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审计辅导库 > 正文

企业会计报表造假的手段及原因分析

录入时间:2004-06-23

     【中华财税网北京06/23/2004信息】 一、企业会计报表造假的动机   1、对上市公司而言,由于经营业绩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公司股票价格的高低。 故而通过虚假会计报表可达到虚增资产和利润(同时也会考虑税收因素)的目的,给 投资者提供企业经营业绩良好的假象。他们编造假业绩,骗取股民的信任,既扰乱了 证券市场,还给广大股民造成严重损失。   2、国家对国有企业的经营者业绩评价体系不完善和考核指标的单一,使得企业 领导者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生产经营目标,以便职务升迁和少交国家税费,企业明明 亏损虚报盈利,或者明明盈利虚报亏损。结果,不仅干扰了社会市场经济,违反了 《会计法》,还败坏了社会风气。   3、私营企业和非国有有限责任公司,因企业资产个人或股东持有,不太注重账 面反映的业绩,更关心的是如何少缴税费。所以重点放在少计收入、多做成本费用。 企业为了向银行贷款,也会编制一些临时虚假会计报表,达到贷款目的。这类报表一 般会加大资产、利润,降低负债比率,尽可能夸大经营业绩。   4、企业在合并、控股、注销、接受投资、企业改制中也会出现编制虚假报表达 到特殊目的的现象,该类特殊会计报表业务本文不做讨论。   二、企业会计报表造假的手段   (一)虚增利润的主要手段   1、企业虚拟销售客户(客户单位不一定是假的,但发生的销售业务一定是假的), 虚开销售发票,制造销售假象,因金额较大未免影响现金帐,一般会在应收账款中核 算。“银广厦”1999年和2000年都是通过虚增出口销售收入,虚增利润 7.45亿元。该业务的处理必然涉及到收入和应收账款,故而要发现也很容易,只 要对比分析这两个科目正常月份发生频率和比率,对客户稍加证实即可查出。   2、少结转产品销售成本,达到虚增利润的目的。企业不按销售配比原则和正常 的账务处理程序、成本核算方法结转销售成本,或在成品、半成品、废品库上做文章, 少结转甚至不结转实际发生的辅助生产费用、制造费用,导致企业库存商品的账面金 额远远大于实际库存金额。如一商品流通企业设正品、废品仓库,通过两个仓库调节 利润。   3、不遵循会计核算一贯性原则,不按规定的折旧率提取折旧,少提甚至不提固 定资产折旧,不按期对低值易耗品、无形资产、递延资产进行摊销,违背会计原则, 虚增利润。   4、利用资产重组和关联方交易调节利润。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子公司与子公 司之间发生的关联方交易,其交易价格往往根据公司需要调整,成为上市控股公司调 整利润的利器。许多跨国公司往往利用价格转移、税负转移等手段调节利润,达到逃 避税款的目的。   5、充分利用坏账准备、减值准备,调节利润。企业不计提或少计提坏账及减值 准备,只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说明“期末成本低于可变现净值”了事;根本不按规定的 方法及比率按期提取。   (二)企业隐瞒利润的主要手段   1、销售收入不入账,作预收账款处理。某企业的预收账款和其他应付款金额较 大,且长期不发生变动,经进一步查看原始凭证、函证时发现该往来单位不存在,后 确认为销售收入未入账。这样做大多是客户不需要销售发票造成的,甚至有些单位对 这部分收入直接放入小金库。   2、虚构成本,虚列负债。企业为了少反映利润,把工作放在会计核算的前期, 在购进阶段,工业企业的原材料或商贸企业的库存商品的购进凭证附件只有企业自制 的仓库验收入库单(增值税票另外做帐冲减),暂估入账,虚列入应付账款或预收账 款,而虚购进的材料通过领料单逐步计入产品的生产成本,从而隐瞒利润。商贸企业 则入库价格自己制定,直接加价,加大入库商品成本。   3、购置固定资产,挤入生产成本或管理费用,已经处置的固定资产不冲减固定 资产账面价值。某单位在购进固定资产时,要求销售单位将增值税发票开为材料配件 等。将资本性支出列出经营性支出,加大了生产成本。再如某汽车销售公司,要求加 工企业把改装汽车的运费、油费、更换配件的费用打入整车成本,这样,企业不仅可 以挤占成本,隐瞒利润,偷逃国家所得税,而且可以将不可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变 换为可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偷逃国家的增值税。但因为这样的金额一般较大,随 着增值税管理的规范,操作上已经不是很容易。相比之下,将企业已经处理的固定资 产仍然提取折旧计入成本和费用则较为普通,隐蔽性较强,应该引起注意。如在核对 一单位固定资产时发现帐面有汽车,也见到了实物,后来知情者告诉这是企业已经处 理掉临时借来的。   4、未提取坏账准备,随意批准列支坏账,企业为少缴所得税,加大资产基数进 而加大坏账准备、资产减值准备提取比例,甚至批准列支坏账损失。会计制度中对准 备金的提取实际上成了企业调减利润的工具。   三、企业会计报表造假的弊端   四、企业会计报表造假对我们的启示及解决对策   1、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约束。   2、加强政府监管和部门协调。   3、加重处罚力度。 4、反思财务会计中的一些做法,比如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的运用,权责发生制 与收付实现制的选择以及折旧和准备金的提取、待摊与预提科目的运用、股票期权的 处理等,在新的经济条件下要重新审视这些基本的财务会计问题,杜绝会计造假的诱 因和漏洞。(Bf20040304913)                                  (4)

会员登录

注册卫税科技账号 | 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

(请输入正确的登录名和密码,并填入新密码。如需帮助,
请致电:010-83687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