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企业会计制度讲解(下):会计调整
录入时间:2003-01-13
【中华财税网北京01/13/2003信息】 第十章 会计调整
本章共四节十九条(从第一百二十一条至第一百三十九条),对企业会计调整事
项及相关会计核算和披露作出了规定。
第一百二十一条
会计调整,是指企业因按照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会计制度的要求,或者因特定
情况下按照会计制度规定对企业原采用的会计政策、会计估计,以及发现的会计差错、
发生的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等所作的调整。
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时所遵循的具体原则以及企业所采纳的具体会计
处理方法。具体原则,是指企业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所制定的、适合于本企
业的会计制度中所采用的会计原则;具体会计处理方法,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中对于
诸多可选择的会计处理方法中所选择的、适合于本企业的会计处理方法。例如,长期
投资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坏账损失的核算方法等。
会计估计,是指企业对其结果不确定的交易或事项以最近可利用的信息为基础所
作的判断。例如,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年限与预计净残值、预计无形资产的受益期等。
会计差错,是指在会计核算时,在确认、计量、记录等方面出现的错误。
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是指自年度资产负债表日至财务会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
发生的需要调整或说明的事项,包括调整事项和非调整事项两类。
[释义]本条对会计调整、会计政策、具体原则、具体会计处理方法、会计估计、
会计差错、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等术语的定义作出了规定。
□会计调整的主要原因及类型
在本条中还规定了会计调整的主要原因及类型。会计调整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企业
所采用的会计政策发生了变更,或者所采用的会计估计发生了变更,或者在会计核算
中发生了差错,或者发生了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或者同时发生了前述的两种或两种
以上的会计事项。会计调整的主要类型有四种,即会计政策变更调整、会计估计变更
调整、会计差错更正调整和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调整。
□会计政策
企业会计政策包括具体会计原则和具体会计处理方法。国家在企业会计准则和统
一会计制度中规定了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和一般会计处理方法。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
有客观性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相关性原则、一贯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及时性
原则、明晰性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实际成本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与
资本性支出原则、谨慎性原则、重要性原则等十三个。这些一般性原则在不同的企业
有不同的具体运用形式与方法,甚至在同一企业不同经济背景下有不同的具体运用形
式与方法,以使企业提供的会计报告所反映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更符合
其实际情况。如谨慎性原则是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在运用于企业固定资产折旧时,
可采用的折旧方法有使用年数总和法和双倍余额递减法,企业究竟是采用使用年数总
和法还是使用双倍余额递减法,或者是对哪几类固定资产采用使用年数总和法,对另
几类固定资产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则属于具体的会计处理方法,是企业可以根据自
身情况加以选择的。具体原则和具体会计处理方法也是指导企业进行会计核算的基础。
企业主要会计政策包括:
1.合并政策。是指企业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所采纳的原则。例如,母公司与子公
司的会计年度不一致的处理原则;合并范围的确定原则;纳入合并范围的具体子公司;
母公司与子公司所采用会计政策是否一致等。
2.外币折算。是指企业外币业务折算所采用的方法,以及汇兑损益的处理。如
对于外币业务的核算,是采用业务发生当日汇率,还是业务发生的当月1日的汇率;
汇兑损益时计入了当期财务费用,还是计入了在建工程成本;对于外币会计报表的折
算,是采用现行汇率法,还是时态法或其他方法。
3.收入确认。是指收入确认的原则。如建造合同是按完成合同法确认收入,还
是按完工百分比法或其他方法确认收入。
4.存货计价。是指企业对存货所采用的具体计价方法。如对存货的计价是采用
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还是个别计价法,是否采用了成本与市价孰
低法。
5.长期投资的核算。是指对长期投资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如企业对长期股权
投资采用成本法和权益法的基本原则;对哪些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了成本法,对
哪些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了权益法。
6.坏账损失及坏账准备的核算。是指企业对坏账损失和坏账准备的具体核算方
法。如企业对坏账损失是采用直接转销法还是备抵法;若采用坏账备抵法,计提坏账
准备的方法是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账龄分析法,还是销售百分比法;计提坏账准
备的百分比各是多少。
7.借款费用的处理。是指借款费用的处理方法,即是采用资本化,还是费用化?
