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年-2020年)中、近期建设行动计划的通知(二)
沪府发[2003]69号颁布时间:2003-12-04
(三)综合交通
以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基础设施为重点,基本建成“三港、两网”和多类枢
纽为重点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为增强城市集聚、辐射功能提供坚实支撑。
1、国际航运中心
(1)实施目标
2007年,集装箱泊位达到32个,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600万标准箱以上。
2010年,集装箱泊位达到39个,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800万标准箱以上,基
本建成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
(2)主要任务:
A、2005年,建成东海大桥、海港新城一期工程和物流园区;2007年前,
完成洋山深水港区一期、二期工程。
B、完成外高桥多用途码头和罗泾港区建设。
C、完成黄浦江两岸港区功能调整;2005年,基本建成北外滩国际客运中心。
2、国际航空枢纽港
(1)实施目标
2007年,建成以浦东国际机场为主、虹桥机场为辅的组合型国际航空枢纽港,
初步确立亚太地区航空枢纽港地位,年旅客吞吐量2005年达到3300
-3500万人次。2010年,基本建成亚太地区航空枢纽港。年旅客吞吐量
6700万人次。
(2)主要任务
A、2007年,完成浦东国际机场二期工程,建成第2条跑道和交通、中转、
集散等相关配套设施,力争建成第二航站楼,增加吞吐能力,完善服务功能。
B、结合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调整龙华机场功能。
3、亚太地区信息枢纽
(1)实施目标
2007年,信息基础设施基本形成集聚辐射、普遍接入、业务融合、随需计算、
安全保障五大能力,信息基础设施和应用设施逐步按功能性要求配置完善,成为亚太
地区最重要的信息通信枢纽之一。固定电话主线普及率、移动电话普及率、有线电话
普及率、互联网用户普及率、家庭宽带接入普及率分别达到68%、95%、80%、
60%、50%左右,国际出口带宽占全国总量的50%以上,本地网间互联带宽达
到千兆级。2010年,信息基础设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数字化”成为世博会的
一个特色。
(2)主要任务
A、加强公共信息基础设施集约化建设,重点推进郊区新城和产业园区的信息管
线、通信局房、移动基站的建设。推进信息架空线入地,初步实现与存量管线间的互
联互通。
B、提高信息网络的普遍接入、业务融合和集聚辐射能力。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
高速互联网交换中心建设。
C、建设完善信息功能性服务设施。建成上海超级计算中心二期扩建工程和国家
863网格主节点,建立异地容灾备份系统。
D、建设和完善市公务网、政务外网等应用网络,加快推进相关应用系统建设。
E、推动新建设施按照信息化功能性标准分类达标。2007年,工业园区达标
率100%,公共建筑物达标率50%,住宅小区达标率80%。
4、陆上交通网
建成高速公路、对外铁路、轨道交通和城市道路网四网交汇、衔接紧密、节点枢
纽功能强大、便捷通达的立体化综合交通网络体系。
(1)高速公路
A、实施目标
2005年,基本实现“15、30、60”的规划目标,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
到550公里。2010年,建成市域高速公路网,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750
公里,基本实现长江三角洲高速公路网络一体化。
B、主要任务
根据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交通网络发展需求和市域重点城镇和产业布局,加快高
速公路建设,建成沪青平、沪崇苏、莘奉金、亭枫、沪太、沪苏、申嘉杭等7条对外
高速公路通道和市域高速公路网,与现有的沪宁、沪杭、沪嘉浏高速公路形成与江苏、
浙江良好衔接的10条陆域高速通道。
增加浦东国际机场至嘉金高速公路的快速通道,向西与嘉兴、湖州相连接,改善
浦东国际机场为江苏、浙江服务的条件;同时,在外环线和郊区环线之间形成辅助半
环,提高地区高速公路网的服务功能。
(2)对外铁路
A、实施目标
2007年,形成上海站、上海南站等主要客运站点,南翔、芦潮港等主要铁路
货运站点,成为全国铁路客运和集装箱运输中心之一。铁路客站到送能力达到
8600万人次。
