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部审计外部化问题探析
录入时间:2004-06-23
【中华财税网北京06/23/2004信息】 一、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动因分析
1.内部审计外部化能节省内审成本。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和企业间竞争的日益
激烈,内部审计为适应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而不断扩充其职能,逐渐向风险管理和管
理咨询拓展,而风险管理和管理咨询业务的开展,需要金融、会计、人事、市场、工
程、计算机等方面的专业人士来共同完成。在这种背景下,将大大提高企业的内部审
计成本。而通过选聘外部注册会计师从事内部审计工作,却可以大大地降低企业内部
审计的成本,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能节省招募、培训费用和维持成本。企业实行内部审计外部化,可以避免
或减少内部审计人员的招聘费用、为更新和扩充专业人员的知识而发生的业务培训费
用以及支付给专业人员的高额薪金福利费用。
(2)能节约开发新软件和寻找解决新出现问题方案的成本。电子商务的发展是
内部审计面临的新环境,为适应网络环境下的审计,必须不断开发新的审计软件以及
对新出现的问题寻找解决方案,这会给企业带来高额的开发费用。如果实行内部审计
外部化,咨询机构的这些开发费用就可以分摊给多个客户,从而节约相关的软件、技
术开发成本。
(3)能降低雇佣成本。外部咨询机构之间的竞争可能导致审计服务价格不断下
降,从而使企业聘用外部注册会计师从事内部审计的成本不断降低,或者企业在相同
的审计服务价格下,可以选择更为优质的审计、咨询服务。
以上分析表明,通过内部审计外部化能有效地节约内部审计的成本,它无疑成为
公司经理选聘外部注册会计师从事内部审计工作的最主要动因。
2.内部审计外部化能提高内审质量。对内部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尽管是多方面
的,但内部审计的独立问题和审计人员的执业能力是影响到内部审计质量的直接因素。
而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动机就是要解决内部审计的独立性问题,外部注册会计师又具备
较高的执业能力,胜任内部审计工作,因而,内部审计外部化能提高内审质量。
(1)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动机就是解决内部审计的独立性问题。国际内部审计师
协会1999年指出,内部审计是一项独立、客观的咨询活动,它以增加价值、促进
单位经营为基本指导思想,并通过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和提高风险管理控制和
管理过程的效果,帮助完成其目标。从本质上讲,独立性是内部审计的根本属性。虽
然内部审计机构代表所有者履行监督、鉴证和评价职能,在理论上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和独立性,但在实际工作中,内部审计机构及其人员与企业管理层存在若千丝万缕的
联系,表现在:一方面企业管理当局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干预内部审计;另一方面内
部审计机构为了能顺利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必须主动同管理层协调好关系。在这种利
益牵制下,内部审计机构可能会失去独立性,甚至与公司管理者共谋来欺骗所有者。
因此,与外部审计(国家审计和注册会计师审计)相比,内部审计的独立性问题受到
质疑,于是产生了内部审计外部化的问题。内部审计外部化只是企业理性选择的结果。
(2)外部注册会计师具备较高的执业能力,胜任内部审计工作。内部审计包括
传统财务审计和现代管理审计两个部分。从传统财务审计上看,注册会计师一般具有
较强的财务审计能力。首先,注册会计师作为熟练的审计专家,都受过正规的训练,
并经过严格的执业资格考试,所以在专业能力上多强于内部审计人员,这是公司经理
选聘注册会计师从事内部审计工作的先决条件;其次,注册会计师多具有较强的观察
能力和分析能力,能发现和处理内部审计中存在的问题。由外部注册会计师执行内部
审计是一个全新的概念,现虽有一些审计执业指南,但注册会计师仍可利用财务审计
的一些概念和原则,并利用与内部审计有关的某些领域的概念和原则来完成内部审计
业务;再次,由于注册会计师长期从事鉴证业务,服务对象分布在各行各业,同一个
行业内部又有众多的公司,这样在进行内部审计时,既可以借鉴较好企业的经验,又
可以吸取较差企业的教训,能更好地完成内部审计业务,从而保证内部审计的质量。
