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核心课程电算化
录入时间:2002-12-20
【中华财税网北京12/20/2002信息】 一、高校会计学专业设置计算机课程存在
的问题
目前,高校会计学专业设置计算机课程一般有两种模式:
①“基础应用型”模式。该模式设置“计算机应用基础”(或称“计算机基础知
识”、“程序设计基础”)和“电算化会计”(或称“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
“计算机会计学”、“会计应用软件”)两门课。如上海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会
计学专业就是这种“基础”+“应用”的模式。
②“系列应用型”模式。该模式是在设置系列计算机课程的基础上再设置“电算
化会计”课程。例如,中国矿业大学会计学专业设置“计算机基础”、“办公自动化
软件基础”、“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微机数据库管理系统”四门计算机系列课程
和“电算化会计”、“会计实务电算化”两门计算机应用于会计的课程。又如,上海
财经大学会计学系教学改革设想中打算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语言”、
“数据结构”、“数据库系统”。四门计算机系列课程和“电算化会计”、“电算化
会计决策与控制”、“电算化审计”三门计算机应用于会计的课程(财政部教育司编
《会计学专业主干课教学大纲》 P16)。当然,其他高校设置的课程名称可能有所不
同,但均可体现一组“系列”课程和一组(门)“应用”课程的模式。
无论是“基础应用型”模式,还是“系列应用型”模式,它们均独立于会计系列
课程之外。突出的问题有以下三点:
1.各门计算机课程内容与会计系列课程内容脱节。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教计
算机课程的老师不懂或很少懂会计专业知识而会计专业课程教师又不懂或很少懂计算
机知识;二是现行会计课程教材(除“电算化会计”外,下同)不反映计算机应用知识,
也不要求专业课老师补充讲授计算机应用知识;三是计算机数量配备不足,无法做到
两类课都安排机时。
2.单一的“电算化会计”课程,解决不了会计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计算机能力问题。
1995年4月27日,财政部印发了 《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管理办法(试行)》,提出了会
计电算化知识培训的三种证书、即初级证书、中级证书和高级证书,从能力要求看,
可概括成以下三种能力。
(1) 初级证书要求会计人员具备“计算机和会计核算软件的基本操作”能力。这
种能力包括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微机基础知识及基本操作,有关汉字系统及应用软
件操作,会计电算化基本知识和会计核算软件基本的工作原理五个方面,这里简称为
“操作能力”。
(2) 中级证书要求会计人员具备“对会计软件进行一般维护或对软件参数进行设
置”能力。要使财政部评审通过的通用会计软件更好地满足各个企业的不同要求,需
要用户自已定义参数,如建立科目代码、设定计算公式、定义分配方法和结转方法等,
这称为系统软件的维护或参数设置,笔者简称为“设置能力”。
(3) 高级证书要求一少部分会计人员具备“进行会计软件的系统分析、开发与维
护”的能力。会计软件的系统分析是指为了开发出用户所需的会计软件,必须了解和
描绘用户对会计信息系统的要求,明确系统具备的功能,改进现有系统模型,形成系
统的逻辑模型的过程。它是系统开发和系统维护的前提。分析、开发和维护的能力。
这里称为“开发能力”。
目前,高校“电算化会计”课程按财政部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具有组织和
开发会计信息系统的能力”,包括开发工具、开发方法、开发系统(工资、固定资产、
材料、销售、成本核算系统)和电算化审计五个方面。学生学完这门课后,仅仅是对
部分会计核算程序进行初步的设计。当他们毕业参加工作后,在已实现会计电算化的
企业,他们不会操作现行会计软件;在未实现会计电算化的企业,他们仅靠学校掌握
的“电算化会计”知识,无法开发成套的会计核算系统软件。事实上,从国外会计电
算化发展现状看,无论定点开发还是开发通用软件均有专门的公司从事这种业务。要
求我们现在的教学能使学生具备完全的软件开发能力也是不现实的,仅能提“初步的
开发能力”或具备“开发软件的基础”。这种单一能力距离国家要求会计人员应具有
操作能力,设置能力和开发能力还很远,则高校改革教学,培养会计专业学生会计电
算化系统能力迫在眉睫。
3.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领域比较狭窄,就目前而言,我国会计实际工作中的电
算化仅仅体现在会计核算上,虽然会计管理的软件已在开发,但应用的不太多。而西
方国家早就从会计核算电算化转向会计管理电算化了。仔细分析我国会计核算电算化
的现状不难发现,绝大部分会计人员是“傻瓜”操作员,是计算机的“奴隶”,他们
对会计软件不能运用自如。反省一下高校会计教学,会计课程和计算机课程两层皮,
使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显得很窄。因此,只有在各门会计课程上都用上计算机,才
能开拓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领域,才能克服“傻瓜”操作员的缺陷,自主地运用计
算机会计信息系统,使计算机不仅在会计核算上,而且在会计管理、分析、预测、决
策等方面有所突破和发展。