资本化抑或费用化的具体原则等。
8.所得税的核算。是指企业所得税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如企业所得税会计处
理是采用递延法,还是债务法或其他方法。
9.固定资产的核算。是指企业对固定资产核算所采用的具体方法。如固定资产
原值的确定方法;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和净残值的预计方法;固定资产的具体折旧方法;
固定资产减值的具体计提原则和具体方法。
10.其他。如无形资产的计价及摊销方法;财产损溢的具体处理程序和方法;
研究与开发费用的具体处理原则和方法等。
□会计估计
会计估计的原因是由于经营活动中内在的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如固定资产的预
计使用年限。我们知道,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决定于:(1)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速
度。科学技术发展进步速度越快,固定资产的经济使用年限越短;(2)固定资产本
身质量。质量越好,使用年限越长;(3)固定资产日常使用情况。使用频率越高,
强度越大,则使用年限越短;(4)日常保养维护情况。保养维护情况越好,使用年
限越长;(5)其他影响固定资产使用年限的因素,如经济环境,使用环境等。在估
计固定资产使用年限时,这些因素均是不确定的,我们不得不根据一般正常情况进行
合理估计。又如已销产品的售后服务费用,如“三包”费用。在售后服务实际发生并
实际支出相关费用之前,我们无法确定其实际发生额,但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我们
却需要在会计期末预计已销产品的售后服务费用。我们只好根据历年产品售后服务费
用支出情况,结合本年度售后服务费用支出实际,以及其他一些相关因素,如企业质
量控制情况、新产品上市情况等进行合理预计。
企业会计核算中常见的需要进行会计估计的项目有:
(1)坏账;
(2)存货遭受毁损、全部或部分陈旧过时;
(3)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与净残值;
(4)无形资产的受益期限;
(5)递延资产的摊销期限;
(6)或有费用和或有损失,如产品售后服务费用、造成环境污染可能受到的罚
款、法律诉讼中可能支付的律师代理费、案件受理费及赔偿的经济损失等;
(7)收入确认中的估计等。
□会计差错
会计差错可能发生在会计确认、会计计量或会计记录等会计核算环节。
1.会计确认错误
会计确认错误可能发生:(1)在不满足相关确认条件就确认。如商品销售收入
确认必须同时满足四个条件,一是企业已就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换给购
货方;二是企业既没有保留通称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
品实施控制;三是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够流入企业;四是相关的收入和成本能够
可靠的计量。其中某一个条件不能满足,就不能确认收入实现。例如,企业将一批价
值100000元的产品销售给一个小公司——A公司,发票已开,货款未收,A公司
已将产品提走。第二天得知,A公司发生了一场大火,烧毁其全部资产,包括本企业
前一天销售给他的产品,损失十分严重,也未参加保险,估计收回货款的可能性极小。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不能确认收入,因为该业务不能满足第三个条件,即与交易相关
的经济利益不能够流入企业。如果企业不顾A公司已无力支付货款的事实,确认销售
收入实现,则发生了会计确认错误。(2)会计确认时间错误。即提前确认,或推迟
确认。提前确认,一般不能满足确认条件,如分期收款销售商品,在发出商品的当天
就将所有价款确认为销售收入,则属于提前确认商品销售收入。推迟确认,则发生在
漏记经济业务,如在预收销售商品贷款的情况下,当商品已发给对方并办妥相关手续
的情况下,依然不确认商品销售收入,则属于推迟确认收入。(3)会计确认内容错
误。如将资产确认为费用,将存货确认为固定资产,将负债确认为实收资本,将收入
确认为负债等。
2.会计计量错误
会计计量错误可能是计量属性错误、计量单位错误、计量金额错误。(1)应该
采用成本计价而采用了市价计价或相反则属于计量属性错误,如对于已发生减值的存
货,应当采用公允价值计价,但企业仍然采用其账面成本计价,则属于会计计量错误。
(2)应当使用人民币作为计量单位,而误用了美元作为计量单位则属于计量单位错
误。一般在实际中较少发生。(3)多计金额或少计金额则属于计量金额错误。
3.会计记录错误
会计记录错误主要发生在会计账簿记录没有真实、完整、正确地记录已发生的经
济业务。如手工账中的明细账或总账记录错误,如将应记入A明细账的经济业务记入
了B明细账,将应记入甲总账的经济业务记入乙总账,将8000元误记成8000
00元等;电算化账中在输入时发生了输入错误,或会计处理软件发生了错误等。
4.常见的会计差错产生的原因
(1)采用法律或会计准则等行政法规、规章所不允许的会计政策。例如,按照
我国会计制度规定,为购建固定资产而发生的借款费用,在固定资产尚未交付使用前
发生的,应予资本化,计入所购建固定资产的成本;在固定资产交付使用后发生的,
计入当期损益。如果企业固定资产已交付使用后发生的借款费用,也计入该项固定资
产的价值,予以资本化,则属于采用法律或会计准则等行政法规、规章所不允许的会
计政策。
(2)账户分类以及计算错误。例如,企业购入的五年期国债,意图长期持有,
但在记账时记入了短期投资,导致账户分类上的错误,并导致在资产负债表上流动资
产和长期投资的分类也有误。
(3)会计估计错误。例如,企业在估计某项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时,多估
计或少估计了预计使用年限,而造成会计估计错误。
(4)在期末应计项目与递延项目未予调整。例如,企业应在本期摊销的费用在
期末时予以摊销。
(5)漏记已完成的交易。例如,企业销售一批商品,商品已经发出,开出增值
税专用发票,商品销售收入确认条件均已满足,但企业在期末时未将已实现的销售收
入入账。
(6)对事实的忽视和误用。例如,企业对某项建造合同应按建造合同规定的方
法确认营业收入,但该企业按确认商品销售收入的原则确认收入。
(7)提前确认尚未实现的收入或不确认已实现的收入。例如,在采用委托代销
销售方式下,应以收到代销单位的代销清单时,确认营业收入的实现,如企业在发出
委托代销商品时即确认为收入,则为提前确认尚未实现的收入。
(8)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划分差错,等等。例如,工业企业发生的管理人
员的工资一般作为收益性支出,而发生的工程人员工资一般作为资本性支出。如果企
业将发生的工程人员工资计入了当期损益,则属于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的划分差
错。
□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
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中有一个重要概念:财务会计报告批准报出日,是指对财务
会计报告的内容负有法律责任的单位或个人批准财务会计报告向企业外部报出或公布
的日期。“对财务会计报告的内容负有法律责任的单位或个人”是指企业的所有者、
所有者中的多数、董事会或类似的管理机构。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发生是对企业资
产负债表日存在状况的一种补充或说明,它有助于企业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全面、充
分、准确地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帮助它们更好地作出经济决策。它也可分
为有利事项和不利事项。无论该事项对企业来说,是有利或不利,均应按同一原则进
行会计处理。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