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永久性或实质性损害的资产如何进行纳税调整
录入时间:2004-04-07
【中华财税网北京04/07/2004信息】 某公司因自然灾害造成部分存货和固定资
产发生毁损,这部分资产已按会计制度计提了相应的跌价或减值准备。问:这种情况
是否会造成所得税纳税调整事项的发生?如果会,应如何进行调整?
答:在实际工作中,很多纳税人会遇到资产发生永久性或实质性损害的情况,因
会计制度和相关准则与税法规定不同,企业在计算所得税时需进行纳税调整。
一、会计与税法在处理方式上的异同。
按《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企业如判断某项资产发生永久性或实质性损害,应
当将其账面价值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含按其账面价值计提的减值准备计入当期损益)。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需要明确的有关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
税发[2003]45号)规定,企业的各项资产当有确凿证据证明已发生永久或实质性损害
时,扣除变价收入、可收回的金额以及责任和保险赔偿后,应确认为财产损失。对于
发生永久性或实质性损害的资产,会计处理与税收规定就变价收入、责任和保险赔偿
的核算是一致的。但税法规定,企业所得税前允许扣除的项目,原则上必须遵循真实
发生的据实扣除原则,除国家税收规定外,企业根据财务会计制度等规定提取的任何
形式的准备金(包括资产准备、风险准备或工资准备等)不得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
企业已提取减值、跌价或坏账准备的资产,如果申报纳税时已调增应纳税所得,因价
值恢复或转让处置有关资产而冲销的准备应允许企业做相反的纳税调整。上述资产中
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可按提取准备前的账面价值确定可扣除的折旧或摊销金额。
这样便造成因会计制度及相关准则与税法规定不同而产生的发生永久性或实质性损害
资产账面价值、折旧额或摊销额的差异,以及会计制度和相关准则与税法规定就此项
损失计入利润总额和应纳税所得额的时间不同,导致在发生永久性或实质性损害的当
期计入利润总额和应纳税所得额的金额不同。
二、纳税调整金额的计算。
按照《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和相关会计准则问题解答(三)》的相关规定,
纳税调整金额应按以下公式计算:
因永久性或实质性损失资产产生的纳税调整金额=发生永久性或实质性损失的资
产变价净收入+责任和保险赔偿-[按税法规定确定的资产成本(或原价)-按税法规定
计提的累计折旧(或累计摊销额)]+按会计规定计入当期损益的永久性或实质性损失
的资产价值。
三、计算当期应缴所得税及确认当期所得税费用有关的会计处理。
1.企业采用应付税款法核算所得税的,应在当期利润总额的基础上加上按上述公
式计算的纳税调整金额计算当期应纳税所得额,并按当期应纳税所得额与现行所得税
税率计算的当期应缴所得税,借记“所得税”科目,贷记“应交税金———应交所得
税”科目。
2.企业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核算所得税的,应在当期利润总额的基础上加上按上
述公式计算的纳税调整金额计算出当期应纳税所得额,并按当期应纳税所得额与现行
所得税税率计算当期应缴的所得税。企业应当按照当期应缴所得税加上或减去因资产
发生永久性或实质性损害而应转回的相关递延税款的借方或贷方金额,借记“所得税”
科目,按照应纳税所得额与现行所得税税率计算的当期应缴所得税金额,贷记“应交
税金———应交所得税”科目,按照当期转回的时间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金额,贷记
或借记“递延税款”科目。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