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会计辅导库 > 正文

“T”形账户在会计核算中的若干应用

录入时间:2003-12-09

  【中华财税网北京12/09/2003信息】 “T”形账户以其形象直观、便于理解账 户之间的来龙去脉等优点在会计核算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认为,此方法也可以运 用于会计核算中的计算问题,如坏账准备的计提、所得税会计中递延税款的计算。下 面分别介绍。 1.在坏账准备的计提中应用“T”形账户 根据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只能采用备抵法核算坏账损失。坏账准备可按下列 公式计算: 当期应提取的坏账准备=当期按应收款项计算应提坏账准备金额—“坏账准备” 科目的贷方余额 在实际会计处理时,往往容易混淆“当期应提取的坏账准备”和“当期按应收款 项计算应提坏账准备金额”这两个概念;而且在涉及到既有坏账损失发生又有坏账损 失收回的多笔业务的情况下,如果没有采用一种直观的方法则容易混淆借贷方或出现 计算差错。下面运用“T”形账户进行计算和会计处理。 “T”形账户的基本结构: 坏账准备 借方 贷方 期初余额 借方发生额 贷方发生额 X 期末余额 期末余额:本期期末按应收款项计算的应提坏账准备金额 期初余额:即上期期末余额 借方发生额:坏账损失实际发生数 贷方发生额:已核销坏账收回数 X:当期应提取的坏账准备数(即坏账准备入账数) 则有公式:期初余额+贷方发生额+X-借方发生额=期末余额 解得X即为坏账准备计(补)提数或冲减数(X为负数时),以实例说明: 例1 某企业从1993年开始计提坏账准备。1993年年末应收账款余额为120万元, 该企业坏账准备的提取比例为5‰,1994年11月,企业发现有1,600元应收账款无法 收回,按有关规定确定为坏账损失。1994年12月31日,该企业应收账款余额为144万 元。1995年5月20日,接银行通知,企业上年度已冲销的1,600元坏账已收回,款项 已存入银行。1995年12月31日,企业应收账款余额为100万元。解题如下: 坏账准备 借方 贷方 1993年年末6,000(1,200,000×5‰) 1994年11月1,600 X1(6,000+X1-1,600=7,200 得X1=2,800) 1994年年末7,200 (1,440,000×5‰) 1995年5月1,600 X2 (7,200+1,600+X2=5,000 得X2=-3,800) 1995年年末 5,000 (1,000,000×5‰) 故1993年年末坏账准备的计提数为6,000元,1994年年末坏账准备的补提数为 2,800元,1995年年末坏账准备的冲减数为3,800元,相应的会计分录为: 1993年年末 借:管理费用 6,000 贷:坏账准备 6,000 1994年年末 借:管理费用 2,800 贷:坏账准备 2,800 1995年年末 借:坏账准备 3,800 贷:管理费用 3,800 其余会计分录略 例2 某企业采用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核算坏账损失,坏账准备的提取比例为 5‰,有关资料如下: (1)该企业从1991年开始计提坏账准备,该年年末应收账款余额为100万元。 (2)1992年和1993年年末,应收账款余额分别为250万元和220万元,这两年均未 发生坏账损失。 (3)1994年6月,有关部门确认一笔坏账损失1.8万元。 (4)1994年10月,上述已核销的坏账又收回0.5万元。 (5)1994年年末,应收账款余额为200万元。 解题如下: 坏账准备 借方 贷方 1991年年末5,000(1,000,000×5‰) X92 (5,000+X92=12,500 得X92=7,500) 1992年年末12,500 (2,500,000×5‰) X93 (12,500+X93=11,000 得X93=-1,500) 1994年6月18,000 1993年年末11,000 1994年10月 5,000 X94 (11,000+5,000-18,000+X94=10,000              得X94=12,000) 1994年年末 10,000 (2,000,000×5‰) 则1991年坏账准备的计提数为5,000元,1992年坏账准备的补提数(X92)为7, 500元,1993年坏账准备的冲减数(X93)为1,500元,1994年坏账准备的补提数(X94) 为12,000元。会计分录略。 2.在所得税会计中运用“T”形账户 会计制度与税法在收益、费用或损失的确认和计量原则方面的不同,导致了按照 会计制度计算的税前会计利润与按照税法规定计算的应税所得之间的差异,在会计核 算中可以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进行处理,即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本文要探 讨的是纳税影响会计法。该法是将本期时间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金额递延和分配到以 后各期的会计处理方法。该会计处理方法的难点在于在税率变动情况下的不同处理, 即“递延法”和“债务法”的处理。其中前者对于本期发生的时间性差异影响所得税 的金额,用现行税率计算,以前发生而在本期转回的各项时间性差异影响所得税的金 额,一般用当初的原有税率计算;后者对于本期发生的时间性差异影响所得税的金额, 除用现行税率计算外,还要对递延税款的账面余额进行调整,以前发生而在本期转 回的各项时间性差异影响所得税的金额,用现行税率计算。简而言之,两者的不同之 处是“递延法”不调整“递延税款”账面余额,转回按原税率:“债务法”调整“递 延税款”账面余额,转回按现行税率。两者的共同之处是对于本期发生的时间性差异 影响所得税的金额,均用现行税率计算。 下面举例说明 例3 某企业1990年12月25日购入一台设备,原价5.8万元,预计净残值200元。 按税法规定可按年数总和法计提折旧,折旧年限5年;会计上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 折旧年限8年。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假如该企业每年实现的税前会计利润为2万 元(无其他纳税调整事项),所得税税率1991年、1992年为33%,从1993年开始为30%。 