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现现金流量模型运用中容易忽视的问题
录入时间:2003-03-27
【中华财税网北京03/27/2003信息】 在投资项目评估中,较常用的一种方法是
贴现现金流量(DCF)模型,其基本思想是选定贴现率,将投资项目未来现金流量折现
到某一时点并与投资额相比较。模型运用的原理及计算方法比较简单,真正的难点和
容易忽略的地方是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和贴现率的选择。本文主要针对模型运用中这
两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
1.选择过高的贴现率。DCF模型可以用来评价独立投资项目的经济可行性或从几
个互斥方案中选择最优的一个方案。贴现率的高低一般反映资金的机会成本,可以选
用借入资本的实际成本率或同行业报酬率表示。对独立投资项目评价时,由于复利几
何级增长的累积效应,很高的贴现率会使远期的现金流量贴现后大大“缩水”,对一
些注重长期效益的投资项目显然不合适。另外,若选用过高的贴现率以反映风险、体
现谨慎,这便暗含着一个假设:风险随着时间不断累加。但在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开
发等项目中,稳定的现金流量多在项目运营的中后期,随着时间的推移,风险是逐步
减小的,显然这也并不完全合理。
2.不合理的风险调整方法。项目风险可以分为两部分:系统风险(市场风险)和
非系统风险(特有风险)。由于系统风险不能通过投资组合来消除,因而它才是真正需
要通过DCF模型计算公式分母中的贴现率来反映的风险。非系统风险则可以在许多风
险不完全相关的投资组合中被部分抵消,而且这种风险体现在特定投资项目现金流量
的时间和金额分布的不确定性上,因此对特有风险的调整可以转到分子上,即通过估
计各种不同情况出现的概率及相应现金流量来计算期望现金流量。这说明,贴现率并
不是调整风险的惟一有效途径。
3.不合理的现金流量对比基础。投资项目评价时,用到的现金流量是增量而非
实际发生量。这里的“增量”应理解为投资项目发生与不发生之间的现金流量的差异。
然而对比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对投资前后现金流量的差异确定仅局限于项目本身。
如拟投产新产品A,可带来销售额的增加和单位成本的节约,单从A的销售情况看投
资是有利的,但如果销售A会使公司同时生产的同类产品B销量大减甚至滞销,这一投
资究竟是否合理就需要进一步分析了。实际上还会出现各分市场之间、各部门之间的
相互影响,这就需要全面地考虑和判断了。
4.忽略投资的全部成本。现代科技的发展使许多投资不仅是硬件投资,还需要
“软件”的支持。如自动化生产线引进后还要同时购买应用软件,培训技术人员、销
售服务人员等。虽然现行财务会计核算对人员培训之类的“软件”投入作为费用处理,
但也不能因此而掩盖其投资的实质。不考虑软件投入的投资实质,会导致投资金额
估计不足,对项目可行性(经济效益)产生错误判断,投产后人员、技术培训跟不上,
从而不能有效发挥设备的最大效用。
5.掩盖投资收益。项目投资评价中,有时会出现投资项目的收益没有被充分估
计的情况,包括被忽视的收入增加和成本节约两部分。就成本节约来说,如引进一台
新设备可以及时供应、及时生产,且新设备与旧设备耗用同样的人工、材料和机器工
时,在传统成本法看来并没有成本节约。但是在作业成本法下,在人工、材料消耗不
变的情况下,该设备可以提供更加灵活的小批量生产,大大减少原材料、产成品的储
存占用资金、保管费用等,同时设备的优良特性使得调整准备费用减少,生产安排更
加灵活。再看收入方面,在产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如果新设备可以更加及时、高质
量地提供产品和服务,增加顾客的附加值,静态地看收入是不变的,但从长远来看,
优质服务会吸引更多的顾客,树立良好的公司形象,这也是一项(潜在)收益。
(be2003031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