加强上海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之间的联系,发挥国铁和市郊铁的优势,优化城市
铁路网规划,深入研究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市域轨道交通三网合一的方案,推进城
际快速交通的建设。
B、主要任务
2007年,建成上海南站、南部货站和杨行、芦潮港集装箱结点站,建成浦东
铁路(南段)、沪乍嘉湖铁路、京沪电化和沪杭电化上海段。2010年,建成京沪
高速铁路,争取建成沪宁、沪杭城际客运专线、沪通铁路。
(3)轨道交通
A、实施目标
2007年,基本形成中心城与重点发展城镇之间的轨道交通联系。全市轨道交
通网络规模达到250公里(其中,中心城200公里);2010年,达到400
公里(其中,中心城300公里)以上。
B、主要任务
发挥轨道交通对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的导向、调控作用,优先建设中心城与郊区重
点城镇间的轨道交通。
建成中心城区轨道交通基本网络。加强城市副中心、黄浦江两岸和2010年上
海世博会地区的集疏运轨道交通建设。
(4)城市道路
A、实施目标
建成由“三环十连”快速路和“三横三纵”等主干道路为骨架、次级道路为连接
的城市道路网。建设越江工程,提高城市道路通行能力。
B、主要任务
建成城市中环线和射线道路,建设河南路等一批次干道,进一步完善路网功能。
建成翔殷路、军工路、上中路、打浦隧道复线等越江工程。加快世博会地区的道路交
通改造和相关设施建设。
(5)交通枢纽
A、实施目标
结合城市轨道交通、道路网建设以及地区开发等,建设级配合理、布局完善的综
合交通枢纽、客运交通枢纽和静态交通设施。提高城市交通的整体运送效率和城市交
通服务水平。
B、主要任务
结合中环路、轨道交通和地面公交建设;按“以人为本,便捷换乘”的要求,建
成人民广场、铁路上海站、东方路-张扬路、虹口足球场等一批大、中、小型交通换
乘枢纽。
结合中心城区土地功能的调整开发和重大市政工程的建设,建成包括徐家汇、中
山公园、五角场、天山-外环路等若干重要地区的公共停车场以及一批与轨道交通基本
网络相适应的停车场站等换乘设施。
按照“公交优先,国际一流”的要求,规范建设公交始末站和过境站以及出租车
候客站、扬招站。结合轨道交通基本网络的建设,适时调整地面公交服务线网。
5、内河航道网
(1)实施目标
2010年,基本建成以“一环十射”为骨干的内河干线航道,优化水系景观,
形成集航道运输、防洪排涝、休闲旅游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内河水网。
(2)主要任务
加强航道整治,建成“一环十射”内河干线航道骨架。优化黄浦江、苏州河、淀
浦河等沿线河道景观,建设景观水系。加强对新型船型的研究建设,提高通航能力,
改善河道景观。
(四)生态环境
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保护市民身体健康为根本出发点,树立“环境优先、
持续发展、绿色文明”的理念,预防和控制城市发展对环境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将
绿化、林业建设作为城市生态发展的第一需求,大规模推进城市绿化、林地建设,重
视物种多样性和生物栖地的保护及修复,软化硬河岸,全面开展城市环境治理和保护,
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1、绿化建设
(1)实施目标
A、到2007年,全市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3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38%;
中心城内消除500米公共绿地服务盲区。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2%以上。基本形
成“环、楔、廊、园、林”相结合的绿化系统和中心城沿黄浦江、苏州河、延安路的
景观生态走廊。郊区形成“二环十六廊、三带十九片”的城市森林生态格局。
B、到2010年,基本达到国际化大都市绿化发展水平,全市人均公共绿地达
到15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40%。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5%。
(2)主要任务
A、继续推进城市公共绿地建设,中心城重点加强大型公共绿地和楔型绿地建设。
郊区城镇按照生态型城镇的要求,绿地指标和质量高于中心城。
B、大力推进浦江、余山、崇明等大型片林、黄浦江上游水源涵养林和沿海防护
林的建设。2007年,郊区新增林地面积约90万亩;2010年,再新增林地面
积30万亩。
C、按照建设生态岛的目标要求,加大崇明造林、绿化建设的力度,加强环境保
护。2007年,新增林地32万亩。
D、重视物种多样性,加强湿地环境保护。保护和修复湿地,加大崇明东滩自然