有关项目计算如下表: 项目 1991年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会计折旧7,225 7,225 7,225 7,225 7,225 7,225 7,225 7,225 税收折旧19,267 15,413 11,560 7,707 3,853 0 0 0 税前会计利润 20,000 20,000 20,000 20,000 20,000 20,000 20,000 20,000 时间性差异 (12,042) (8,188)(4,335) (482) 3,372 7,225 7,225 7,225 应税所得7,958 11,812 15,665 19,518 23,372 27,225 27,225 27,225 所得税税率33% 33% 30% 30% 30% 30% 30% 30% 应交所得税 2,626.14 3,897,96 4,699.50 5,855.40 7,011,60 8,167,50 8,167.50 8,167.50 应用“T”形账户求解如下: 递延税款(递延法) 借方 贷方 1995年3,372×33%=1,112.76 1991年12,042×33%=3,973.86 1996年7,225×33%=2,384.25 1992年8,188×33%=2,702.04 1997年7,225×33%=2,384.25 1993年4,335×30%=1,300.50 1998年 1994年482×30%=144.60 ①(12,042+8,188-3,372-7,225- 7,225)×33%=794.64 ②(4,335+482)×30%=1,445.10 注:1998年转回数分两部分: ①为1991年、1992年应用33%税率未转完部分 ②为1993年、1994年应用30%税率应转回数 会计分录如下: 1991~1994年 借:所得税 6,600、6,600、6,000、6,000 (分别为1991~1994年数据,下同)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2,626.14、 3,897.96、 4,699.50、 5,855.40 递延税款 3,973.86、 2,702.04、 1,300.50、 144.60 1995~1998年 借:所得税 5,898.84、 5,783.25、 5,783.25、 5,927.76 (分别为1995~1998年数据,下同) 递延税款 1,112.76、 2,384.25、 2,384.25、 2,239.74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7,011.60、8,167.50、8,167.50、8,167.50 递延税款(债务法) 借方 贷方 1995年3,372×30%=1,011.60 1991年12,042×30%=3,973.86 1996年7,225×30%=2,167.50 1992年8,188×33%=2,702.04 1997年7,225×30%=2,167.50 1993年4,335×30%-(12,042+8,188) ×(33%-30%)=693.60 1998年7,225×30%=2,167.50 1994年482×30%=144.60 注:1993年递延税款要减去1991年、1992年的调整数(12,042+8,188)×(33% -30%),会计分录略。 例4 甲公司一台从1996年1月1日开始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其原值为5万元,预 计净残值为10%,按平均年限法计提折旧。会计规定折旧年限为3年,税法规定折旧 年限为5年。甲公司从1996~2000年适用的所得税税率分别为:33%、33%、40%、 30%、10%。假定甲公司1996~2000年每年的税前会计利润均为20万元,无其他纳税 调整项目。 要求:分别用递延法和债务法对甲公司上述从1996~2000年所得税变动进行会计 处理(在递延法下,时间性差异的转销采用后进先出法)。 有关项目计算如下表: 项 目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会计折旧 1,5000 1,5000 1,5000 0 0 税收折旧 9,000 9,000 9,000 9,000 9,000 时间性差异 6,000 6,000 6,000 (9,000) (9,000) 税前会计利润 200,000 200,000 200,000 200,000 200,000 应税所得 206,000 206,000 206,000 191,000 191,000 所得税税率 33% 33% 40% 30% 10% 应交所得税 67,980 67,980 82,400 57,300 19,100 应用“T”形账户求解如下: 递延税款(递延法) 借方 贷方 1996年6,000×33%=1,980 1999年6,000×40%+3,000×30%=3,390 1997年6,000×33%=1,980 2000年9,000×33%=2,970 1998年6,000×40%=2,400 注:本例要求时间性差异的转销采用后进先出法,故1999年先转回1998年6,000 元(适用40%税率)再转回1997年3,000元(适用33%税率),其余转回数均适用33%税 率。 递延税款(债务法) 借方 贷方 1996年6,000×33%=1980 1999年9,000×30%+18,000× 1997年6,000×33%=1980 (40%-30%)=4,500 1998年①6,000×40%=2,400 2000年9,000×10%+9,000× ②1,200×(40%-33%)=840 (30%-10%)=2,700 注:1998年递延税款发生数分两部分: ①为适用40%税率部分,即2,400元 ②为调整数即840元 1999年转回数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应用30%税率转回部分即2700元,第二部分 为调整数即1800元,2000年转回数同此理。会计分录略。(aw200311/1204112)(4)

会员登录

注册卫税科技账号 | 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

(请输入正确的登录名和密码,并填入新密码。如需帮助,
请致电:010-83687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