攻方向是:保护好现有林草植被,大力开展人工种草和改良草场(种),配套建 设水利设施和草地防护林网,加强草原鼠虫灾防治,提高草场的载畜能力。禁止草原 开荒种地。实行围栏、封育和轮牧,建设"草库仑",搞好草畜产品加工配套。 四、规划优先实施的重点地区和重点工程 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需要把持久的奋斗和阶段性攻坚结合起来, 把全面推进和重点突破结合起来。继续抓好目前正在实施的“三北”防护林体系等各 类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广泛发动群众持久地开展植树种草,治理水土流失,防治荒漠 化,建设生态农业。今后5年和到2010年,国家把目前生态环境最为脆弱,对改善全国 生态环境最具影响,对实现近期奋斗目标最为重要的黄河长江上中游地区、风沙区和 草原区作为全国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地区,集中力量予以支持,力争在短时期内有所 突破。 黄河上中游地区。以坡耕地改造和沟道治理为基础,坚持草灌(木)先行,扩大林 草植被,遏制水土流失面积扩大,减少输入黄河的泥沙量。以黄土高原地区为重点, 优先建设天然林保护工程、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重点水土流失区林业与草地治理 工程、节水灌溉工程、以旱作农业为主的生态农业建设工程等。主要建设任务是:到 2003年,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万平方公里,完成造林面积350万公顷,改造坡耕地 30万公顷,建设一批节水灌溉、旱作农业、生态农业、农村能源和农业资源可持续利 用工程。到2010年,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万平方公里,完成造林面积970万公顷。 长江上中游地区。把对减少泥沙流失,保障长江安全至关重要的嘉陵江流域、云 南金沙江流域、洞庭湖区、鄙阳湖区、川西地区和三峡库区等重点地区的生态环境建 设好,努力在以坡改梯为主的基本农田建设、以小型水利设施为主的水利建设以及自 然资源保护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优先建设一批林果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实施天 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加快天然林区森工企业转产,停止天然林砍伐,大力开展营林造 林,建设生态农业工程,推广水土保持耕作技术。主要建设任务是:到2003年,累计 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万平方公里,完成造林面积300万公顷,改造坡耕地70万公顷,建 设一批旱作农业、生态农业、农村能源、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工程以及沃土示范工程。 到2010年,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6万平方公里,完成造林面积1500万公顷。 风沙区。把重点放在土地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半干旱农牧交错地带,遏制荒漠化扩 大的势头。生态环境建设要与提高农牧业生产水平结合起来,以增加沙区林草植被为 主,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农艺措施综合配套,优先建设“三北”防护林工程、防治 荒漠化工程、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生态农业建设工程等。主要建设任务是:到20 03年,综合治理风沙面积4万平方公里,治沙造田45万公顷,建设农田防护林75万公 顷,建设一批旱作农业、生态农业、农村能源工程。到2010年,综合治理风沙面积9 万平方公里,建设农田防护林160万公顷。 草原区。采取人工种草、飞播种草、围栏封育等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办 法,变草地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提高牧业生产水平,实现草场永续利用,草地畜牧 业可持续发展。优先建设内蒙古呼伦贝尔、锡林郭勒、鄂尔多斯,青海环湖、青南, 甘肃甘南,四川甘孜、阿坝,新疆天山等重点地区的“三化”草地治理工程、草地鼠 虫害防治工程等。主要建设任务是:到2003年,人工种草和改良草场面积累计1000万 公顷,建设高标准围栏草场300万公顷,治虫灭鼠2500万公顷。到2010年,人工种草 和改良草场面积累计2670万公顷,建设高标准围栏草场800万公顷。 通过重点工程的建设,把这些关系全局发展的重点地区的基本农田、优质草地、 水源涵养林和防风固沙林建设起来,形成带网片结合、纵横交错、相互联结、结构合 理的林草植被体系和水土流失防治体系,使这些区域的生态环境有较大改观,为全国 生态环境的改善奠定基础。此外,国家还要按照区域布局,有计划、有步骤地选建一 批生态环境建设综合示范区,建立和完善预防监测保护体系。

会员登录

注册卫税科技账号 | 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

(请输入正确的登录名和密码,并填入新密码。如需帮助,
请致电:010-83687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