保护区保护力度,九段沙湿地自然保护区争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环境保护
(1)实施目标
深入推进环保三年行动计划,继续加大环境保护力度。2007年,上海城市总
体环境质量达到全国大城市先进水平,实现水清岸洁,空气优良,建成国家园林城市,
成为国际、国内适宜生活居住的城市之一,为上海建设生态型城市奠定基础。
2010年即世博会举办时,上海的主要环境指标与国际标准接轨,形成生态型
城市的框架。
(2)主要任务
A、推进以苏州河综合整治二期为重点的全市河道治理工程,加快污水收集管网
和大型污水处理厂建设。到2007年,基本形成覆盖全市的污水六大片区处理系统
布局,污水处理率达到75%。加大黄浦江和长江饮用水源保护力度。
B、对大气主要污染物的排放实行总量控制。全面实施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替代,
严格控制和治理机动车尾气和扬尘污染,空气质量指数二级和优于二级天数占全年比
例达85%-90%。
C、以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重点,到2007年,初步形成多种方式合理
配置的生活垃圾处置系统,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7%。2010年,实现垃圾
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2007年,建成老港垃圾填埋场四期工程和江桥垃圾焚烧厂二期等一批生活垃
圾大型处理项目;建成一批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厂和生活垃圾中转设施。
D、加紧重点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基本完成吴淞、桃浦工业区整治任务,不断深
化吴泾工业区整治工作。吴淞工业区积极实施集中供热工程,淘汰、禁止新建燃煤锅
炉。桃浦、高化等区域合理调整供热规模,积极发展热用户。吴泾工业区重点推广清
洁生产工艺与技术,优化环境质量。
E、加快能源结构的优化调整,初步建立与国际大都市相适应的多元化的能源供
给体系。积极开发和推广利用清洁能源,优化能源结构,推进集中供热、热电联产,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煤炭在工业能耗中的比重和各类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保护
生态环境。推进清洁生产。到2007年,制造业全面实施清洁生产。
F、加紧郊区城镇及工业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推广污水集中处理和完善收集系
统。2007年,所有城镇和工业区建成污水处理厂,完善集中供热系统、住宅区的
管网建设并做到100%纳管排放。
(五)社会事业
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
设,不断创新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和内容,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提升市民综合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为上海的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1、文化
(1)实施目标
2007年,建成上海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全面提高城市社会文化生活质量。
(2)主要任务
A、建设一横一纵“两条文化带”、“多个文化核心”的文化设施大格局。横向
以人民广场、陆家嘴、花木三个文化核心贯穿形成的文化带;纵向以黄浦江沿岸的北
外滩娱乐中心、外滩和外滩源历史文化建筑群、世博会文化建筑群、环球影城主题公
园等形成的文化带。多个文化核心是指结合各级城市公共活动中心形成徐家汇、五角
场、虹桥开发区、中山公园、鲁迅公园、古城公园、新天地、多伦路、长寿路及大宁
地区等文化核心。
B、发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高水平组织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海国际旅游
节、服装节、电影电视节等国际性重大文化活动,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繁荣发展,
建设国际文化交流中心。
C、加强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文化馆、美术馆、文化广场等群众性文化设
