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审计辅导库 > 正文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对独立审计的影响

录入时间:2008-07-07

【中华财税网2008/7/7信息】  在2006年2月,财政部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新准则的颁布是为了满足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构建起与我国经济环境相适应又充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涵盖各类企业各项经济业务、独立实施的会计准则体系。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运用成为一大亮点。   
  公允价值及其运用  
  (一)公允价值  
  2006年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定义为: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易或债务清偿的金额。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  
  公允价值并不是某一种具体的计量属性,而是一种会计计量观念,公允价值可以表现为现行市价、重置成本、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等多种形式。我国新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采用充分借鉴国际会计准则体系中公允价值计量标准,并根据我国的经济现实引入“公允价值运用的三个级次”:第一级次,资产或负债存在活跃市场的,应当以市场中的交易价格作为其公允价值;第二级次,资产本身不存在活跃市场、但类似资产存在活跃市场的,应当以类似资产的交易价格为基础确定其公允价值,通常投资性房地产属于这一级次;第三级次,对于不存在同类或类似资产可比市场交易的资产或负债,应当采用估值技术确定其公允价值,通常采取的方法是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  
  (二)公允价值在新会计准则中的运用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下提供的会计信息具有较强的相关性、能够真实地反映企业的收益、可以适应新业务的需要、具有国际通用性等特点。2006年2月财政部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有17项运用了公允价值。公允价值计量在新会计准则中主要应用于:衍生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长期股权投资等方面。  
  国际趋同下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对会计信息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采用成本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在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情况下,也可以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因此拥有投资性房地产的企业可以利用公允价值的运用调整利润。  
  新会计准则规定,对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如果具有商业实质,且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应当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而不再像原先一样计入资本公积。同时还规定,对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应当将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其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很可能会在公司出现亏损的情况下,或者出于维持公司业绩或者配股的需要,通过与上市公司以优质资产换劣质资产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来改变上市公司的当期损益,从而达到提升公司利润的目的。  
  新会计准则明确肯定了债务重组利得可以计入当期损益,公司通过债务减免或重组所获收益计作当期营业外收入而进入利润表,成为利润来源。对一些上市公司则意味着,一旦债权人让步,债务被全部或者部分豁免,债务重组的利益将直接计入当期收益,可能会极大地提升其每股收益的水平。因此,债务重组的公司利润将有大幅提升。  
  新的会计准则规定,持有至到期投资期末将以公允价值——二级市场的交易价格为主要计量依据。在目前二级市场的交易价格普遍高于相关股份账面价值的情况下,会计准则的改变将使得持有这些公司股权的上市公司的所有者权益大幅增加。  
  国际趋同下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对独立审计的影响  
  (一)公允价值运用增加了审计的难度  
  公允价值是在存在活跃市场交易的情况下,基于交易而产生的交换价格即为公允价值。然而,公允价值的实际应用却大大超出了交易范围,它不仅适用于初始计量,还适用于后续计量,而后续计量大多是在没有交易的情况下进行的。某些时候,资产或负债即便是有交换并形成了一个交换价格,也不一定存在着活跃的市场和可观察的市场价格,而是基于交换双方对资产(或负债)的价值有着相同或相近的评价,通过讨价还价达成一致意见而形成的,价格在形成过程中还存在着非市场的评价因素。而公允价值的核心——现值技术,无论是贴现率的选择还是对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都离不开对未来事项和不确定性的主观判断(会计职业判断),公允价值必须通过会计人的主观判断才能实现,不同的判断有不同结果,而且公允价值的定义与应用也考虑并认可了交易双方或评价主体主观判断的影响。审计过程中,需要对会计的职业判断进行审计的专业判断,因此,审计的难度增加。  
  (二)公允价值的运用对审计风险的影响  
  公允价值要求交易双方的信息对称,才能使进行交易的价格与公平价格保持一致,而目前我国的市场环境尚不完善,在此条件下确认的公允价值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很难确保其公允性。审计人员能否对会计计量的公允价值的恰当合理性做出客观、公正的审计评价成为新会计准则实施后的关键问题,这无疑增加了审计的难度,尤其是审计风险。公允价值审计中要求审计人员运用专业的知识和职业判断做出客观合理的审计评价,由于新会计准则刚步入使用,给审计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而且,公允价值的会计理论、方法和应用中涉及许多复杂问题。有时公允价值计量需用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等计量技术或估值模型估计公允价值,涉及较多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因素。因此,公允价值计量的难度和可靠性一直深受关注并引起争议。而应用过程中人的观念、行为、准则本身的质量等都会影响公允价值计量。这大大增加了审计人员的审计风险。审计人员在进行公允价值审计之前,应当对审计风险做出评价。  
  (三)公允价值的运用对审计重要性的影响  
  重要性是审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被审计单位会计信息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信息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审计过程中必须运用重要性原则,由于重要性是审计人员从报表使用者角度进行判断的结果,因而重要性水平确定的越低,审计人员通过审计不能查出会计报表中重要错报的可能性(机会)越大,审计风险就越大。在公允价值的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如果不能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职业判断对重要性水平做出合理的估值,那么就不可能对会计报表做出公允合理的判断而且还会增加审计的风险。  
  (四)公允价值的运用对审计人员职业判断的影响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全面引入,对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和职业判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审计职业界而言,对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的要求很高,要评价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的公允与否,必须能站在相对更高的层面上理解和运用会计准则、政策等法律法规。而审计职业判断除了依据专业标准外,在较大程度上还依赖于审计人员自身的经验,审计人员执行审计业务时,一刻也离不开职业判断。公允价值究其本质是一种估值,审计人员能否对会计计量的公允价值做出客观、公正的审计评价取决于审计人员的主观判断。会计引入公允价值是对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的新的考验。   

会员登录

注册卫税科技账号 | 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

(请输入正确的登录名和密码,并填入新密码。如需帮助,
请致电:010-83687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