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实现会计系列课程电算化。
二、会计系列课程电算化的基本要求
1.两类课程安排相协调。会计教学计划必须按教育、教学规律制订,充分反映知
识平铺、交叉、循序渐进的要求。计算机的系列课程应先于会计系列课程,同时会计
系列课程的电算化,首先是已学计算机课程知识的直接应用,然后是后继计算机课程
知识的追加应用。例如,在第一、三、四、五、六学期分别安排“计算机基础”、
“办公自动化软件基础”、“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微机数据库管理系统”、“电
算化会计”课程与此相适应,在第二、三、四、五、六、七、八学期,分别安排“基
础会计”、“财务会计(上)”、“财务会计(下)”、“成本会计”和“财务管理”、
“管理会计”和“高级会计”、“审计学”、“会计实务考核”课程。其中,“基础
会计”课程首先是直接运用“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完成规定任务,如用WPS 打印出
试算平衡表、各种记帐凭证、各种明细帐等,待“办公自动化软件基础”课程学完后,
再运用Word编制“基础会计”课程中的成本计算公式、编排有关图形,并登记帐簿。
2.计算机知识运用时分合结合。平时,各门会计课程运用计算机知识是单项的,
分散的。一般难以整体运用。因此,有必要在最终将两类课程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在
第八学期学生即将走上社会前设置“会计实务考核”课程,一方面进行手工操作,综
合各门会计知识,另一方面进行计算机操作。综合各门计算机课程知识集中运用于会
计,这种分合结合的方式反映了会计学科系统性和综合性的基本特征和要求。
3.列人教学计划,教师引导,指导为主。将计算机课程知识应用于各门会计课程,
并不是要增设新课程,而是对已学知识的串用。为了保证串用的成功,首先要在教学
计划上加以反映。例如,在教学计划实践环节分别设置“基础会计电算化”、“财务
会计电算化”、“成本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电算化”、“管理会计电算化”、
“会计实务考核电算化”等电算实践项目,并相应确定一定的机时。其次,将各门会
计课程计算机应用问题编写成“电算化指导书”,每门指导书中列示若干个电算实践
项目。提出具体应用要求;同时,为了便于学生操作。还应编制“电算化操作手册”,
向学生提供详细操作步骤和范例。这样,教师在会计系列课程电算化过程中主要起着
引导、指导、布置、检查和考试验收等作用,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会充分
得到发挥。
三、会计系列课程电算化的具体设计
下面以会计主干课程为例对会计课程计算机应用进行设计。
(一)基础会计电算化
l.将已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应用于“基础会计”课程。内容包括:(1) 用
WPS打印出试算平衡表。材料明细帐、应收帐款明细帐、成本计算公式(含分子、分母
两行排列格式)、生产成本明细帐和各种记帐凭证;(2) 用图文混排系统SPT进行成本
数据的图像编辑;(3)用CCED打印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
2.将后续“办公自动化软件基础”课程知识追加应用于“基础会计”课程。内容
包括:①成本计算公式的编写;②图形编排;③帐簿登记。
(二)财务会计电算化
将“办公自动化软件基础”课程中word、Excel知识应用于“财务会计”课程,
内容包括:外币核算、坏帐核算、存货实际成本计价法、存货计划成本计价法、存货
成本与市价孰低法、折旧方法、工资结算和工资附加费核算、长期借款、应付债券、
销售业务、利润分配、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编制。
(三)成本会计电算化
将“高级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知识、Excel 知识应用于“成本会计”课程。内容
包括:要素费用的分配、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制造费用的分配。产品费用在完工产
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品种法成本计算、分批法成本计算、分步法成本计算、成本
分析。
(四)财务管理电算化
将“高级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知识、Excel 知识应用于“财务管理”课程。内容
包括;货币资金最佳余额确定、企业客户信用等级评估、应用帐款最佳余额确定、存
货最佳额确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经营杠杆、对外投资决策、筹资政策的选择评价、
资金成本计算及应用、财务比率综合分析、财务计划编制。
(五)管理会计电算化
将“高级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知识、Excel 知识应用于“管理会计”。内容包括:
成本性态分析、本量利分析、目标利润的敏感性分析、利用经营杠杆进行利润预测、
边际利润最大的产品组合、销售顶测分析、投资决策评价方法的分析、内含报酬率敏
感性分析。
(六)会计实务考核电算化
将“微机数据库管理系统”课程知识、“高级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知识、Excel
知识、“会计电算化”、课程知识应用于“会计实务考核”。这是两类课程知识的综
合运用。内容包括:通用会计软件的应用、通用软件帐务处理数据的调用、会计实务
考核专题的开发。 (4)