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财政法规 > 正文

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通知(上)

颁布时间:1998-11-07

     1998年11月7日 根据江泽民、李鹏、朱镕基同志的指示,由国家计委组织有关部门制订的《全国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已经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你们结合本地 区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制订本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规划,调动亿万群众的积极性, 组织全社会的力量,投入生态环境建设。要积极行动起来,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 党中央领导下,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为改善生态 环境,建设祖国秀美山川,做出更大贡献。     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保护和建设 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方针。 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扬艰苦创业精神,大力开展植树种草,治理水土流失, 防治荒漠化,建设生态农业,经过一代一代人长期地、持续地奋斗,建设祖国秀美山 川,是把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重大战略部署。全面实施这项跨世纪 的宏伟工程,既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伟大壮举,也是履行有关国际公约的实际行动 相对世界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为此,国家制定具有长期指导作用的全国生态环境建 设规划,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从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实际出发,本规划仅对全国陆地生态环境建设的一 些重要方面进行规划,主要包括:天然林等自然资源保护、植树种草、水土保持、防 治荒漠化、草原建设、生态农业等。 一、我国生态环境建设概况 建国以来,我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为改善生态 环境作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很大成绩,并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 以来,国家先后实施“三北”防护林、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等一系列林业 生态工程,开展黄河、长江等七大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大荒漠化治理力度,推 广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加强草原和生态农业建设,使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进入了新的 发展阶段。40多年来,全国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7万平方公里,修梯田、建坝地、 治沙造田1067万公顷,人工造林保存面积3425万公顷,飞播造林2533万公顷,封山育 林340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3.92%(按郁闭度大于0.3计算,如按国际通行的 郁闭度大于0.2计算,相当于15.25%)。建成50个生态农业示范县和2000多个生态农 业示范点,人工种草和改良草地保留面积1482万公顷。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作出的各 种努力正在并将继续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但是,应当清醒 地看到,我国自然生态环境仍很脆弱,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没有遏制住。主要表现 在: --水土流失日趋严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67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38%。 近年来,很多地区水土流失面积、侵蚀强度、危害程度呈加剧的趋势,全国平均每年 新增水土流失面积1万平方公里。 --荒漠化土地面积不断扩大。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已达262万平方公里,并且每年 还以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 --大面积的森林被砍伐,天然植被遭到破坏,大大降低其防风固沙、蓄水保土、 涵养水源、净化空气、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毁林开垦、陡坡种植、围湖造田 等加重了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草地退化、沙化和碱化(以下简称“三化”)面积逐年增加。全国已有“三化” 草地面积1.35亿公顷,约占草地总面积的1/3,并且每年还在以200万公顷的速度增 加。一些地区为了短期利益,不合理开垦草原,加剧土地的荒漠化。 --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我国已有15-20%的动植物种类受到威胁,高于世界 10-15%的平均水平。 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给我国经济和社会带来极大危害,严重影响可持续发展。 一是加剧贫困程度。目前,全国农村贫困人口90%以上生活在生态环境比较恶劣的地 区。恶劣的生态环境是当地群众贫困的主要根源。二是加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压力。 我国人多地少,土地后备资源匮乏,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将 严重影响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由于降雨量减少和水土流失 等原因,黄河河道淤积越来越严重,加之超量用水,断流时间越来越长,长此下去, 黄河有可能成为间歇性河流;由于不合理开发,长江流域植被减少,土壤流失,崩塌、 泥石流等灾害频繁发生,泥沙量逐年增加,威胁中下游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国每 年因干旱、洪涝等各种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呈大幅度增长之势。 