二、我国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可行性分析
1.从理论上看,我国内部审计的外部化是有根据的。
2.从法律上看,我国内部审计的外部化不存在障碍。
3.从现实上看,我国内部审计的外部化是市场经济主体自身发展的需要。
三、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形式及我国的选择
一般而言,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形式有两种:一是“内外合作”的审计形式;二是
“内审外包”的审计形式。下面试对这两种形式的优劣予以分析,并结合我国实际情
况提出选择意见。
1.对“内审外包”审计形式的分析。所谓“内审外包”的审计形式,是指企业
与专业的会计师事务所或其他合格的外部咨询机构签约,由其提供职业内部审计服务。
对企业来说,采用“内审外包”的审计形式具有以下好处:(1)获得高质量的服务。
由于注册会计师长期进行鉴证和审计业务,服务对象分布在各行各业,熟悉不同的经
营理念和管理方式,能够根据自身经验进行客观的评价并提出切合管理者需要的建议,
能使管理者得到高质量的服务。(2)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由于外部注册会计师
与公司内部没有内在的利益冲突和联系,因此他们能够提供更具独立性和客观性的评
价结果。(3)节约审计成本。企业设立内审部门后,就形成了固定成本,同时还要
对内审人员进行培训,这必将加大企业的支出,将内审职能外包后,这部分成本就变
成了可变成本,高层管理者可以根据需要安排内部审计,从而节约成本。
但是,“内审外包”审计形式也存在着一些弊端,主要有:(1)外部审计人员
可能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代价来熟悉公司的具体情况,否则其建议可能并不可行,
无法为内部后备管理人员提供培训的平台,满足企业未来发展的需要。(2)外聘注
册会汁师无法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即时的评价活动;(3)若注册会计师接受同一单位
的管理者委托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又要接受董事会委托对管理者进行审计,在形式上
和实质上的独立性都将受到质疑。
2.对“内外合作”审计形式的分析。所渭“内外合作”的审计形式,是指企业
的内部审计部门及其人员与外部审计机构及其人员之间的协调和配合。与“内审外包”
审计形式相比,“内外合作”的审计形式基本上能克服上述局限,并且还具有以下优
势:(1)实现成本与效益的最佳均衡。合作内审下,企业保留最少的内审人员,节
约了人工成本;在合作内审工作开展时,内部审计人员通过与外部注册会计师的合作
获得许多内审工作所需要的职业判断和知识技能,从而为企业节约培训费用;内审人
员能够满足日常内审工作的需要,在合作内审情况下,高素质和知识结构合理的外聘
人员能够为管理者提供高质量的评价结果和建议,使企业能够以一定的审计成本获得
最佳的内审结果。(2)保持内部审计的灵活性。常规审计时,内部审计人员可以按
照特定的程序开展经常性的内部审计工作,对企业各部门、生产各环节的有效性进行
评价,向管理者报告评价结果;对一些业务分部的财务报告进行审计、评价其可靠性,
从而帮助管理者实现适时控制,确保组织目标的实现;同时,内部审计人员可以根据
情况外聘专业人士开展一些比较复杂的内审工作,管理者也可以根据需要外聘专业人
土,保持内部审计的灵活性。(3)符合企业的特定情况需要。在 合作审计中,
内部审计人员和外部注册会计师必须就审计方式、目标等问题达成一致,内部审计人
员要注意内部审计工作组的建议是否具有可行性;工作结束后,内部审计人员应对本
次工作情况进行总结,向管理人员建议下次是否继续聘用该专业人员,通过这些手段,
可以使审计工作结果符合企业的特定情况,更具针对性。
3.我国内部审计外部化形式的选择。根据上述关于内部审计外部化的两种审计
形式之优劣分析,以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我国目前的内部审计外部化
可以采用“内外合作”的内审形式,也就是说,在企业内部,根据需要保留适当的内
部审计人员,对于一些经常性的、不太重要的内部审计工作,由内部审计人员进行;
而对一些重要的、涉及面较广、需要较高职业判断技能和合理知识结构的内部审计工
作,则由外界人员与内部审计人员共同开展。在“内外合作”的内审形式中,内部审
计人员自始至终参与内部审计工作,在合作审计项目的规划、决策和起草最终报告中
都起着积极的参与作用;在企业内审部门建立初期,合作内审可以帮助企业尽早建立
一套完善的内部审计工作制度;在以后的审计工作中,企业也可以根据需要聘请外部
注册会计师和其他工程、项目投资管理等专业人员开展临时性的审计工作。
(Bf2004030561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