施建设,重点建设一批遗址性、专业性博物馆,努力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
D、建设一批布局合理、标准化、规范化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及居委(村)多功
能文化活动室,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
2、体育
(1)实施目标
2007年,建成与世界级城市相适应、面向大众的多元体育服务体系和竞技体
育体系;建设一批符合国际水准、满足重大国际赛事要求、体现体育文化特色的体育
场馆;形成举办重大国际赛事的能力。2010年,建成亚洲一流体育中心城市,具
备承办亚运会和洲际运动会等大型综合赛事和国际单项比赛的条件。
(2)主要任务
2007年,建成上海国际赛车场、旗忠国际网球中心、松江大学城体育中心、
上海赛艇俱乐部,完善和扩建徐家汇、浦东(源深)市级体育中心和东方绿洲训练基
地、水上运动场,改造上海游泳馆。建设一批社区公共体育设施。2010年,建成
上海马术运动场、上海滑冰馆、上海武术院,扩建浦东棒垒球场等体育设施。
3、卫生
(1)实施目标
全面实施上海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计划。确保基本医疗,全面提升和改善医
疗服务的软硬件环境,提高医院的综合服务能力,满足社会多层次的医疗卫生服务需
求;加强城市公共卫生建设,促进卫生事业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2010年,建成
亚洲一流的医疗中心城市,构筑具有国际水平的医疗卫生网络,形成覆盖全市的现代
化公共卫生应急和医疗卫生急救服务体系。
(2)主要任务
A、建成市公共卫生中心,扩建市疾病预防控制与应急指挥中心、市肺科医院,
建设卫生公共信息平台和信息网络。加快完善现代化城市医疗急救网络。
B、建成一批现代化综合性医院和特色专科医院。重点建设瑞金、中山、华山、
浦东仁济和曙光、松江市一医院等医院,并使这些医院成为亚洲一流标志性医院。全
面完成九院、肿瘤、胸科、儿科医院等一批市级专科特色医院的建设。建设好20个
左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专科治疗中心。适度调整市级医院和区域医疗中心的布局。
C、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建设崇明等5所区(县)中心医院。2005
年,完成127所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2010年,建成覆盖全市
“六位一体”功能完善的社区卫生机构。
D、建设上海国际医学园区等。
4、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
(1)实施目标
以人为本,构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社会保障体系,
切实保障和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到2007年,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新型社
会福利与保障体系。
(2)主要任务
A、继续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深化医保、医疗、
医药联动改革,形成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完善城保,推进镇保,改进农保,加强社会
救助帮困体系和廉租住房制度建设,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B、将社区作为加强社会管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继续完善创
建安全社区工作,进一步增强社区的公共服务功能,加快推进社工职业化,完善社区
建设和民间组织管理,建立新型社区管理体制,加强对外来人口的管理和流浪乞讨人
员救助管理。
C、继续加强老龄工作,推进市、区县、街道(社区)三级为老、涉老服务设施
建设,全面完成本市薄弱养老机构设施改造,健全为老服务体系。
D、继续做好社会福利工作,发展残疾人事业。创建全国无障碍设施示范城市,
办好2007年世界特殊奥运会。
(六)住房建设
1、实施目标
以提高人民的居住质量和水平为目标,大力推进城镇住房建设,建设成为适宜国
内外人士居住、生活的城市。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与经济社会发展、人民消费水平相
适应的多样化、商品化、社会化住宅建设和供应体系;建立以“廉租屋”为主要内容
的住房保障体系。