二、生态环境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充分发挥社会主义 制度的优越性,调动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坚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遵循自然规律和 经济规律,紧紧围绕我国生态环境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 民生活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科技为先导,以重点地区治理开发为突破口, 把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处理好长远与当前、全局与局部的关系, 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 我国生态环境建设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量力而行,分 步实施,优先抓好对全国有广泛影响的重点区域和重点工程,力争在短时期内有所突 破;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讲求实效,采取生物措施、工程 措施与农艺措施相结合,各种治理措施科学配置,发挥综合治理效益;坚持依法保护 和治理生态环境,依靠科技进步加快建设进程,建立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和科技支撑体 系,使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法制化,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管理科学化;坚持以预防 为主,治理与保护、建设与管理并重,除害和兴利并举,实行"边建设、边保护",使 各项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发挥长期效益;坚持把生态环境建设与产业开发、农民脱贫致 富、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坚持依靠亿万群众,广泛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建 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多渠道筹集生态环境建设资金。 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总体目标是:用大约50年左右的时间,动员和组织全国人民, 依靠科学技术,加强对现有天然林及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大力开展植树种草,治 理水土流失,防治荒漠化,建设生态农业,改善生产和生活条件,加强综合治理力度, 完成一批对改善全国生态环境有重要影响的工程,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力争到 下个世纪中叶,使全国适宜治理的水土流失地区基本得到整治,适宜绿化的土地植树 种草,“三化”草地基本得到恢复,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生态环境预防监测和保护体系, 大部分地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基本实现中华大地山川秀美。 到下个世纪中叶,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分近期、中期和远期三个阶段进行规划。各 阶段的奋斗目标是: (一)近期目标。从现在起到2010年,用大约12年的时间,坚决控制住人为因素产 生新的水土流失,努力遏制荒漠化的发展。生态环境特别恶劣的黄河长江上中游水土 流失重点地区以及严重荒漠化地区的治理初见成效。主要奋斗目标是:到2010年,新 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0万平方公里,治理荒漠化土地面积2200万公顷;新增森林面积 390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19%以上(按郁闭度大于0.2计算,下同);改造坡耕地 670万公顷,退耕还林500万公顷,建设高标准、林网化农田1300万公顷;新建人工草 地、改良草地5000万公顷,治理“三化”草地3300万公顷;建设一批节水农业、旱作 农业和生态农业工程;改善野生动植物栖息环境,自然保护区占国土面积达到8%。在 生态环境重点区域建立预防监测和保护体系。 从现在起到2003年是实现近期目标的关键时期。要力求起好步,开好局。采取切 实有效措施,加快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土地治理步伐,有效遏制黄河上中游等重点区域 生态环境继续恶化的趋势。有计划地停止天然林的采伐和湿地开发,坚决禁止毁林毁 草开垦和围湖造地,对过度开垦、围垦的土地,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还林还草还湖,逐 步将25度以上的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25度以下的坡地实现梯田化。改善农业基础条 件,建设高产稳产基本农田,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发展旱作节水农业,稳定解决贫困 地区的脱贫问题,减轻经济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压力。到2003年,新增治理水土流 失面积30万平方公里,治理荒漠化土地面积960万公顷;新增森林面积2500万公顷,森 林覆盖率达到17.6%以上,新增自然保护区面积800万公顷;改造坡耕地300万公顷, 退耕还林300万公顷,建设高标准、林网化农田面积600万公顷;新建人工草地、改良 草地2000万公顷,治理“三化”草地1500万公顷。在重点区域建设一批水土保持、节 水灌溉、旱作农业和生态农业示范工程。建立全国生态环境预防监测体系。 (二)中期目标。从2011-2030年,在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之后,大约用20年的 时间,力争使全国生态环境明显改观。这一时期的主要奋斗目标是:全国60%以上适 宜治理的水土流失地区得到不同程度整治,黄河长江上中游等重点水土流失区治理大 见成效;治理荒漠化土地面积4000万公顷;新增森林面积4600万公顷,全国森林覆盖 率达到24%以上,各类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国土面积达到12%;旱作节水农业和生态农 业技术得到普遍运用,新增人工草地、改良草地8000万公顷,力争一半左右的“三化” 草地得到恢复。重点治理区的生态环境开始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三)远期目标。从2031-2050年,再奋斗20年,全国建立起基本适应可持续发展 的良性生态系统。主要奋斗目标是:全国适宜治理的水土流失地区基本得到整治,宜 林地全部绿化,林种、树种结构合理,森林覆盖率达到并稳定在26%以上;坡耕地基 本实现梯田化,“三化”草地得到全面恢复。全国生态环境有很大改观,大部分地区 基本实现山川秀美。

会员登录

注册卫税科技账号 | 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

(请输入正确的登录名和密码,并填入新密码。如需帮助,
请致电:010-83687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