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审计辅导库 > 正文

构建国家审计准则的几个问题

录入时间:2001-07-27

  【中华财税网北京07/27/2001信息】 审计署《1999-2003年发展纲要》决定, 从1999年开始,在对1996年颁布的《中国审计规范》修改、补充和完善的基础上,构 建一套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符合我国国情并充分体现国内外公认审计原 则的审计准则体系。这里,就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的制定和实施情况,结合 我国国家审计工作经验,谈谈构建我国国家审计准则的几个问题。   一、制定中国国家审计准则的指导思想问题   首先,制定国家审计准则要坚持质量与效率相统一的原则。从这一角度看,构建 我国审计准则要保障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按审计准则进行操作,既能保证审计业务质 量,防范审计风险,又能提高审计工作效率,有利于全面、优质、高效地完成审计任 务。   其次,制定国家审计准则要总结我国审计工作经验,并借鉴外国审计准则和中注 协独立审计准则的有益内容,力争使我国国家审计准则既符合我国实际情况,有利于 指导我国的审计实践,同时又与国际审计惯例接轨,便于开展对外审计交流与合作。   第三,制定国家审计准则要保持审计法律规范的连续性。《中国审计规范》颁布 实施六年来,对于指导审计工作,规范审计行为,防范审计风险发挥了重要作用。因 此,对1996年发布施行的《中国审计规范》中的一些行之有效的内容,在构建审计准 则时应尽量保持,保证审计工作中一些较为成熟的做法的连续性,以推动审计工作的 健康、持续发展。   二、制定中国国家审计准则的目标问题   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序言》,制定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 的目标:一是建立执行独立审计任务的权威性标准,规范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行为,促 使注册会计师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基本原则,有效地发挥注册会计师的鉴证和服务 作用;二是促使各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按统一的执业准则执行独立审计任 务,提高审计工作质量、业务素质和执业水平。三是明确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责任,维 护社会公共利益,保护投资者和其他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的健康发展;四是建立与国际审计准则相衔接的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上述独立 审计准则的目标,在构建国家审计准则时是可以借鉴的。由于国家审计比社会审计层 次高,范围广,我们认为,制定国家审计准则的目标有两个方面需要重视,首先要把 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审计法作为主要目标,实现审计工作的法制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其次是促使各级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按照统一的审计准则执行审计业务,提高业务素 质和执业水平,保证审计质量,明确审计责任。   三、中国国家审计准则体系的构成问题国家审计准则是对国家审计活动全过程的 行为规范,是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制定审计方案、实施审计、反映审计结果、审定审 计报告、出具审计意见书、作出审计决定和进行审计业务管理时应当遵循的规章制度。 因此,国家审计准则体系应由通用审计准则和专业审计准则两类构成。通用审计准则 是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在所有项目审计活动中都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包括《中华人 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基本准则》、《审计机关审计方案准则》、《审计机关审计工作底 稿准则》、《审计机关审计证据准则》等。专业审计准则是指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对 某一行业或某一事项审计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包括各专业审计准则,如《审计机关 对财政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准则》、《审计机关对国有企业财务审计准则》、《审计机 关对中国人民银行财务审计准则》,等等。(d2001072500711) (3)

会员登录

注册卫税科技账号 | 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

(请输入正确的登录名和密码,并填入新密码。如需帮助,
请致电:010-83687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