2007年,人均居住面积为16-18平方米,住房成套率85%以上,基本
实现户均一套房;2010年,人均居住面积为20平方米左右,住房宅成套率
90%左右。
(1)依靠科技进步和改革创新,稳步提高新建住房的整体水平。以新建住宅全
装修和智能化“四新”技术集成为切入口,以“四高”优秀小区为载体,大力推进住
宅产业化,住宅设计应贯彻适用、安全、经济、美观的原则。新建住宅实行架空线入
地敷设、围墙透空透绿、空调器外机及附属设施统一设置,实行水、电、燃气数据户
外或远程采集,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形成具有时代特征、上海特点的住宅建筑风貌。
(2)搞好中心城住宅建设,严格控制高强度开发和高层住宅布局。旧区改造坚
持建、拆、改、留并举,注重保护具有传统特色的住宅及由特色住宅群构成的城市历
史风貌街区,加强环境景观建设,稳步推进旧区改造。
(3)加大郊区城镇住宅建设力度。按照“三个集中”(郊区人口向城镇集中,
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化经营集中)的要求,建设一批质量可靠、环境一流、
配套完善、科技集成、交通便捷的新型居住区,推进农民居住向城镇集中。提高农民
住房的规划和建设水平,倡导标准化设计,把农民建房纳入规划管理网络。
2、主要任务
(1)适应不同消费层次居民的居住要求,重点建设多样化、多标准、有特色的
生态型居住园区,形成合理的住房消费结构。
(2)建成中心城内外环之间的大型居住基地和郊区若干重点新城、中心镇。郊
区城镇住宅建设的环境质量和水平优于中心城,吸引中心城人口疏解和郊区人口向城
镇集中。
(3)完成以重大工程配套商品房为主体的中低价“四高”住宅区建设,完善廉
租住房制度,加强以旧住房平改坡、成套率综合改造为特点的旧区更新工作,增加社
区公共设施,提升新建居住区的绿化水平,切实提高群众的居住质量和环境水平。
(七)基础设施
1、供水
(1)实施目标
2007年,形成全市“一网多片,集约供水”总体目标,建设节水型城市。
(2)主要任务:
A、合理布局和优化配置水资源,提高郊区供水水质,形成浦西、浦东、浦南和
三岛四片供水区域。
B、保护黄浦江上游和长江口饮用水水源地,重点实施长江水源水库1座。
C、新建、改建、扩建3座水厂,归并整合50座乡镇水厂。
2、雨水排水
(1)实施目标
全面提高中心城一年一遇标准系统达标率和郊区区域除涝标准。
(2)主要任务
2007年,全面完成肇家浜等9个低标准排水系统的改造,按规划标准基本建
成上海南站等21个排水系统。2010年,进一步完善中心城雨水收集系统,提高
重点地区雨水排水标准。郊区区域除涝达到15年一遇标准。
3、供电
(1)实施目标
坚持市内电源建设与市外电源布点同步,控制煤机总量与加快燃机建设同步的原
则。2010年前,基本形成以五大市内发电基地为主、两大市外发电基地和若干个
其他市外来电为辅的电源布局。2007年,建成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输配电电网,
全市最高用电负荷2000万千瓦以上。
(2)主要任务
A、确保华能燃机电厂如期建成,建成外高桥第三电厂和石洞口第三电厂。
B、大力发展采用清洁能源的发电机组,开工建设1-2座大型燃气调峰电厂。
C、加快市外受电通道建设,与三峡工程同步建成三峡至华东第二回500千伏
直流线路,建成张家港至徐行两回500千伏交流线路,开工建设华东至上海第四联
络通道和城市500千伏外半环主干网架。
4、城市燃气
(1)实施目标
2007年,天然气居民用户达到200万户,居民用气量达到140万立方米;
2010年,天然气居民用户达到280万户,居民用气量达到200万立方米。
(2)主要任务
以西气东输、东海天然气开发、液化天然气项目建设为契机,调整城市燃气供应
结构,加强天然气管网建设和中心城区燃气管网改造,扩大天然气利用,基本建成天
然气主干网系统和城区天然气配气系统。
5、城市减灾
(1)实施目标
逐步建设灾害事故紧急处置指挥、保障、防范三大体系。到2007年,基本建
成与国际大都市相适应的城市综合减灾体系。
(2)主要任务
A、防汛。千里海塘、千里江堤全面达到国家防汛防洪标准。黄浦江中下游堤防
达到千年一遇设防标准。建成110公里黄浦江干流新增防洪工程;完成中心城低标
准排水系统改造;完成苏州河河口建闸工程,启动黄浦江河口建闸工程。
B、民防工程。2007年,新建民防工程150万平方米;加大民防骨干工程
建设力度,建成上海市民防预备指挥所和若干区级指挥所,建设一批医疗救护工程和
防空专业队工程。
C、地下空间。结合地铁站、交通枢纽和主要城市公共活动中心,建设地下多功
能公共活动综合体;充分利用地下空间,统筹安排市政基础设施和地下交通设施;结
合地下空间开发,建设平战结合的地下民防工程。基本形成上海地下空间综合利用的
格局。
D、消防。2007年前,建设18座消防站及市消防指挥中心。完善中心城消
防站点布局;结合郊区重点城镇的开发,加快郊区消防站的建设。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